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张居正改革之:考成法内容介绍及历史影响

明朝张居正改革之:考成法内容介绍及历史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890 更新时间:2024/1/11 6:28:51

考成法,是明代万历时期中确立的的官员考核制度,由张居正在万历元年(1573)提出,后来推广到全国。

简介

新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有效实现了考评与纠偏相结合,改变以往仅仅主要靠吏部来运作的官员考评。

“考成法”通过内阁控制六科,以六科控制六部,最终使内阁成了改革的中枢,控制了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为之后的改革扫清了障碍。

万历十二年考成法被废除:时行欲收人心,罢居正时所行考成法;一切为简易,亦数有献纳。尝因灾异,力言催科急迫,征派加增,刑狱繁多,用度侈靡之害。

考成法

历史背景

明代早期已有对官吏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依据明制,京官每六年“京察”一次,地方官每三年一次“大计”(均指考察)。但明代吏治腐败,法令不行,这些制度或者流于形式化,或成为官员们争权手段。张居正眼见了官场中的丑剧和制度变质,深切认识到不仅要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察,并且对其所办各事均规定期限办妥,执行“考成法”重要特点即所谓“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改革内容

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底,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每完成一件登记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论罪处罚;六科也可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也可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这就形成了以内阁统领监察机构、再以监察机构监督中央六部,并以六部统率文武百官及地方官员,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

张居正

实例

万历三年(1575),查出各省“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共计237件,巡抚、抚按官员54人。其中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廪,因未完成事件数量太多而罚停俸三月。万历四年(1576),山东有19名、河南有12名地市级官员,因征赋不足九成受到降级和革职处分。

成效

不少拥护改革、政绩卓越的官员因为考成法而得到重用,例如一度与戚继光齐名的守辽大将李成梁。但更主要的是挖掘了一大批不称职、不干净的“大老虎”和“小苍蝇”。据统计,在张居正主政的十年间,因为执行考成法而被裁撤的官员竟然占到了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因为有考成法在,“立限考成,一目了然”。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

结论

制度如何实施好,关键在于选准“游戏规则”,抓住重点。“考成法”有效实现了考评与纠偏相结合,改变以往仅仅主要靠吏部来运作的官员考评。而且考核的内容注重一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事项,几乎都是“硬指标”,抓住了重点。从“考成法”推行之后的成效来看,考核结果的运用才是从严治吏“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考核结果再客观真实也是摆设。只有把考核结果结果真正运用到实处,实现优胜劣汰,从严治吏才能落到实处。

历史意义

张居正的考成法对当今的廉政建设示有三:

第一、要注重考核工作实效,提高效率。

中国历史有一个怪圈,那就是每一个王朝都往往在走入巅峰阶段后,即由盛而衰,无法长期保持这种盛世的局面。其中原因很多,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当一个社会承平日久后总是会漫逸出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浮夸风气,于是官场中欺上瞒下,伪报虚报的现象滋生蔓延,政令往往成为一纸空文。考成法正是针对这一弊病而采取的对策,通过“月考、岁籍”的方法促使官员们言行如一,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这对我们当今也是很好的借鉴。

第二、要注重上下级相互监督,完善层层督察与监察制度。

内阁控制六科,六科督察六部,六部督察地方藩、臬等司及抚按官,再以两司督察府州县官,是张居正的考成体系的构架,其体系中最巧妙之处在于利用六科监察六部,用品级低的官员监督高官,甚至弹劾高官,这本是明代的传统,明代这一点上做得很多,绝非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在明代的各种史料中,朝廷要员被言官弹劾而辞官致仕的比比皆是。如嘉靖后期权相严嵩就是被御史邹应龙弹劾而致仕的。明代的监察制度相当完善,除设六科之外还有专门的监察机构都察院,这是与我们当今所提倡的司法与监察独立于政治之外的精神相一致的。

