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官服制度历史介绍: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

宋朝官服制度历史介绍: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841 更新时间:2024/3/5 17:01:13

古代官服颜色的由来

我国古代官服的颜色从唐朝开始就已经有了区别:三品以上为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为绯袍,佩银龟袋;六品以下为绿袍,佩五鱼袋。如果官吏职务高而品级低,仍按照品级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史,则不拘品级,都穿绯袍。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清朝的官服上绣有各种鸟兽图案,代表了官阶的高低。文官官服上绣鸟类:一品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鸿鹄,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鹊。

武官官服上绣兽类: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和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宋代官服分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等。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祭服

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玄冕,其形制大体承袭唐代并参酌汉以后的沿革而定。

(二)通天冠、远游冠服

通天冠服仅次于冕服,冠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二十四梁,冠前有金博山加蝉为饰,与织成云龙纹绛色纱袍,白纱中单、方心曲领(宋代的方心曲领是一个上圆下方,形似锁片的装饰,套在项间起压贴作用,防止衣领雍起,寓天圆地方之意)、绛纱裙(裳)相配,腰束金玉带,前系蔽膝,旁系佩绶,白袜黑舄。

通天冠的形式,《三礼图》所画极简陋,与实际相差甚远,北宋武宗元所作朝元仙仗图中的东华天帝君戴的通天冠,比较接近实际,和敦煌石室唐咸通九年刊本《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卷首画者所戴通天冠形制相似。

远游冠形状与通天冠相同,只是在前面的金博山上没有蝉纹了。远游冠十八梁、金博山不附蝉纹、余同通天冠,为皇太子所用。

(三)朝服

由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白綾袜黑皮履。六品以上官员挂玉剑、玉佩。

另在腰旁挂锦绶,用不同的花纹作官品的区别。着朝服时戴进贤冠、貂蝉冠(即笼巾,宋代笼巾已演变成方顶形,后垂披幅至肩,冠顶一侧插有鹏羽)或獬豸冠,并在冠后簪白笔,手执笏板。

北朝至唐的方心曲领是在中单上衬起一半圆形的硬衬,使领部凸起,宋代是以白罗做成上圆下方(即做成一个圆形领圈,下面连属一个方形)的饰件压在领部。

(四)公服(即常服)

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圆领)大袖,下裾加横襴,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登靴或革履。

公服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

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至1085年)改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凡绯紫服色者都加佩鱼袋。

(五)时服

在每年季节或皇五圣节,按前代制度赏赐文武群臣及将校的袍、袄、衫、袍肚(抱肚)、勒帛。

(六)宋代命妇的服装

宋代命妇随男子官服而厘分等级,各内外命妇有袆衣、褕翟、鞠衣、朱衣、钿钗礼衣和常服。

皇后受册、朝谒景灵宫、朝会及诸大事服袆衣。妃及皇太子妃受册,朝会服褕翟。皇后亲蚕服鞠衣。命妇朝谒皇帝及垂辇服朱衣。宴见宾客服钿钗礼衣。

命妇服除皇后袆衣戴九龙四凤冠,冠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加左右各二博鬓(即冠旁左右如两叶状的饰物,后世谓之掩鬓),青罗绣翟(文雉)12等(即十二重行)外。

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至1117年)规定命妇首饰为花钗冠,冠有两博鬓加宝钿饰,服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之于衣裳。

一品花钗9株,宝钿数同花数,绣翟9等;二品花钗8株,翟8等;三品花钗7株,翟7等;四品花钗6株,翟6等;五品花钗5株,翟5等,翟衣内衬素纱中单,黼领,朱褾(袖)、襈(衣缘),通用罗彀,蔽膝同裳色,以緅(深红光青色)为缘加绣纹重翟。大带、革带、青袜舄,加佩绶,受册、从蚕典礼时服之。

内外命妇的常服均为真红大袖衣,以红生色花(即写生形的花)罗为领,红罗长裙。红霞帔,药玉(即玻璃料器)为坠子。红罗背子,黄、红纱衫,白纱裆裤,服黄色裙,粉红色纱短衫。

