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何失败?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何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310 更新时间:2024/1/19 6:25:18

公元228年的春天,蜀汉大军已经准备发北伐曹魏。在大军出发之前,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魏延建议由其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进军至长安。但是,丞相诸葛亮认为此计不可控的因素太多,未必能如此顺利,一旦失利将陷于进退维谷之地,最终诸葛亮选择了“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确立了先攻占陇右作为进攻跳板的战略。在此基础上,诸葛亮正式开了北伐中原的战役。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魏明帝曹睿乃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前往抵御赵云。诸葛亮则亲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首战告捷,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收场,显然不能只怪马谡一个人。

具体来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突闻诸葛亮率大军杀来,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于是,对于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大军,迅速攻占了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在此基础上,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

因为诸葛亮大军的突然到来,加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让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所以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率军前往抵抗诸葛亮,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率军反攻南安郡。在曹魏的积极应对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首战告捷之后,最终走向失败。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这是因为马谡失守街亭,导致曹魏的援军可以进入到陇右地区,这让诸葛亮失去了攻略陇右的条件。诸葛亮知道张郃乃是魏之名将,此番率军前来必定来取汉军咽喉之地街亭。对此,马谡毛遂自荐,要去镇守街亭。不过,在街亭之战中,马谡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诸葛亮安排的方案,也不顾副将王平的劝说。执意将大军屯兵于一座孤山上,不在当道险要之处下寨。以至于被张郃率将包围在山上。

面对纸上谈兵的马谡,张郃这位老将没有给他喘息之机,在包围蜀汉大军之后,张郃立即派人切断水源,这让蜀汉大军陷入内乱,马谡弃军逃亡。张郃乘势进攻,汉军大败,街亭失守。在街亭失守后,不仅张郃率领的5万大军可以支援陇右的郡县,曹魏后续的援军也可以继续通过街亭,如果诸葛亮继续留在陇右的话,将会腹背受敌,所以其只能无奈退军。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马谡失守街亭,成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主要还是因为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在魏蜀吴三国的格局彻底形成后,蜀汉一方人口不到100万人,兵力更是只有10万人。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最多能调集5万大军,毕竟蜀汉的各个要地和都城,都需要分兵把守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曹魏一方来说,整体兵力超过40万人,尽管需要防御东吴,但是,在陇右战场上,曹魏还是可以最多投入20万大军。

回到街亭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率领了5万大军,虽然马谡的兵力不详,不过,考虑到诸葛亮还需要攻略陇右,所以马谡的兵力,应该只有1万2万人。在此基础上,兵力上的巨大悬殊,导致马谡没有按照常规的方法来镇守街亭,他之所以主动上山,放弃水源,目的就是为了激发蜀军将士的潜能,也即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才有机会以少胜多,击败兵力众多的张郃。当然,马谡毕竟不是韩信项羽白起这样的名将,无法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最后,不过,通过街亭之战,我们也看到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的捉襟见肘。彼时,张郃率领的大军需要应对,曹真的大军也需要抵挡,还有郭淮等人的坚守或者反攻,也不能掉以轻心。于是,在街亭之战中,即便不是马谡毛遂自荐,诸葛亮实际上也是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赵云、邓芝被曹真击退,身处列柳城的高翔军队又被郭淮攻破。魏延被张郃堵在山谷之中,前进不得。高翔与魏延为避免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于是都各自退军。也即诸葛亮麾下的武将中,魏延、高翔、赵云等人,确实能力要比马谡要强,但是,这些将领也都身负重任。

比如赵云需要用疑兵来牵制曹真率领的大军,无疑是具有更高风险的事情,况且赵云之所以能全身而退,也是建立在自己的威望和资历之上的,如果赵云和马谡调换,街亭当然有机会守住,但是马谡能否在曹真面前全身而退,则要打一个问号了。总的来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麾下的将领有限,毕竟黄忠、张飞、马超等老将都在此之前去世了,除了将领有限,兵力上更是远远不如魏国调动的大军,所以在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和将领来进行补救,只能接受第一次北伐曹魏功亏一篑的结果。基于此,虽然马谡难辞其咎,但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失败,显然不能只怪马谡一个人。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关羽在荆州有多少兵力 留守荆州时实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关羽

    从刘备在当阳兵败时的几千人人马开始,到赤壁之战后的巧夺荆州,获得了刘琦所率领的人马。之后又以刘琦的名义夺取了荆南的长沙、武陵、零陵、贵阳四郡。这些城池的人马在战后基本上全部都归属了蜀汉刘备。在荆州站稳了脚跟之后,其人马大约有6-7万,可以说还算不错的了。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经过了短暂时间的修正,在军事

  • 中国古代保甲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保甲制度

    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保甲制度,说实话小编反正是第一次听说了,所以不了解,那么这个保甲制度到底是什么制度呢?保甲制度的优缺点又是什么呢?感兴趣的跟随小编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期待大家的加入。1、什么叫保甲制度保甲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军事管辖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宋朝时期开始流行起来,而且延续了

  • 唐朝胡人是哪个民族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

    从广义上来讲,华夏(汉族)以外的民族,全部称“胡人”,但是很多情况下,唐代人所说的“胡人”又专指粟特人。粟特人是居于中国新疆和中亚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昭武九姓”和“九姓胡”,或者直接简称为&l

  • 战国时期“徐州相王”历史事件介绍 徐州相王的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徐州相王

    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魏国大败,魏惠王与齐威王为对付秦国于公元前334年在徐州相会,互称为王,史称“徐州相王”。接下来听听历史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

  • 中国古代“父妻子继”习俗历史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父妻子继

    在小说或影视作品当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见到这种父亲去世,妻妾嫁给儿子的现象。这种“父妻子继”的婚俗,又被称为收继婚、转房婚,西方则称为利未婚,一般指丈夫去世之后,其妻妾改嫁给亡夫的叔、伯、儿子(亲生子除外)、侄、甥等婚俗形式。按照传统伦理道德来讲,这自然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不过这

  • 春秋时期诸侯国:滑国历史介绍 滑国是被谁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滑国

    春秋时代,通常用来指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

  • 春秋时期吴国称霸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吴国

    吴国是周朝时期,存在于江南地区的一个诸侯小国,姬姓,与周王室是同宗。吴国在西周时期一直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在东周时的春秋晚期突然崛起而称霸诸侯,这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呢?这事还得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说起,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纷纷争霸。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先开始称霸,齐桓公死后,晋文公

  • 先秦时期不同诸侯国纛旗、服饰的颜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侯国

    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或许注意过这样一段描写:魏惠王联合其他五个国家商议分秦的会盟之日站在高处远眺,当有车马来的时候,他瞥一眼就知道是哪个国家的仪仗队,他是有千里眼吗?肯定不是。那么他是如何做到一眼就知道是哪个国家呢?其实魏惠王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仪仗队所持大纛旗的颜色以及将士的服饰颜色来判断的。在先秦

  • 辽朝“十香词冤案”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辽朝

    萧观音,辽朝女诗人,也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辽圣宗钦哀皇后之弟枢密使萧惠之女。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皇后,因为一首诗词被赐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历史小编一起看看吧。萧观音自幼容貌清丽,聪慧秀逸,个性内向纤柔,文采出众,精通诗词、音律,还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萧观音也是

  • 清朝灭亡时领土面积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

    清朝中期的时候,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封建王朝中国力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1820年,大清的领土面积达到了1316万平方公里,虽说到了晚晴的时候,各种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失去了大量的领土。不过到了民国初年的时候,中国所剩余的领土仍然达到1100多万平方公里,保留了83%的领土,成为了历代政权更迭之最。那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