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中国鲜卑族历史介绍 鲜卑族建立了哪些政权?鲜卑族如何消亡

古代中国鲜卑族历史介绍 鲜卑族建立了哪些政权?鲜卑族如何消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119 更新时间:2024/1/16 10:02:15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颇以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与乌恒相同。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攻灭东胡,东胡人向北败退,越过西拉木伦河之后分成两支,一支逃向乌桓山,称之为乌桓人,另一支逃向鲜卑山,称之为鲜卑人。《后汉书》卷九十《鲜卑传》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汉初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与汉朝之间被乌桓阻隔),未常通与中国(指中原)焉。”

鲜卑人把他们所崇拜的山叫做“鲜卑山”,也就是“神山”或“祥瑞山”的意思。北方游牧民族普遍有祭祀山神的习俗,鲜卑族也是一样,他们认为山神可以保佑他们得到更多的猎物和牲畜,所以对山十分崇拜。他们每到一处,都有一座山被奉为神山,在扎鲁特旗查不嘎吐苏木大黑山上,绘有人面形岩画。这当是鲜卑人留下的岩画,这幅人面像就应该是鲜卑人敬奉的山神。所以大黑山也应该是一座鲜卑山。鲜卑人在东胡被打败之前也一定有他们的神山,并不是被东胡打败之后才有的鲜卑山。只不过因所处的地域改变后,所崇拜的鲜卑山也不同了而已。

清代史学家张穆认为,最初形成鲜卑名称的鲜卑山就是现今科右中旗西北约30华里的大罕山,当地人亦称为蒙格罕山。此山位于霍林河西南岸,位于扎鲁特旗和科尔沁右翼中旗之间。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由蒙格罕山、奥斯克吐、芒尔得高乌拉,哈夫特嗄乌拉,莫达板乌拉,模模乌拉,道劳哈马尔,柴拉切楞等数座相连山峰组成。主峰大罕山高721米,相对高度近400米,山中松、桦、柞、榆、枫、杏等树木繁茂。

鲜卑人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始与中原王朝相沟通。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之后南匈奴附汉,东汉政府乘机联络鲜卑,实行孤立和打击北匈奴的政策。封赏鲜卑各部大人,“每年竞耗费二亿七千万钱”,以达到“保塞无事”的目的。

和帝永元三年(公元前91年),北匈奴被东汉王朝击败。政权瓦解,单于西迁,余众多附鲜卑。自此鲜卑逐步强大起来,并经常“寇掠东汉北方诸郡”。

当时以辽西鲜卑其至革建(人名)最为强盛,并为鲜卑各部的盟主,直至东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其至革建死去,鲜卑各部统领失驭。东汉政府多次组织大军会同乌桓、南匈奴共同进讨鲜卑,此后鲜卑势力才逐步减弱。

东汉后期(桓帝时,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出现了一个著名首领名叫檀石槐(156-181年在位),他“勇健而有智略”,被推为鲜卑大人,他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河北张家口尚义县南)设营,兵马甚盛。鲜卑各部在他的统领之下,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扶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建立起了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

檀石槐把他控制的地区划分为三部:自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扶余为东部;自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接乌孙为西部。每部各置大人统领,总属于檀石槐。此时,由于东汉王朝内乱频频,许多汉人也逃往边地投靠鲜卑,为檀石槐出谋划策,加之鲜卑骑兵进退神速,战斗力获得充分发挥,“兵利马疾,过于匈奴”,作战中“来如飞鸟,去如绝弦”,不断入侵边郡,杀略吏民,劫夺财产。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鲜卑复寇三边,一岁中竟达三十余次”。

鲜卑人此时靠战争和掠夺取得了不少的财富,但生产力却很低下。农业、畜牧业经济都不发达,人口的剧增使得鲜卑各部之间除了军事联盟之外,并无过多经济往来。加之政治上除以军事掠夺为目的的战争协作之外,组织上也较为松散。故公元181年檀石槐死后,鲜卑军事联盟迅速瓦解。

