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北伐的资金竟是靠制盐得来的?蜀汉经济命脉介绍

诸葛亮北伐的资金竟是靠制盐得来的?蜀汉经济命脉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978 更新时间:2024/2/16 11:30:48

蜀汉的经济应该是三国当中最令人堪忧的,主要是刘备身边还真没有一位好的经济学家,所以国内经济一直提振不起来。当年诸葛亮北伐就花费了大量的钱财,那这笔钱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这里就要提起蜀汉的经济命脉了,那就是制盐业。盐对于古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除了盐可能就没别的调味料了,所以蜀国大力发展制盐业,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像北伐这样的战事实在太费钱了,可能光靠制盐也支撑不住。

众所周知,今日四川自贡、仪陇、邛崃、蓬溪一带的制盐业十分发达,在抗战时期的自贡更是承担了大后方主要的食用盐和工业盐供给,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有重要的贡献。那在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的蜀国政权的制盐业究竟如何呢?对蜀汉政权的巩固有何意义呢?

西晋左思在《文选·三都赋·蜀都赋》中曾对蜀地的制盐业有过十分生动的描绘:“火井沈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火井”就是“盐井”的意思,左思深刻描绘了蜀地制盐业的发达。张华也在《博物志》中描绘了蜀地的制盐业:“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入于家火即灭。”相比于左思,张华的描绘显然更为生动和完整,对制盐的产地和制盐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二者所描绘的蜀地制盐都表明了蜀地制盐业的繁盛,成了蜀地的一个代表特征之一。

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工业上的重要原料,盐是维持人体活力的必需品,更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那制盐业就需要作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重中之重的基业。也因为盐是生活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盐的商业价值非常巨大,可以想象蜀地制盐业背后所隐藏的巨大产业链和经济价值,为蜀国政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若是没有蜀地制盐业的发达,诸葛亮的多次北伐无法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蜀国政权更无法存在如此之久。三国时期的蜀国政权的制盐业还待考古的进一步发掘和相关研究,以期还原蜀国政权的制盐业的全貌。

生活中谁都离不盐,尤其是在古代,盐不是佐料,而是一项生活必须的商品,更是财富的来源。蜀地盛产井盐,近代以来根据书本记载,有研究认为,古代的蜀地东起云阳西到邛崃,自北向南汶川到西昌一带,到处都分布有丰富的井盐产区。

秦朝在蜀地设有盐官的职位,他们管理着井盐的生产和买卖。修建都江堰的太守李冰,当年因为修建广都盐井和制盐陂池,给当地发展带来便捷。西汉有个人叫王孙,他通过冶铁煮盐创造了财富,古书中有记载,这个人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家财万贯,并且家中的僮仆大约有千人之多。

由于当年官方支持经济发展,盐业生产技术在蜀地一带发展迅速。当时常常是一灶五锅,但是在蜀达到一灶十四锅,《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最多的,在当时还有两灶二十八锅的,也就是说在一天一夜,可以生产高量,他的颜色白的像霜一样,在当时质量算是上等的,在优质上是优质的产品。

在古书《华阳国志》中有记载,临邛县当时有一口"火井",在晚上此井能够发光,照亮周围,人们要想得到这种光,必须用火投入其中,下面通常会发出雷声,火焰一出,就可以照耀数十里。有人甚至用竹筒把井里喷出的东西装起来。在火井旁边还有一口水井,取井火煮井水,通过蒸发可以蒸五斗盐。

简单的通俗来说,火井、井火,就是属于天然气,蜀地不仅遍布盐井,还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刘逵当时在《蜀都赋》有详细记载盐的熬制方法,煮井水要用井火,这样便可以煮出四五斗盐,但是采用普通的火煮,只能获取二三斗。

说到冶铁,大家也都不陌生,因为他是与制盐业一样重要的产业。蜀地资源丰富,有充分的矿产资源,冶铁也是蜀地传统的产业。在《史记》中有记载,西汉蜀地某某在临邛冶铸,由于技术尚可,就成为当时的亿万富翁。汉文帝时把铜山赐给了邓通,邓通便专门经营铸造业,成为了富翁。

