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为何要定都南京?

太平天国为何要定都南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676 更新时间:2023/12/9 11:44:16

孙中山先生誉为“反清第一人”的农民领袖洪秀全在发动推翻清朝统治的农民起义后,率领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粉碎清军的围追堵截,于1853年3月19日打到南京,击溃清军,冲进南京城,直扑两江总督衙门,杀死了两江总督陆建瀛,占领了南京。洪秀全乘坐黄轿进入南京城时,受到南京市民的热烈欢迎。3月29日,洪秀全将南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改名为“天京”。

太平天国为何没有乘胜追击,向北进攻,直捣北京抑或定都中原,而是在南京驻足扎根呢?

当时太平军取得中国的半壁江山后,是继续北上占领中原地区,还是直捣北京,或者在南京定都,在太平天国的主要领袖中是存在分歧的。坚持建都南京的是杨秀清和李秀成杨秀清在全州时,“已有窥窜江宁之计”(江宁即南京),当出广西入湖南时,太平军中有些人产生了回老家的念头,他力排众议称:“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去,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金陵即南京),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拢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入武昌后,杨秀清“觊觎江浙财富之区,欲由长江迳取江宁为巢穴,争论不绝。秀清遂托天父下凡令直犯江南”。

太平天国史料中李秀成的供状写道:“攻破南京之时,水面舟只万余,各尽载满粮食,此时天王与东王尚欲分兵镇守江南,欲取河南为业。后有一老年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解救。今得江南,有长江之险,又有舟只万千,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立都,而往河南也‘河南虽系中州之地,只称稳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之。”

洪秀全在进入湖南时尚且表示赞同杨秀清“专意金陵”的主张,进入武昌后,却在去河南还是下金陵的问题上开始动摇。此时,一个江浙名士力荐洪秀全定都南京,《太平天国史实日志》上写道:“钱江,浙江人也,素负胆略,博学多才,林则徐总督两粤时,在幕府甚见器重,后林则徐被贬,他也失意回原籍。适闻洪氏倡议,已破武汉,乃投袂而起,不远千里赴见之,劝洪秀全舍西而东,上书论天下大势,共数千言。其书力言两川不足图……不若取金陵心腹之地,建为京都……秀全览而悦之,即遵其计而行。”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浙江人钱江对太平天国定都南京起了关键作用。

反对建都南京的是卞三娘和罗大纲。据太平天国史料记载,广西籍女将卞三娘向洪秀全献计:“由襄樊一路直取河南,进据中原心腹。”杨秀清否决了她的意见后,“卞三娘因其言不用,率领女兵自回广西,不知所终”。殿左一指挥罗大纲“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秀清方专权,不纳;以大纲志怯,乃命伪丞相林凤祥、李开芳率兵五万北犯”。

当卞三娘、罗大纲等人的意见被杨秀清用天父下凡的强制手段压制后,接着由41人从不同角度来论证建都南京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形成了11篇《建天京于金陵论》。《建天京于金陵论》对建都金陵的道理作了充分阐述:从地理形势看,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两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雄踞东南,俯视西北”“钟阜有龙蟠之象,石城有虎踞之形”“出可以战,处可以守”;从政治上看,南京是“王气所钟”“天下名邦”“雄踞东南,足以壮天威成王业”;从经济上看,南京“五方杂处,百货骈臻,物产丰盈”“楚尾吴头,民物浩繁”“财货所聚,户口常充”“湖北,河南皆有水患,惟金陵地势崇隆,民情富厚,且天下粮食尽出于南方,如江西,安徽等省,顺流而下,运粮亦甚便易”;从人才看,金陵乃“士林渊薮”之地。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引发了中外各方的震惊,英国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全权代表濮亨说:“如南京陷落一成事实,中国政府将受到自变动以来所未曾有之严重打击。所以者何?中国故都之地位,以及其在历史上之关系,在中国人心中如何重要,始置勿论;即以地势言,南京城在扬子江岸,大而且要,居帝国之中央,接近运河,实是阻碍一切交通,切断米粮运往北京之路;今竟被强有力的大队武装叛徒所占据,此事诚未可忽视,尤不应随意加以掩饰。”与此同时,清政府也非常害怕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在朝廷中“遏绝各省解京粮道,粮道不通,京师震动”的言论不绝于耳。

