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嫡庶之分历史

中国古代嫡庶之分历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718 更新时间:2024/2/28 10:31:22

古代除了讲究男女之别,还强调了嫡庶之分,一般来说,古代的富一一点的家庭,男主人大多有一妻多妾,子女们也有嫡子、庶子之分,嫡子乃男主人的正妻所生,尤其是嫡长子,在继承爵位、家产等方面,都会比其他子女要优先,所享受的权利,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而庶子则落魄的多,他们的生母基本是妾、女婢、以及外面的情人所生,能享受的权利很少,并且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多是看重他母亲的地位如何。古代人将明媒正娶的女子称为妻子,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娶妻娶贤,纳妾看色,古代人娶妻有着严格的标准,越是社会地位高的门户,对妻子的要求也更高,首先第一条件便是门当户对,男不低娶,女的高嫁。

纵观历史几千年,很少有世家子弟娶平民女,基本都是内部联姻,正因为妻子的地位高,娘家实力雄厚,因为赋予了嫡子多种权利,而古代男人纳妾,要么是再嫁的寡妇,要么是风月场所的伶人,以及自己家的婢女,这些女子地位不高,因此只能当妾,所生下的儿女自然也得不到重视。正妻与妾权利也不一样,就拿立嗣这个事来说,正妻有立嗣权,即使自己膝下没有儿女,也可以决定将来谁继承家产,妾则没有这个权利,所以你会看到,古往今来许多妾室总是拼了命想往上爬,成为丈夫的正妻,但成功者很少,尤其是嫁入贵族世家中,几乎是没有机会的,聪明的士族自然知晓宠妾灭妻的严重后果,所以一般的妾反不了天。

以上我们说了妾的地位,而庶子的地位也好不到哪里去,首先从出生起就输了,什么也比不过嫡子,家族有什么资源肯定优先嫡子,在家中还不可以称呼生母为娘,只能称之为姨娘,把正妻叫做母亲,例如三国中的袁绍袁术两个人,两人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绍为庶子,袁术为嫡子,因此袁术对这个庶长兄十分不敬,袁家的资源也更加倾向于袁术。其次在家里除了父亲对庶子女有指挥权,正妻的话也同样的要听从,这样来的话庶子自然吃亏,由于嫡庶之间这样的关系,导致在成年之后,经常发生争家产的事情。

嫡子的出生简单,只要是正妻生下的孩子,都是这个家中的嫡子,只是顺序不同而已,而庶子就不同了,按照古代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庶子,第一种是被法律所承认的庶子,无论是从外面带回来的妾,还是家中婢女抬上来的,只要生母与孩子都养在家,那么就算是家庭中的一份子,都是被世俗与法律所承认的,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妾与孩子都养在外面,等于说包养了一个情人,没有入本家的户口,这类算私生子,法律不承认其存在,就算将来要分财产的话,私生子也没有资格分,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此类的庶子继承权是不一样的,权利等同于没有。

我们上面讲了庶子与嫡子之分,虽有很大的不同,但本质上他们都拥有同一个父亲,区别在于生母不同,下面我们所要讲到的,则是没有血缘的继子,与后世的领养略微相同,古代若是有一户人家没有儿子,为了不让自家香火断送,自己死后没人来送终,夫妻在生前都会收养一个样子,这也叫立继子,一般是从家族亲戚家中选取,也有直接领养不认识的陌生人,生前若是来不及领养便去世的,可以让家族或者官府来指定一个击沉让你,这种称为命继子,继子拥有继承权,但若是夫妻先前就有子女的话,那么跟亲生子女会有一些差异,在分家之时也会闹矛盾。中国到了宋朝以后,嫡庶之分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之后更是日益弱化,不过社会地位越高、家产颇丰的家庭,嫡庶的区别会更大一些。

就拿宋朝来说,法律明文规定了,庶子享受和嫡子一样的继承权,不过在外的房产不作数,也就是说,只要你不是私生子,生母与自己都在本家的话,那么庶子的权利与嫡子基本是相同的,不过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生母没有记入本家户籍,那么不管她是妾,还是伺候人的婢女,亦或者外面宅子养的女人,其所诞下的子女,都不具有继承权。在宋朝时期,一个家庭的继承权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是嫡长子,其次到后面的嫡长孙、嫡幼子、庶长子、庶子、嫡幼孙,庶长孙、庶孙……从顺序上来看,庶子要等同辈人的儿子轮完,才可以轮到自己,就好比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死了以后,朱元璋第一时间不是立其他的儿子,而是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储君,导致了之后老四朱棣直接起兵造反。