檀石槐部落联盟瓦解之后,当时划分的东部鲜卑仍然在东部的西拉木伦河流域游牧,曹魏初年,盘据太原雁门一带的“小种鲜卑”首领小帅轲比能又建立一个较小的部落联盟,青龙三年(235)年,轲比能被曹魏政权所杀,局部统一的鲜卑各部进一步瓦解。鲜卑族重新回到了原来各自为政的状态之中。魏晋之际,东部鲜卑兴起了三个大的部落,即宇文部、慕容部、段部。

宇文鲜卑

宇文部本非鲜卑,他们是世居阴山东部的匈奴南单于的远属,他们原有十二个部落,公元一世纪北匈奴兵败西迁后,留居漠北的匈奴人十余万落(户),东迁至辽东与鲜卑人杂处。宇文部即是此时东迁的匈奴部之一。他们使用的语言是阿尔泰语系中的匈奴语。鲜卑人则是通古斯语族中的东胡语。故史书上说宇文鲜卑语言与鲜卑颇异,东迁过程中宇文部的上层人物统治了辽东一带的鲜卑人。并参加了檀石槐建立的部落大联盟,成为联盟中的东部大人。从此逐步鲜卑化,称之为宇文鲜卑。

宇文鲜卑名称的来历:相传他们曾得到三个玉玺,玉玺上的文字是“帝帝玉玺”,他们以为这是上天授予的,在鲜卑语中,天为“宇”,君为“文”,因号“宇文国”,即“天君”之意。始称宇文鲜卑。宇文鲜卑一直活动在慕容部的北面,其驻地主要在霍林河流域,乌力吉木仁河以南,西拉木伦河二岸地区,1983年9月于通辽市开鲁县福兴地出土的“子母马金牌饰”,1984年4月出土于通辽市科左中旗希伯花苏木六家子嘎查的“双马金牌饰”、“神兽金牌饰”、“有链金马牌饰”。

宇文鲜卑所属部中,以驻扎于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河、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一带的遥撵氏,驻扎于西拉木伦河上游的习部,下游的迭刺部较为著名。位于扎鲁特旗西北部的窟窿山,《辽史》中称为大勒得山,是宇文鲜卑部中的大勒得王大贺氏的发源之地,这个大贺氏部族,就是以后中国复姓中贺兰氏、贺楼氏、贺岳氏(也有写作贺若氏的)、贺连氏等姓氏的始祖。

宇文部中的迭刺部最先在霍林河中上游一带游牧,后逐步南移至乌力吉木仁河与西拉木伦河之间游牧。公元四世纪中叶,以迭刺部、乌槐部等部为核心的部落,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之处建立了部落联盟。契丹八部由此产生。迭刺部夷离堇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在“金玲岗”(现开鲁县黑龙坝至胡家岗一带),祭告天地,承袭大统,建立了契丹王朝,建元神册,“建都”龙化洲(奈曼旗与开鲁交界处西孟家段水库附近)。宇文鲜卑的另一部落习部则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上游和老哈河上游一带,并发展成为库莫溪部族。定居于现今赤峰市宁城一带、五胡十六国至随唐时期经常参与中原混战。隋初较为强盛,后被契丹所征服,融于契丹族之中。

段部鲜卑

段部鲜卑名称的来历:段部鲜卑本出于辽西。他的始祖名叫日陆眷,因战乱被卖到渔阳乌桓大人库辱官家当家奴。日陆眷很会讨主人的欢心,一次诸乌桓大人集会于幽州,每位大人手中都拿着唾盂,唯渔阳乌桓大人库辱官不带唾盂,有痰后唾到日陆眷口中,日陆眷把痰咽下,并面西拜天说:“愿使主君之智慧禄相尽移入我腹中”。