在当时的条件下,太平军出广西,经两湖,打一路失一路,迫切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根据地,整休部队,建立政权,规划全局。建都南京可以说是一个最佳方案,南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利于太平天国的存在和发展。当时的东南地区,清朝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在太平军东下时,两江总督仅率领5000人作了抵挡,名为抵挡,实为做样子给朝廷当局看看而已,而其他地区并无重兵把守;此外,东南地区物产丰盈,在保证给养上较其他地区优越;取水路下金陵,顺江而下,仅需一个月,能避免敌军的围剿堵截,随员家眷和辎重又不会成为行军的包袱,比陆路取河南入四川更为有利。

至于太平天国的首都为何叫做“天京”,则是遵循太平天国自有的神学体系而定的,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叫天王,故它的首都就叫“天京”。从此,太平天国在两江总督府废墟上建起的宫殿中与清政府分庭抗礼长达11年。

标签: 太平天国

更多文章

  •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南京条约谁签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款。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内容图条约签订于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政府与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英国仗着自己船坚炮利,发动侵略,而清政府昏庸无能,许多官员胆小怕事,最终

  • 隆兴北伐简介 隆兴北伐的结果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隆兴北伐

    隆兴北伐简介隆兴北伐是指宋孝宗隆兴元年开始的南宋北伐大金的战争,因为发生在隆兴年间所以称为隆兴北伐,隆兴北伐一开始的时候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后来由于带兵的将领之间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演变成为在战场之上的意气用事,使得隆兴北伐的形势大变,从此之后开始战败,最终不得不与大金和议。下面做一下隆兴北伐简

  •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战斗,它的性质也就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战斗。太平天国运动对于“反地方封建”这五个字中,“帝”指的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一种政治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掠夺领土或建立经济、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当时的

  • 祖逖是如何北伐的?当时东晋的态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祖逖

    说起祖逖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他是我国古代东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为东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他的一生当中,做过的最著名的两件事,一是收复了河南,二则是北伐了。当时祖逖北伐时得到了各地人民的相应。随着祖逖的实力不断扩大,东晋开始对他非常的忌惮了,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

  • 朱元璋北伐背景 朱元璋北伐战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北伐背景朱元璋北伐背景是在清除漠北蒙元残余势力的基础上,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北元发起的八次军事行动,共历时二十六年之久,终于将蒙元势力彻底从中原境内铲除,使其不再有卷土重来的威胁。朱元璋北伐背景明朝建立后,对元朝的打击是无疑是沉重的,以至于元朝对中原地区的控制鞭长莫及,元朝旧部只得在草原一带活动,

  • 朱棣北伐背景 朱棣北伐战果 朱棣北伐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棣

    朱棣北伐背景其实朱棣北伐背景非常复杂,有元朝和蒙古族的矛盾,也有明朝刚刚建立时期朝中党派之争的矛盾,所以后代历史学家一直对于朱棣北伐背景这个话题讨论不休,认为朱棣北伐背景其实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儿就是,公元1409年的时候,朱棣曾经派遣使者出使鞑靼,然而这个使者被杀死了。朱棣画像在中国古代一

  • 王莽篡汉的经过 王莽篡汉为什么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王莽

    王莽篡汉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新朝的皇帝,也可以称为建兴帝或者新帝,在位时间是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算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之一。王莽篡权说的主要就是在西汉末年时期,王莽运用计谋夺得西汉时期的政权的历史事件。王莽篡汉的经过王莽的姑姑是汉成帝的皇后王君如,他作为汉朝皇室的外戚,做人诚恳有礼,做事情认真严谨,又

  •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南京条约的危害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款。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内容图条约签订于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政府与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英国仗着自己船坚炮利,发动侵略,而清政府昏庸无能,许多官员胆小怕事,最终

  • 西汉的官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汉

    西汉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外朝官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丞相:秩万石,月俸六万钱,率以列侯出任。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公孙宏为丞相,因其无爵,封为平津侯。

  •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九品中正制

    自漢代創立察舉制度以後﹐對於人才甄拔﹐己粗具規模。但察舉重在考察﹐而德行難有客觀準則﹐弊端由是而生。其後曹操用人﹐不擇品格亦只是一時之計﹐非長久之策;加上天下大亂﹐一切制度完全廢棄﹐鄉舉里選亦無從進行。魏文帝黃初元年﹐尚書陳群乃建議改行「九品中正制」﹐以代替兩漢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的背景考九品中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