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黄旗介绍
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典籍记载
《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成员姓氏
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乌雅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赫舍里氏、乌扎那拉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
、阿拉边前氏、安佳氏、阿塔穆氏、阿赉氏、阿喇氏、阿尔巴齐氏、爱义氏、敷臣氏、阿穆尼普塔斯氏、阿拉克塔氏、阿鲁特氏、艾耀施氏、阿鲁络特氏、碧鲁氏、巴雅拉氏、布尔察氏、把尔达氏、博和理氏、拜都氏、布赛氏、拜格氏、布雅穆齐氏、布达喇氏、布尼氏、拜晋氏、碧喇氏、毕鲁勒氏、巴尔拉氏、拜英格理氏、白佳氏、博尔衮氏、博和罗氏、博都理氏、巴雅尔齐氏、拜嘉喇氏、博尔济氏、博尔卓克氏、巴颜氏、鲍佳氏、布希氏、布萨氏、弼尔雅氏、边佳氏、布尔尼氏、拜察氏、博尔济吉特氏、把岳忒氏、布鲁特氏、布尔哈齐氏、宝济氏、博尔济斯氏、完颜氏、巴雅喇氏、博硕氏、博尔济氏、博尔济克氏、博络氏、布楞都尔本氏、巴雅克氏、博尔器济斯氏、博第斯氏、博尔苏特氏、巴理氏、白苏氏、布苏克氏、巴颜图氏、巴济理氏、博尔齐特氏、白达尔氏、博和罗克氏、博罗特氏、白禅氏、步古鲁特氏、绰克秦氏、褚库尔氏、崇里鲁氏、蔡佳氏、崇吉喇氏、苍玛尔达氏、陈佳氏、绰络氏、崔穆鲁氏、崔佳氏、成尼氏、彻叶勒氏、程佳氏、迟佳氏、吹霍克亲氏、察哈尔氏、常佳氏、曹佳氏、潮穆特氏、曹丹氏、彻穆衮氏、崔珠克氏、布尔图氏、董鄂氏、李尔佳氏、马佳氏、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西林觉罗氏、计布出氏、塔克氏、田佳氏、纳兰氏、申穆哩氏,瓜尔佳氏。
官职历史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努尔哈赤兴起以后,于1601年将征战中所吞并来的女真各部中的自由民“诸申”、“伊尔根”按每三百人编为一个牛录,作为八旗组织的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汉译为旗)。每个固山(旗)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固山,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
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变成了职业军队。八旗劲旅在痛击沙俄侵略军、收复雅克萨城等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满族贵族进军关内各省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过程中,给广大汉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清朝政权为了加强对全国的军事控制,把八旗兵半数集中在北京,守卫京城,称为“禁旅八旗”。一半分驻在全国九十多个城市和据点,称为“驻防八旗”……凡此种种使旗人长期被迫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技能,除了“披甲当差”、“赖饷而食”,充当维护清朝统治者的工具以外,大部分人无所事事,被迫成为“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人。处于这种生活困境的满族驻防旗人,有的街头卖艺;有的去拉人力车;有的甚至沿街乞讨……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也结束了腐朽落后的八旗制度。
历代参领
都统第一参领
佐领族属编立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佐领姓氏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满洲康熙12年世管佐领图海马佳氏马佳
第二佐领满洲世管佐领诺敏马佳氏马佳
第三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赛弼、张屯马佳氏萨哈
第四佐领满洲世管佐领朔尔岱马佳氏萨哈
第五佐领满洲世管佐领罗思汉马佳氏萨哈
第六佐领满洲顺治8年世管佐领古苏瓜尔佳氏苏完
第七佐领满洲康熙23年勋旧佐领马哈达瓜尔佳氏苏完
第八佐领满洲世管佐领和拖觉尔察氏长白山
第九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雅拜觉尔察氏长白山
第十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巴什觉尔察氏长白山
第十一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喀开伊尔根觉罗氏巴尔达
第十二佐领满洲世管佐领富德伊尔根觉罗氏巴尔达
第十三佐领蒙古国初勋旧佐领迈图/代寿博尔济吉特氏锡喇穆楞
第十四佐领蒙古勋旧佐领色楞博尔济吉特氏锡喇穆楞
第十五佐领蒙古康熙23年勋旧佐领和善博尔济吉特氏锡喇穆楞
第十六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彭库里富察氏沙济
第十七佐领满洲康熙8年世管佐领胡什布富察氏沙济
第十八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阿木储库富察氏沙济
第十九佐领满洲世管佐领阔海富察氏沙济
都统第二参领
佐领族属编立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佐领姓氏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胡什屯扎库塔氏噶哈里璧汉鄂里
第二佐领满洲国初族中承袭舒沙兰扎库塔氏瓦尔喀
第三佐领满洲康熙34年世管佐领哈山扎库塔氏瓦尔喀
第四佐领满洲勋旧佐领叶布受舒穆禄氏库尔喀珲春
第五佐领满洲勋旧佐领巴尔布舒穆禄氏库尔喀珲春
第六佐领满洲康熙23年勋旧佐领海寿舒穆禄氏库尔喀珲春