后来渔阳发生饥荒,渔阳乌桓大人库辱官因为日陆眷身强体建,就派他到辽西“逐食”,于是日陆眷在辽西招募流亡和反叛的民众,并且逐渐强盛起来。到其侄务目尘时,封为了辽西公,到他孙子就陆眷时,已据有辽西之地,疆域最广时,西接鱼阳东界辽水,公元四世纪初较为强盛,所统三万余家,军队有四、五万骑,臣伏于西晋,经常与其北面的宇文部和东面的慕容部混战。同时也经常参与中原交战,段部鲜卑逐步向燕山北部和徒河上游发展,以令支(今河北迁安)为统治中心,故称徒河段部鲜卑。晋咸康四年(338年)段部为前燕慕容皝所灭,部众融于慕容鲜卑之中。

慕容鲜卑

慕容鲜卑为东胡后裔,它的祖先就是从退保鲜卑山的鲜卑部分衍出来的。它最初是鲜卑部的核心部族,占据鲜卑山附近的霍林河中下游和洮儿河流域游牧,并由此逐步向西辽河流域发展,它的部落首领曾在檀石槐建立的军事大联盟中担任中部大人,慕容部此时开始形成。

慕容鲜卑名称的来历:慕容部始祖莫护跋,祖籍昌黎,曹魏初年莫护跋率领诸部落入居辽西,跟从司马宣王讨平公孙渊,被封为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今锦州)之北。相传当时燕、代地区的人多戴“步摇冠”,莫护跋十分喜欢这种走起路来一摇一摇的帽子,于是他也戴步摇冠,人们都叫他“步摇”。把他所率领的部落也叫“步摇部”,由于人的口口相传,后来就把“步摇”说成“幕容”,也开始把莫护跋所在的部落称为慕容部。当然了慕容部名称的来历还有几种说法,不管怎样的来历,慕容部莫护跋喜欢“步摇冠”是事实。

曹魏初年,首领莫护跋率众从科尔沁草原东北部向西南移动,进入草原中心地带,即现今科左中旗、科右中旗、科尔沁区一带,此后,又入主辽西,并随从司马懿征伐辽东,被曹魏封为率义王。慕容部继续向西南发展。并在棘城(今辽宁锦州附近)建都。在这之后,慕容部又曾迁回最初驻牧之地,洮儿河下游一带。

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慕容廆继位,这时与慕容部西、北部界临的宇文部,西南部界临的段部逐步强大起来,三部在科尔沁草原上不断发生混战。太康十年(289年),慕容廆遣使归附于晋,并被拜为鲜卑都督,在晋的支持下,慕容部逐步强大,不久打败段部,徙居于徒河之青山(辽宁义县境内),然后又南迁还居于棘城。从此之后慕容部乘晋二京(洛阳、长安)为匈奴贵族刘聪、刘曜攻克、加之晋北方战火连绵、流亡之人大多逃至辽西、辽东躲避战乱之机,慕容部开始大修明政,安辑流亡,网罗人才,收容士族,使之尽为己用,故势力迅速强盛。

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死,子慕容皝继位,自称燕王。史称前燕,此时慕容部北并宇文,西灭段部,“开地三千里,人口增加至十万户”,筑城于柳城以北,龙山以西,号曰“龙城”(现今辽宁省朝阳市)作为前燕国的首都。这时的前燕是当时东北地区唯一强大的政权。这支出生和成长在科尔沁草原上的民族已经蓄势待发做好入据中原的一切准备。东晋永和六年(350年)慕容皝子慕容隽(音俊)攻下后赵之蓟城(今北京市)迁都于蓟,永和八年又攻下赵都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三台村),接着即皇帝位。不久又迁都于邺。东晋太和五年(370年),邺城被前秦苻坚攻破,前燕至此灭亡。