其中朝服,在宋代的名字又叫具服,用于重大典礼朝会,如册封、侍柯、元旦、冬至等。基本的搭配为冠、交领、裙裳大带、革带、佩、绶等。区别最大的就是冠,天子公服为通天冠,太子为远游冠,臣子则按品级佩戴进贤冠、貂蝉冠、獬豸冠。大臣们的公服其搭配基本可以为上身穿朱衣,下身系朱裳,里面穿着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玉剑、玉佩、锦绶,穿白绫袜黑色皮履。

这个搭配是六品之上的官员,六品以下只要刨去中单、佩剑及锦绶就可以了。所以说,一身红彤彤的包大人,顶着一张黑锅底一样的脸,效果的确是有点惊悚,这样的官服只有狄青那种传闻面相清秀白皙的英武青年穿起来才比较赏心悦目。

其实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快速地区分官职的大小,那就是数冠上梁的条数,冠上梁越多,说明官越大。宋代前期最多是五条梁,到了后期,最高等级就变成了七粱冠,只要顺着往下数,基本分清楚这人官职大小是毫不困难的事情。

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官服”。基本就是常见的那种曲领大袖,腰间束以铐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这身衣服基本就是隋唐时候平时穿的常服。到了宋代,改了改就变成了上朝用的制服。

值得注意的是,头上戴的东西绝对不能大意,幞头有软脚和硬翅两种,公服的幞头,都是硬翅的,而穿便服才能戴软脚幞头。朝服上最容易让人搞清楚等级的就是铸带,所谓铐带就是系在外衣外面用来扎紧衣服并且还能悬挂一些随身物件的腰带。铐带的本体都是皮革所制,由带轾、带跨、带头、带尾四部分组成。用来区分等级的主要是靠带子上钉着的装饰牌子的质地重量和花纹。

据《宋史•舆服志》记载,镑带“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墨玉之类,各有等差。民庶及郡县吏伎术等人皆得服之”,“大抵贵者以金,贱者以银,富者尚侈,贫者尚俭”。这些牌饰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及鸡心形。根据《中国服饰史》一书:“灭子及皇太子用玉,大臣用金,亲王、勋旧间赐以玉,次则金镀银、犀(通天犀除外,犀又有上等与次等二种,以枯、件为区别)、银,其下则铜、铁、角、黑玉之类。

按元丰官制,侍从官、给事中以上乃得服金带。又按故事,学士以上方得服金带。所以在宋代能束金带者颇以为荣,如既得金带而又得佩金鱼袋,则谓之曰重金,那就更为显要了。”

一般官员使用的腰带,分为金带、金涂银带、金束带、金涂银束带等。金带五种,分别为毽路、荔支(御仙花)、师蛮、海捷、宝藏;金涂银带十种,分别为天王、八仙、犀牛、宝瓶、荔支、师蛮、海捷、双鹿、行虎、寝面;金束带八种,分别为荔支、师蛮、犀牛、海捷、戏童、胡荽、凤子、宝相花;金涂银束带四种,分别为:犀牛、双鹿、野马、胡荽。合计二十七种花纹。而同一种花纹又有不同重量即二十五两、二十两、十五两和十两的区别。

当然,就宋一朝,镑带使用的规则如同宋代其他的乱七八糟的制度一样,镑带的样式和使用范围变化非常大,除了专业的研究人员,恐怕大部分人很难搞明白哪一位皇帝时期镑带是什么模样。但是其实只要记住一个规则:质地越贵重,重量越沉的铐带,所代表的官职越大。

若是这样还分不清,那么还有一条最简单的。宋初,三品以上官服为紫色,五品以上为朱色,七品以上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宋神宗元丰年间后,就变成了四品以上官服为紫色,六品以上为朱色,九品以上为绿色。