汉武帝后期,蜀地盐铁行业主要是官营,到东汉中后期,在《后汉书》中有准确的历史记载,东汉和帝时,当地撤销了盐铁官营,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煮盐和冶铁,这两项产业,被地主和商人垄断,生活奢侈。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租庸调制

    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唐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并将前代的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唐朝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异同规定丁男(2160岁)、中男(1820岁)受田一顷(百亩)。疾病残废者受田40亩。寡妇30亩,如为户主则为50亩。所授民田2/10为永业田,子

  • 什么是募兵制?北宋募兵制介绍 AC960-AC1127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募兵制

    募兵制占主导地位的兵役制度宋代军队无论是禁兵还是厢兵,都是采用招募的办法。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①除了配隶的罪犯外,其他都是召募而来。宋代募兵的对象是流民和饥民。逢灾荒之年招募流民、饥民为兵,这是宋代的一项传统国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姓者,唯

  • 十六国的军事制度 十六国时期各国军队规模 AD304-AD439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十六国

    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晋愍帝被汉国刘曜俘虏,西晋灭亡。从此直至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北方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这即历史上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是指匈奴、羯、鲜卑、氐、羌等5个少数民族。十六国,指以五胡等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16个割据政权,它包括:成汉、二赵(前、

  • 什么是均田制 隋唐时期均田制介绍 唐朝均田制瓦解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均田制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北魏开始推行,到唐朝中期瓦解,它的实行对封建经济的恢复和繁荣起了决定性作用,它的瓦解也是唐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唐朝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唐朝均田制瓦解的原因然而《中国古代史》(高中选修本)对均田制仅作简单的交代,特别是在第八章“唐朝衰

  • 黄巾起义: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黄巾起义

    导读:在东汉末年,初期黄巾军起义的首领是张角,后来,黄巾军的老大在不断的换,当然,也可以说不断有人自称黄巾军的老大。那么,咱就来一起回顾一下黄巾军起义的故事。黄巾之乱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黄巾军起义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

  • 袍哥是什么?辛亥革命背后的帮派为什么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袍哥

    中国古代对于手足的情谊,那是极力宣扬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原本出自于《诗经·无衣》,用来表达秦军将士情同手足,上下同仇敌忾的情谊。这种情谊代代相传,到了清朝,渐渐的形成了一个帮派---袍哥,一个四川(清朝时四川和重庆是一体的)化的哥老会组织,到了1949

  • 导致唐朝安史之乱的制度原因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关于这场事件,研究的也非常多,网上的讨论则集中在河北胡化、华夷之辨,唐代军事制度自身的缺陷,穷兵黩武扩张到极点而超过内部承受力引发内乱,……这些方面来讨论的。而史学界的说法更加广泛,比如气候说,天气转寒,汉族

  • 唐代政风与唐代监察制度:开放、包容与宽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监察制度

    唐代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监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权,防止了行政权力的滥用,有效地阻遏了政治、经济的腐败,化解了不少尖锐的矛盾史家历来称颂“汉唐盛世”,而以“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为代表的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政风最佳的时期。

  • 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代

    在中国古代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下,皇帝是军国大政的最高决策人。代表皇帝参与决策并且执行决策的是宰相。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制度和宰相制度,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变更。与西汉相比,唐代宰相没有汉代宰相权力那么大,也没有设立像太尉那样的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唐代中央决策机制以三

  • 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哪些传统陋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辛亥革命

    1911年的今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时代,同时还结束了一系列落后的社会风俗,也是一场民俗界的大革命,具体有哪些社会风俗变化呢?1.剪掉辫子:男人从此改头换面1912年3月5日,大总统孙中山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当时,革命党人视蓄辫为清王朝的恶政,是满洲贵族奴役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