古代的嫡庶之分,来源于姻亲制度,古代人的结婚,可不像现代人一样,看对眼之后,互相见家长商量个日子,办个宴席请人吃饭就完了,古代人结亲,往往是两个家族的联合,将两个家族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进而再上一层楼,成为儿女亲家之后,基本上就是绑在一条船上的蚂蚱,有政敌一起打压,有好处一块平分,这就体现了门当户对的重要性,正因为外家地位不弱,嫡子才有了优先的权利。历代各朝以来,正妻不是谁都可以当的,但妾基本都可以,只要男主人看得上就行,要求没有那么高,妾的娘家也不算是亲家。假设说,女方家是个侍郎,男方家是个将军,两家结合到一起,在朝中互相帮忙提携,若干年后,侍郎成为了上树,将军成为了国公,那么女方所生下的儿子,必然会继承父位,成为下一任国公,可如果男方家要把一个庶子立为世子,那么女方家肯定不会同意,虽然不大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若是执意要立的话。

首先从名声上来说就很不好听,其次得罪了女方一家,立一个庶子为世子,自然会得罪亲家,士族本来就是聪明人,不可能会为了一个女婢、伶人去得罪一个在朝中很有分量的宰相,这无疑是在自断臂膀,如果把结亲变为了结仇,那么这个家族未来也走不远。所以外家才是嫡子依仗所在,即使是生在皇家,也逃脱不了这种规定。皇后在位并且有嫡子的情况下,皇帝根本不敢轻易废太子,除了是担心得罪皇后一家,还害怕破坏了千百年来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祖宗定下的婚姻制度。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不公平,为什么人生下来就要分三六九等,尤其是在有一个父亲的情况下,不应该是众人平等的吗?

其实不然,我们平心而论,嫡庶之分才是最公平的体现,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正妻在嫁入这个家时,不仅要携带丰厚的嫁妆,其次还有家族资源,等于说男方今后的荣华富贵,女方以及她的家族都有一份功劳在里面,所以获得特权是十分正常的,作为一个妾,进入这个家庭时两手空空,最大的资源只有美貌,那么想同富贵是不可能的,更别说让双方的子女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所以嫡庶之分在古代十分常见,享受的权利差距也不小,不过自从近代倡导一夫一妻之后,这种说法已经不复存在了。

古代重视男性嫡庶差别,为何到了清代,反而更重视女性嫡庶之分?

我国古代的嫡庶之分起源于周代的宗法制度,周朝以后,以嫡长子制为主的继承制度,构成了历代家庭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历史上唐、宋以前尤其重视男性的嫡庶差别,到了元、明时期,这一观念虽逐渐弱化,但仍旧在社会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到了清代,此项制度却反其道而行之,格外看重女性的嫡庶之分。一定程度上反映清朝生活的《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说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可见清朝女儿家也强调嫡庶之分,那么这种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社会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传统观念中,重视男性的嫡庶差别

自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建立夏朝起,我国古代政权就进入了近四千年的"家天下"世袭时代,从"殷以前无嫡庶之制"(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渐渐演变为历代王朝普遍奉行"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体系。

西周初年周公旦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社会等级尊卑分明宗法礼制,并被此后的大多数王朝所沿袭。

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儿子的嫡庶、长幼地位差别决定了宗族权利的归属,表现在身份继承方面主要就是首先嫡出重于庶出,其次哥哥重于弟弟。但是在家庭财产分配方面,从唐、宋开始嫡庶差别渐渐淡化,法律都明文规定了"兄弟均分"、"子承父分"的原则。

由于古代继承制一般并不将女儿考虑在内,即使宋代女子厚嫁成风,分家时也只依照"半个儿子"的份例分得为数不多的财产作为嫁妆,因此古代汉民族传统的嫡庶观念都是重嫡子而轻庶子,女儿的嫡庶之分并不十分明显,嫁娶联姻时夫家通常更看重的是结为两姓之好的门第,而并非女子本人到底是嫡出还是庶出。

从历代汉王朝的皇室公主册封来看,皇后嫡女与嫔妃所生的女儿仪制、待遇也并无显著差别,如《明史》记载:"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待遇均为"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

同时宗室女子的封号一般也都由父亲的爵位而定,不受生母的位分影响,即女儿只要获得父亲的认可向朝廷请封,就基本上没有嫡庶差别。

二、清代更看重女性嫡庶之分

清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森严的宗法礼制也发展到了最高峰。从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创造性地建立八旗制度开始就已经确立了严格的嫡庶差别对待分封制,一旗之主均为嫡出儿子,其继任者更是强化了这一方针。