总结一下,基本就是衣服看起来越紫越贵,头上的冠越华丽梁数越多,腰带看起来越华丽越重,那么这位大人的官职一定越高或者得到皇帝的宠信越多于是,少女们,看中了哪个潜力股果断地去扑吧。反正宋代公务员的工资不低,总还是能养得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大部分时间不事生产,一生产起来总是很容易闯祸的穿越女主们的。

然而,在盛夏没有空调的日子里,穿着这么一层又一层还要挂着一大堆零七八碎的玩意上朝,简直和上刑没什么区别。据说曾经有人差点在上朝的时候被热死,一贯很人文关怀的宋代皇帝们,一度允许文武百官在三伏天轻装上阵不穿朝服朝见。

标签: 宋朝

更多文章

  • 辽朝的复国历史:北辽、西辽、东辽、后辽、后西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辽朝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历史上有很多王朝在灭亡之后,会由王朝宗室再复建起来,最出名的就是光武帝刘秀在汉(西汉)灭亡之后重新建立了汉(东汉),延续着刘氏江山社稷。但要说起,那个王朝灭亡后,由宗室复建的政权最多,那就得算由契丹族建立的大辽帝国了。国号辽的朝代不止一个,有多达六

  • 北宋宰相被称为什么?宋朝宰相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宰相

    宰相则不是具体官职(只有辽国曾经设立过宰相一职),而是对中国古代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统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宰相始设于战国时期,于明洪

  • 侯景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侯景起兵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

  • 明朝与清朝的藩王制度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种做法能更好的解决藩王问题?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分成五个方面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藩王总是容易搞事?中国历史朝代表第二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三个问题,明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四个问题,清朝是如何处理藩王问题的?第五个问题,明朝的藩王

  • 明朝亲王就藩流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亲王

    前言: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于儿子们的安排基本上还是沿用元朝的那一套:“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期望皇子们长大之后能够中国历史朝代表“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在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后,朱元璋对勋贵武将实施了大清洗。而在这种形势下,明军依然在北方保持对

  • 库页岛是如何从中国脱离逐步成为俄国领土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库页岛

    库页岛,我国古代称之为苦叶、苦兀、骨嵬或黑龙屿,俄译名“萨哈林岛”(Sakhalin,这个名称来自于满语,意即是“黑河口岛”),日本称为“北虾夷地”(指北海道以北)或“桦太”。“萨哈林&rdq

  • 中国古代嫡庶之分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古代

    古代除了讲究男女之别,还强调了嫡庶之分,一般来说,古代的富一一点的家庭,男主人大多有一妻多妾,子女们也有嫡子、庶子之分,嫡子乃男主人的正妻所生,尤其是嫡长子,在继承爵位、家产等方面,都会比其他子女要优先,所享受的权利,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而庶子则落魄的多,他们的生母基本是妾、女婢、以及外面的情人所生

  • 中国古代巡抚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巡抚

    受文学作品及影视剧的影响,大多数人似乎认为“巡抚”这一官职是明清时代的产物。其实不然,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巡抚”之名,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太武帝拓跋焘率名将来大千北伐,大败柔然之后,太武帝以来大千勇猛、多有战功且熟悉北境险要,遂诏其&ldqu

  • 录尚书事是什么官?魏晋时期录尚书事发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录尚书事

    录尚书事在魏晋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历代重臣,必加录尚书事的头衔。录尚书事不是单独授予的官衔,而是一种加官,即朝廷不会单独任命某大臣为录尚书事,而是和其他官衔一起授予。曹魏后期权臣司马昭,曾被朝廷任命为大都督、录尚书事;西晋开国功臣贾充曾被朝廷任命为太尉、太子太保、录尚书事;东晋后期重臣谢安,曾被朝廷

  • 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莽

    公元8年,王莽废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建国后的王莽为了解决自西汉后期就存在的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奴隶和流民数量增多、各地起义不断等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开始大力推行土地、币制、商业等全国性的改革行动,王莽希望借助这些改革来缓和新朝的社会矛盾,并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