自公元337年慕容皝称帝到370年前燕灭亡,这个科尔沁草原游牧民族创建的政权存在了33年。前燕灭亡之后,慕容鲜卑继续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后燕、西燕和南燕三个政权。后燕为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建都中山(今河北正定县),政权存在了23年(384407年)。西燕为慕容冲所建,都城长安(今西安),后来慕容冲被杀,他的尚书慕容永又割据长子(今山西长子县),政权存在了十年(384394年),南燕为慕容垂之弟慕容德所建,建都滑台(今河南滑县),不久因滑台为北魏夺取,又迁都广固(今山东益都)政权存在了12年(398410年)。

拓拔鲜卑

早在东胡人退保鲜卑山之前,鲜卑山所在的大兴安岭之下就有土著的鲜卑人居住,只不过他们的势力较小,不为人们所重视,东胡人退居鲜卑山之后,以东胡人为主的慕容鲜卑势力强大,迅速占领原土著鲜卑人的游牧领地,这不得不使原来世居于此的土著鲜卑各部避其锋芒,向东、向北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其中以拓拔鲜卑、独孤鲜卑、尉迟鲜卑、达奚、伊娄、丘敦、侯氏、乙舫、车巾昆等部落为主的鲜卑各部沿着兴安岭山谷溯嫩江伊敏河而上,游牧到大兴安岭北端(现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并称此地为大鲜卑山(这是针对原鲜卑山而言),并以此为中心建立游牧领地和军事联盟。

此后,以拓拔鲜卑为首的部落联盟经历了多年发展,至可汗毛时,开始强大,有“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来又经过五代首领的努力,开始南迁大泽(呼伦湖),又经几代首领的指引,经过“山谷高深,九难八阻”越过呼伦湖进入克鲁伦河流域和蒙古高原中部,北近贝加尔湖,后开始向南折返迁徙,经现今蒙古国中部和内蒙古中北部,进入盛乐川(现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此时,拓拔鲜卑“部众浸盛,诸部皆畏服之”,公元310年,拓拔猗卢建代国,376年代被前秦攻灭,十年后,386年,拓拔珪重新建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此时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十六国中鲜卑人建立了代、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魏、北魏等八个国家,北魏建国后,依兵强马壮,于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与东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制,加速汉化,服汉服,禁用鲜卑语,提倡鲜汉联姻,将鲜卑拓拔氏改为元姓,丘穆陵氏改为穆姓,步六孤氏改为陆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勿忸氏改为于姓,尉迟氏改为尉姓,贺楼氏改为楼姓,贺赖氏改为贺姓等等,使得入主中原的鲜卑人很快同化于汉族之中。

北魏历时148年,后分为东魏和西魏,以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灭,直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了中国,其政权前后持续了170多年。由北方草原民族鲜卑人参与主演的历史融合大剧才徐徐落下帷幕,在这个时段中,科尔沁草原孕育出的宇文、慕容、段部、拓拔等鲜卑各部以其勃兴如虹的气势,普写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创造了诸多辉煌的历史文明,并且产生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许多姓氏。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载,鲜卑“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饶乐水,史学界认为是西拉木伦河。《三国志》引《魏书》亦云,鲜卑“其地东接辽水,西当西域,常以季春大会作(饶)乐水上”。其后鲜卑部落联盟长檀石槐曾在“乌侯秦水”捕渔,“乌侯秦水”即老哈河。檀石槐统一鲜卑后,把鲜卑分成东、中、西三部。

鲜卑是以畜牧、狩猎为主的民族,其畜牧业主要是养马。而舍根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契丹人旧俗也是“其富以马”。鲜卑人以畜马为主的经济特点也反映到陶器的装饰上。在我们发现的舍根文化的陶器纹饰中,除大量的几何图案之外,还有一些马的图案。

关于鲜卑人的习俗,《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中载:“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宴毕,然后配合。”可见鲜卑和乌桓同属东胡后裔,语言和习俗是相同的,只有在婚俗上和乌桓有些差别。鲜卑人的婚姻比较自由,没有乌桓婚姻复杂,他们的婚姻形式还处于更加原始的状态。即每年春、夏之交的时候,成群的青年男女髡完发后(髡发是在前额或两鬓留一绺长发,其余全剔光的发式。)大会于饶乐水,饶乐水就是今天的西拉木伦河,联欢畅饮,选择意中人,一顿宴饮之后,把选好的意中人领回去完婚。所以鲜卑的婚姻是比较自由和开放的。