皇太极不但以论军功分封亲王的方式贯彻了皇子、宗室子弟的"嫡子掌兵"政策,更进一步将嫡庶身份作为皇女封爵的重要依据,前所未有地规定"中宫所生女为固伦公主,庶妃所生女为和硕公主"(《大清会典》)。

整个清代共三十六位皇女的授爵册封几乎都贯彻了皇太极制定的嫡庶原则,被封为固伦公主的二十一人中,嫡出皇女九人,皇帝生母所生四人,和亲蒙古的庶女五人,因格外受宠而破例提升册封等级的仅三人。

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不仅名号不同,更在地位、礼仪、俸禄待遇等方面实实在在地显著体现了嫡女远比庶女尊贵的事实。

然而,从康熙年间开始,皇子按嫡庶差别授爵的原则开始松弛改变,乾隆年间则彻底按长幼次序而非嫡庶出身封王。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影响下,社会上也就日渐形成了更加看重女性嫡庶出身的风气。

三、清代为何弱化了男子的嫡庶身份

《红楼梦》中饱受庶出身份困扰的三小姐贾探春深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否则就能走出家门开创一番事业,由此可见清代立国之初严格的嫡庶之分,在入关之后受到汉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男性不再具有绝对的约束力。

从《大清会典》来看,康熙一改按嫡庶封爵的原则,要求"皇子满十五岁,宗人府具题请封,其爵级出自钦定",全凭皇帝喜好封赏;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成年皇子只要本人及其生母无严重过失,无论嫡庶均能依长幼次序封爵以彰显尊贵身份。

同时,虽然历代王朝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传位原则,但是皇室总会由于各种原因嫡长子、嫡子缺失,实际上有不少庶出皇子继承皇位,清代也不例外。但是不同于汉族王朝受制于传统宗法礼制,从顺治皇帝开始,庶出皇子即位后出于对孝道理念的推崇,实行提高生母地位的独特"两宫皇太后"体制,首次从礼制上实现了生母、嫡母并尊,皇帝原本的嫡庶出身至此在事实上并无差别。

而在宗室内固然一再强化了嫡庶区别授爵制度,贵族男性实际上的晋升途径却非常多元,除了袭爵,还可以通过练武从军、读书应试等不同方式"立出一番事业来",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因此对于男性而言,清代沿袭了此前渐渐弱化的不在意嫡庶出身的社会风气。

四、清代宗室看重女性嫡庶身份的功利意义

不同于清代立国之初公主册封的嫡庶分明,宗室女性的嫡庶之别是在入关后渐渐被重视起来的。据《大清会典》记载,由于康熙认为:"亲王以下、不入八分公以上侧福晋、侧室所生女,与嫡出一例受封,实为过优",

因此下令宗女也按嫡庶出身不同而差异化授爵。

同时,虽然在乾隆年间皇子的授爵完全形成了按长幼次序而不按嫡庶出身的封王标准,然而这一时期却针对宗亲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强化了宗室内的嫡庶有别的观念。清代由此确立了独有的特殊嫡庶区别授爵制度,将宗室子弟出身分为嫡长子、嫡子、侧室所出庶子以及媵妾所出庶子四大类,旨在强调嫡长子在诸子中的崇高地位。

这些细致的礼制划分意味着宗室内嫡出子女的优势地位,也进一步向上深化了妻妾地位的嫡庶有别。正妻作为嫡母在家族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和巩固,从而在各种事务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由于正妻的地位变得格外重要,因此旗人自然就会格外看重正式娶进门女子的嫡庶身份。

此外,清代实行大异于其他朝代的"选秀女"制度挑选后妃,满、蒙、汉八旗官员及军士壮丁家中的十三至十七岁的女儿都有可能成为内廷主位的皇妃甚至皇后,或者通过指婚高嫁给皇子、皇孙、亲郡王、亲郡王之子。末代皇帝溥仪所著的《我的前半生中》也曾提到过,满族未嫁姑娘无论嫡庶在家地位都很高,日常用度待遇并无明显差距,一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养,颇具才干,只是出嫁时会深受嫡庶出身影响。一如《红楼梦》中所展现的那样。

同时,满清贵族实行满汉不得通婚的祖制,各家族内部世代通婚,出于血统的考虑,也会格外看重正妻的嫡庶出身。在皇亲宗室的各方面政策影响下,清代社会看重女性嫡庶之分也就蔚然成风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清代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末期的统一政权,从立国之初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嫡庶礼制,并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大力执行,尊崇嫡出子女实际上也就是维护正妻的崇高地位,赋予其更大的权利。