第三、要注重对己有制度的推陈出新,抓好贯彻落实。

张居正是一位讲究遵从祖制的政治家。他采取的很多措施,诸如焚毁书院、整饬边防,甚至一条鞭法等改革都是尊祖制而行的,而考成法一定程度上也是继承了《大明会典》的很多内容。在他请定考成的奏疏中用大段的文字说明他的考成法是尊祖制的,原来《大明会典》中已有类似考成法的内容。张居正重新拿出这些已有的祖制,希望“自今伊始,申明旧章”,并加以推陈出新,严格地贯彻落实。我们可以说他的考成法是对祖制的继承,但却是在它已经被人们遗忘的时候拿出来,添加以符合时代的内容,所以我们更可以说这是一种创新。推陈方可出新,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应当被当今的人们重视,对廉政建设来说,传统文化的海洋中也会有很多值得我们重拾利用的瑰宝。

标签: 考成法

更多文章

  • 夺门之变爆发的原因介绍 夺门之变为什么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是景泰八年(1457年)被代宗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历史事件。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定下一条规定,自他开始,以后的国君在位期间,只采用一个年号。区别过往,这也是为何后世在谈论明清两朝的帝王时,用年号即可指代相应之君主。但明朝却有一个皇帝例外,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就用过

  • 明朝“仁宣之治”出现的原因 仁宣之治表现哪些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明代仁宣时期是指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统治时期,前后历时不足11年,却被誉为有明一代的“黄金时

  • 王振擅政时间 王振擅政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振

    王振擅政,又叫王振用事、王振专权,是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王振专权时期的一系列事件。简介王振擅政使得仁宣之治在明英宗时期没有得到延续,后来明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亲征蒙古,不幸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王振专权是明朝第一次内官摄政,对明朝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的汪直擅政与刘瑾擅政、明朝

  • 土木堡之变死了哪些名将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它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立国以来,最可怕的一场灾难,二十万明军死伤过半,面对瓦剌铁骑,败得是一塌糊涂。跟随朱祁镇亲征的明军都是精锐之师,战败后京城防卫空虚,而且皇帝朱祁镇被俘,事态迫在眉睫

  • 明朝“北京保卫战”发生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或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师之战,是指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开始的一场首都保卫战。背景及起因瓦剌是当时漠北蒙古三部之一,另外两部是鞑靼和兀良哈。明初,脱欢统治瓦剌。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继父位,自称淮王

  • 明朝初年中书省左丞相权责介绍 明朝中书省相当于什么部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左丞相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左右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总理天下政务。结构中书省结构中有:左丞相,正一品。右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丞,正二品。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直省舍人,后改为中书舍人,从七品。中书省属官左、右司中:左司

  • 汉景帝是怎么削藩的?汉景帝削藩过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景帝

    晁错建议削减王国的封地晁错建议削减王国的封地,限制他们的发展,逐渐加大中央直接管辖的地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景帝采纳了晁错这一“削藩”主张,景帝三年(前154),楚王刘戊违犯汉丧制,被罚削去东海一郡;赵王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私卖官爵,削去6县。刘濞为首的一些诸侯

  • 汉景帝为什么要实施轻刑慎罚的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景帝

    秦朝时期大多数犯罪的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那么到了汉景帝时期,他为什么要实施轻刑慎罚的政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

  • 汉文帝是如何抵御匈奴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文帝

    汉文帝第一次防御匈奴,汉文帝前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右贤王率骑兵入居河南地(今河套地区),侵掠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的少数民族,并杀掠人民。六月,文帝遣丞相灌婴率8.5万骑兵开赴高奴(今陕西延安),迎击右贤王。右贤王出塞而去。会济北王刘兴居反,汉乃诏击匈奴兵回长安。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

  • 明朝三大营兵力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

    明军三大营是明朝军队中最精锐的野战部队.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组建,分别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一﹑五军营五军营是骑兵和步兵的混合体。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为中军、左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这支部队是从各个地方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攻击的主力。二﹑三千营三千营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骑兵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