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端?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004 更新时间:2024/1/29 21:08:08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作者司马光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不过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并没有以某个朝代的建立为全书的开端,而是以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为全书的开端。这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要说明的是,《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全书开端在学界有很多种说法,本文介绍的是相对比较主流并且本鬼也认同的说法。《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全书开端的主要原因以下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的里程碑事件。

《资治通鉴》开篇写道:“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可见司马光对于礼法的重视。而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的巅峰。

宋神宗也认为司马光以“三家分晋”为全书开端是警示帝王注意“礼崩乐坏”的危险:“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第二个原因是儒家的修史原则之一为“续传不续经”,既不能为经典写续书,也不能与经典的内容重合。儒家五经之一的《春秋》是孔子亲自编撰的,是《资治通鉴》前影响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春秋历史。

正因如此,《资治通鉴》的开端如果早于鲁哀公十四年,那么《资治通鉴》的内容就会与《春秋》重合;如果以鲁哀公十四年为开端则是直接写续书,都不符合儒家“续传不续经”的修史原则。司马光是一个迂腐的儒家知识分子,不愿意违反“续传不续经”的原则。

于是司马光将《资治通鉴》的开端定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的“三家分晋”,同时简单记载了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的“三家灭智”。这样一来,《资治通鉴》的内容既没有与《春秋》重合,也没有直接接着《春秋》写,但又与《春秋》相距不远。

标签: 三家分晋

更多文章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黄旗历史介绍 正黄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正黄旗

    正黄旗介绍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典籍记载《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康熙的爱

  • 清朝满族八旗之镶黄旗历史介绍 镶黄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镶黄旗

    镶黄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另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白旗历史介绍 正白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正白旗

    正白旗介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旗含义满族八旗之中的三旗之一相关人物多尔衮、曹雪芹其它七旗正蓝旗、镶蓝旗、镶黄旗等起源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

  • 清朝满族八旗之镶白旗历史介绍 镶白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镶白旗

    八旗-镶白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满洲八旗共有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红旗历史介绍 正红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正红旗

    正红旗正红旗,又作“整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

  • 清朝满族八旗之镶红旗历史介绍 镶红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镶红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镶红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18佐领第一佐领:满洲康熙11年立公中佐领?洪鄂氏等五十

  • 清朝满族八旗之正蓝旗历史介绍 正蓝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正蓝旗

    正蓝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正蓝旗建于此时,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代八旗之一

  • 清朝满族八旗之镶蓝旗历史介绍 镶蓝旗历任都统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镶蓝旗

    镶蓝旗镶蓝旗,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八旗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

  • 青苗法的内容 青苗法的利弊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青苗法

    说到这个青苗法,是在宋朝的时候王安石发起的一个措施。从一方面,青苗法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青苗法确实是有坏处的。那么青苗法的内容是什么,它的利弊又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青苗法的内容是什么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

  • 明朝后期咒水之难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咒水之难

    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661年8月12日,历史上有名的“咒水之难”在这天发生。那么咒水之难是什么事件,这次事件造成了什么影响,牵连的人有哪些,最终怎么结局的?明朝快覆灭时,南明永历帝听从大臣的建议逃到缅甸境内。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带去口信,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