第七佐领满洲国初勋旧佐领楞格里舒穆禄氏库尔喀珲春
第八佐领满洲康熙32年世管佐领阿尔拜待考证库尔喀珲春
第九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倭赫舒穆禄氏库尔喀
第十佐领宗室国初勋旧佐领艾音布宗室赫图阿喇
第十一佐领宗室国初勋旧佐领胡什禄宗室赫图阿喇
第十二佐领觉罗康熙11年勋旧佐领敖塔觉罗赫图阿喇
第十三佐领觉罗国初勋旧佐领吴默纳觉罗赫图阿喇
第十四佐领蒙古康熙21年勋旧佐领巴图博尔济吉特氏乌鲁特
第十五佐领蒙古康熙40年公中佐领通保16佐领余丁
第十六佐领满洲康熙39年公中佐领胡什塔吉当阿佐领余丁
第十七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巴音柱完颜氏鄂尔浑
第十八佐领番子乾隆41年公中佐领书臣大小金川
注:第十八佐领,暂列于此。
都统第三参领
佐领族属编立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佐领姓氏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满洲国初公中佐领瓦笏达、索尼赫舍里氏哈达
第二佐领满洲康熙8年世管佐领索额图赫舍里氏哈达
第三佐领满洲康熙23年公中佐领法保赫舍里氏哈达
第四佐领满洲康熙34年世管佐领常泰赫舍里氏哈达
第五佐领满洲康熙13年公中佐领赖图库颜扎氏本旗滋生人丁
第六佐领满洲世管佐领明珠叶赫那拉氏叶赫
第七佐领满洲公中佐领星德叶赫那拉氏叶赫
第八佐领满洲国初互管佐领巴雅尔图伊尔根觉罗氏叶赫
第九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索尔和叶赫那拉氏叶赫
第十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僧格叶赫那拉氏叶赫
第十一佐领蒙古康熙13年公中佐领奇塔特博尔济吉特氏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二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克衣福伊尔根觉罗氏哈布察
第十三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凯音布伊尔根觉罗氏哈布察
第十四佐领满洲康熙61年世管佐领伯起乌雅氏叶赫
第十五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翁郭春马佳氏绥分
第十六佐领满洲康熙13年公中佐领浑巴图鲁那木都鲁氏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七佐领宗室康熙34年世管佐领苏尔登宗室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八佐领满洲康熙23年公中佐领代西待考证哈达、锦州等地
第十九佐领新满洲公中佐领
都统第四参领
佐领族属编立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佐领姓氏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满达尔汉(雅虎子)哈达纳喇氏哈达
第二佐领满洲世管佐领谟尔浑(雅虎二世孙)哈达纳喇氏哈达
第三佐领满洲世管佐领吴格(雅虎二世孙)哈达纳喇氏哈达
第四佐领满洲世管佐领马福塔(雅虎子)哈达纳喇氏哈达
第五佐领满洲康熙6年世管佐领马尔杜(雅虎孙)哈达纳喇氏哈达
第六佐领满洲康熙34年世管佐领布喇哈达纳喇氏哈达
第七佐领觉罗国初世管佐领托博辉觉罗氏河洛噶山
第八佐领觉罗康熙23年世管佐领色楞(托博辉从孙)觉罗氏河洛噶山
第九佐领高丽国初世管佐领纳林他塔拉氏高丽
第十佐领高丽康熙6年世管佐领福喀(纳林二世孙)他塔拉氏高丽
第十一佐领满洲康熙13年公中佐领硕甘齐兰布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二佐领满洲公中佐领太音布
第十三佐领蒙古康熙36年世管佐领南札璞(拜音察克子)博尔济吉特氏
第十四佐领满洲康熙23年公中佐领鼐忠阿明珠佐领余丁
第十五佐领满洲康熙34年公中佐领觉塞巴什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六佐领满洲康熙43年公中佐领满丕伊尔根觉罗氏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七佐领满洲康熙34年公中佐领根特伊坤巴图鲁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八佐领蒙古国初勋旧佐领噶尔玛博尔济吉特氏阿巴垓
第十九佐领新满洲公中佐领
都统第五参领
佐领族属编立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人佐领姓氏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满洲世管佐领纳穆岱伊尔根觉罗氏叶赫
第二佐领满洲康熙23年族中承袭巴拉汉伊尔根觉罗氏叶赫
第三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卦喇伊尔根觉罗氏鄂莫浑
第四佐领满洲康熙9年世管佐领花色伊尔根觉罗氏鄂莫浑
第五佐领满洲世管佐领颜都西克特里氏恳布禄村
第六佐领满洲国初互管佐领苏尔修/达理善那木都鲁氏瓦尔喀绥分
第七佐领满洲康熙23年互管佐领达尔泰/回延那木都鲁氏瓦尔喀绥分
第八佐领蒙古康熙23年勋旧佐领喀青阿博尔济吉特氏阿巴垓
第九佐领新满洲康熙13年世管佐领布克韬乌扎拉氏瓦旦
第十佐领新满洲康熙13年世管佐领纪留
第十一佐领满洲康熙23年公中佐领马尔吉第四参领十三佐领分出
第十二佐领满洲国初公中佐领孙达礼巴图鲁
第十三佐领蒙古国初世管佐领托图博尔济吉特氏察哈尔
第十四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喀喇董鄂氏董鄂
第十五佐领满洲康熙9年世管佐领龚过托(喀喇孙)董鄂氏董鄂
第十六佐领满洲康熙13年世管佐领辛裕赖卜氏齐克潭和洛
第十七佐领满洲雍正元年世管佐领谢尼万旒哈氏清河
第十八佐领满洲公中佐领回兰宗室鄂尔浑
注:第五佐领为寨三所管半佐领与颜都所管半佐领合为一整佐领。康熙13年,将寨三所管人丁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