标签: 鲜卑族

更多文章

  • 古代中国羌族历史介绍 羌族如何消亡的 羌族建立哪些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羌族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的明确记载。众多史籍和出土文物表明羌族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早进入农牧兼营,且以养羊业著称于世的民族。古代羌人并不是单一的民族,中国西北部的甘、青地区有众多的部落土著民族,这

  • 吐蕃余辉青唐唃厮啰历史介绍 青唐唃厮啰如何消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青唐唃厮啰

    公元842年,随着吐蕃王朝赞普达玛被弑,吐蕃贵族、边将混战不息,奴隶平民起义不断,王朝在各地的统治机器被彻底摧毁。建国二百余年的吐蕃王朝自此灭亡。此期间,从公元9世纪晚期至11世纪,无论在吐蕃本部(今西藏),还是在河陇地区,吐蕃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封建农奴制的因素不断增长,奴隶制逐渐为封建农奴制所

  • 古代少数民族女真族历史介绍 女真族如何消亡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女真族

    女真又称“女直”,其先祖为周秦时东北地区古老的肃慎、挹娄人。辽代把女真分为“熟女真”(已入辽籍的)和“生女真”两部。生女真异常勇猛,三人可搏猛虎。辽末,生女真完颜部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举兵抗辽,1115年建立“大金国&

  • 古代少数民族契丹族历史介绍 契丹族如何消亡的?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契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土河(今赤峰

  • 古代少数民族月氏族历史介绍 月氏族如何消亡的?月氏族建立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月氏

    月氏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亦称"月支"、"大月氏"。据《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

  • 古代少数民族夫余族历史介绍 夫余族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夫余族

    夫余是历史上东北腹部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它的兴起,是伴随着夫余国的建立才为中原人所知的。被统治阶级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战国及以前先后移居今第二松花江中下游以西地区的部落,传说橐离王子东明南逃至此,以此地秽人为基础建国称王;二是夫余国强盛后,橐离部落的广大部民,也成了被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由

  • 古代少数民族库莫奚历史介绍 库莫奚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库莫奚

    库莫奚族称始见于公元388年(北魏登国三年),然而这一称号的出现,应在4世纪中叶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后不久。自此以后,史书上有了不间断的记载,直到13世纪其族名才消失,前后存在近千年。库莫奚族源出东胡,为鲜卑宇文部之后,与契丹本是同族异部,北魏登国年间与契丹分离后,各自形成为一族。然而史书对其族源的记

  • 古代少数民族党项族历史介绍 党项族是如何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党项族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南北朝末期(6世纪后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

  • 唐朝公主列表 唐朝历代公主及婚配驸马 AD618-AD907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公主

    唐朝公主指的是唐朝的各位皇帝亲女(如唐高祖之女平阳公主、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唐高宗之女太平公主等)及和亲公主(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在唐朝,除皇女外,能破例获封公主的为和亲的女性,一般这些女性为宗室女、公主之女或大臣女儿等。唐朝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在《旧唐书》、《新唐书》及相关史料所载之公主一

  • 元朝公主列表 元朝历代公主及婚配驸马 AD1271-AD1368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元朝公主

    元朝公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在《元史》、《新元史》及相关史料所载之公主一览。元烈祖也速该昌国大长公主元太祖铁木真昌国大长公主延安公主赵国大长公主/监国公主郓国公主高昌公主元太宗窝阔台鲁国公主元睿宗拖雷鲁国公主赵国公主鲁国公主阿勒赤歹(合赤温子)昌国公主元定宗贵赵国大长公主元宪宗蒙哥昌国大长公主元世祖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