随着入关后满洲贵族不断"汉化",受到一些传统观念影响后嫡庶之分的规定几经变化,男性最终因晋升途径多元而渐渐不再受到嫡庶出身的束缚。然而对于女性,无论是皇女还是宗女授爵,整个清代都坚持执行了彰显嫡庶差别的封赏体系,从上到下形成了整个社会议亲时特别看重女性嫡庶出身的观念。

这也导致了原本就几乎只有出嫁这一条出路的女性提升社会地位的空间更加逼仄,除了有条件参选秀女的女子有可能不受嫡庶身份影响而高嫁外,很多庶出女子都会不由自主地心生"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红楼梦》)之类的喟叹。

标签: 中国古代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巡抚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巡抚

    受文学作品及影视剧的影响,大多数人似乎认为“巡抚”这一官职是明清时代的产物。其实不然,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巡抚”之名,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太武帝拓跋焘率名将来大千北伐,大败柔然之后,太武帝以来大千勇猛、多有战功且熟悉北境险要,遂诏其&ldqu

  • 录尚书事是什么官?魏晋时期录尚书事发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录尚书事

    录尚书事在魏晋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历代重臣,必加录尚书事的头衔。录尚书事不是单独授予的官衔,而是一种加官,即朝廷不会单独任命某大臣为录尚书事,而是和其他官衔一起授予。曹魏后期权臣司马昭,曾被朝廷任命为大都督、录尚书事;西晋开国功臣贾充曾被朝廷任命为太尉、太子太保、录尚书事;东晋后期重臣谢安,曾被朝廷

  • 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莽

    公元8年,王莽废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建国后的王莽为了解决自西汉后期就存在的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奴隶和流民数量增多、各地起义不断等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开始大力推行土地、币制、商业等全国性的改革行动,王莽希望借助这些改革来缓和新朝的社会矛盾,并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社会

  • 唐朝藩镇割据过程及影响 唐朝是怎么被藩镇灭掉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藩镇割据

    唐朝藩镇势力是怎么一步步变强的?朝廷为什么不想办法压制?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众所周知,唐朝政权实亡于藩镇割据,中央及地方矛盾尖锐,各地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权,职位又由其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随着时间推移,唐朝统治者无力镇压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的藩镇节度使,各地藩镇却有实力攻打京城,逼迫

  • 汉武帝的酎金夺爵事件的背景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武帝,酎金夺爵

    酎金夺爵是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王侯势力的措施。后座酎金失侯的意思是跟酎金夺爵是一样的:犯了酎金的罪,而失去了爵位。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子孙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从此以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相当于县,因此王国为

  • 中国历史上代国这个封国出现过多少次?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代国

    历史上除了西汉时期的代国外,还有三个代国,分别是春秋列国代国,战国后期代国,魏晋时期代国。一、春秋列国代国故地在今河北蔚县,始封之君不详,为商汤所封,战国时期被赵国所灭。国小民贫,一直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它的末代国王却是死得极其悲催,史载: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

  • 汉末三国时期汉室宗亲都占据哪些地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汉室宗亲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提起汉末三国的皇室宗亲,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刘备“刘皇叔”。其实在汉末刘备未崛起之前,有五位皇室宗亲担任刺史、州牧,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却无力回天,没能拯救大汉王朝。1、刘焉益州刘焉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裔,建议汉灵帝设立州牧的就是他,其实他是有私心的。中平五年(

  • 汉朝皇帝庙号的追加和删减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朝

    在隋唐之前,庙号是对一个帝王功绩的肯定,“有德者有庙号”,不是每个皇帝都能获得庙号的,所以帝王都以获得庙号为荣。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对于礼制十分严格,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西汉王朝15位皇帝

  • 金宣宗却迁都开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金宣宗

    金朝建立于公元1115年,亡于公元1234年,共九个皇帝(不算亡国时在位只半日的末帝完颜承麟)。而金朝九帝,却是在三个国都向全国发号施令的。严格来说,金朝有三个国都(不算亡国时金哀宗所在的蔡州),第一个是上京,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的阿城区。金朝兴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太祖完颜阿骨打(汉

  • 河套之议失败后对明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

    河套之议发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时任陕西总督曾铣见蒙古骑兵驻牧河套,逼近关塞,频频侵扰陕西、山西等地,深为北边之患,先后四次上疏修墙、复河套二策,计划三年内收复河套地区。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军队腐败严重和明世宗的反对,复套之议以失败告终。这一事件成为了内阁首辅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