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二王夺嫡的故事_什么是二王夺嫡_二王夺嫡的结果

二王夺嫡的故事_什么是二王夺嫡_二王夺嫡的结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063 更新时间:2024/1/3 9:58:21

曹操曾经说过:“倘若天命在我,则我为周文王矣。”这是一句很有深意的话。因为周文王是周武王姬发的父亲,而姬发就是推翻了商纣王,建立周朝的开国之君。曹操如此说,显然对自己的儿子寄予厚望。

那么,既然有一天,他的儿子会成为开国之君,在他的晚年,让哪个儿子继承他的事业就非常重要,这关系到接下来一个王朝的命运。

曹操有十五个老婆,二十五个儿子。可是他的长子早年战死,而他最喜欢的、曾经希望让他做太子且会称象的曹冲,也早早病故。于是他不得不在剩下的儿子中选一个接班人。

在剩下的儿子当中,最有可能当这个接班人的,就是曹操的正妻所生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和曹植。但是这三人当中,曹彰虽屡立战功,却有勇无谋,不爱诗书,想讨曹操的欢心还得靠曹丕来教他。因此,实际上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就是曹丕与曹植。

如果按照长幼的顺序,曹丕是哥哥,那么问题就好解决了。但是曹操很纠结,因为他更喜欢的是曹植。曹植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字写得好,文章写得更好。相比之下,曹丕的文采就逊色很多。曹操是个政治家、军事家,但他也是个诗人、文学家,对于同样是诗人、文学家的曹植自然会多一种偏爱。

因为诗文是感性的流露,很容易打动人;而谋略是理性的运作,曹操在这方面太强了,曹丕的才干在他面前就显得平庸了许多。也正因为这种偏爱,让长子曹丕不能顺利成为继承者。于是,曹丕与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他的亲弟弟曹植,上演了一出夺嫡之战。

曹丕与曹植,个性截然不同。曹植可能是因为从小受曹操的偏爱,加上他在文学方面显露出来的才华,让他显得很放荡不羁,我行我素。因为这种真性情,让曹植文采出众,可是也因为这种性格,让他很容易被人利用。相比之下,曹丕个性内敛深沉,懂得隐忍,这虽然使他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可以后发制人。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下面的例子就能看出来。

有一次,曹操即将远征,文武官员自然要到城外去送行。曹植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做了一篇洋洋洒洒、极具感染力的送行文章。只要在送行时当众念出,一定会让众人叹服,并且博得曹操的欢心。可是,轮到曹丕却犯了难他拼命写啊写啊,可是怎么写也觉得自己写的不如曹植。就在他万分发愁的时候,他的谋士吴质给他出了个主意:“公子啊,你怎么写都写不过你弟弟的,不如你干脆别写了。明天送行的时候,你哭就可以了。”曹丕马上就领会了吴质的意思:不错,既然不能用华丽的辞藻打动人,就只有用动情的眼泪打动人了。

于是,第二天曹操出行之时,曹植当众朗诵送别的文章,果然如行云流水,曹操非常满意。就在大家纷纷猜测曹丕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的时候,曹丕突然放声大哭,说:“本来我昨晚也想写文章,可是一想到父亲马上要出征,要离开父亲,我就伤心得不能自已!”说完泪流满面,哭得泣不成声。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曹丕的眼泪打动了,连曹操也流下了眼泪。在这场孝道的比拼中,曹丕就这样占了上风。

早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晋爵为魏王之时,曹丕与曹植争当继承者的竞争到了关键的时刻。可是,此时发生了一件事,对曹植很不利:曹操在铜雀台上,看到园林中游逛的曹植妻子穿着绣花的绸衣,曹操大怒。因为他非常节俭,规定家属不准穿绣衣。而曹植的妻子居然敢违抗命令,于是下令立即赐死,而曹植也被斥责治家不严。

虽然如此,倾心于曹植的丁仪、丁异兄弟俩,仍旧向曹操进言,主张立曹植为太子。两人很有才学,深为曹操赏识。弟弟丁异向曹操进言:“曹植聪明通达,学富五车,才华卓异,文章绝伦。普天之下的贤人君子不问少长,都愿意为他效死。这是上天的赐予,要大魏世代绵延,永无穷尽的征兆。”“福泽绵延、大魏无穷”这层意思,说到了曹操的心上。他早就表示要效法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天意在曹家,取东汉而代之,是下一代的事了。那么,选择一个能担当如此重任的继承者至关重要。

因此,他对丁异说:“曹植确实是我喜欢的。果真像你所说,我就把他立为太子,你看如何?”丁异回答:“这是国家兴衰、天下存亡的大事,不是我辈愚劣琐贱者所敢议论的。古人说得好,知子莫若父,贤君能够了解臣下,慈父能够了解儿子,是由于相知非一事一物,相处非一朝一夕。你英明圣哲,洞察一切。今天提出这样的举措,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片刻而得,永垂万世,可喜可贺。”曹操听了非常高兴。

曹丕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特别着急,就悄悄找自己的谋士吴质商议对策。但又怕被曹操发现(因为曹操最忌讳儿子与大臣结党),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把吴质藏在大箱子里,就说里面装的是布,然后拉进府中。这事碰巧被曹植的谋士杨修知道了,于是跑来向曹操告密。曹操就派人在曹丕府门附近埋伏着,等着抓吴质。

曹丕知道了之后慌忙告诉吴质,问他:“怎么办啊,父亲发现我们来往了。”吴质说:“没关系,明天你就用大箱子装布进来。”第二天,曹丕用大箱子装着布进府。曹操埋伏的人见箱子来了,说:“我们接到举报,说里面藏了朝廷官员,特来检查。”结果开箱一看,里面真的只有布,于是回去禀报曹操。曹操于是怀疑杨修故意要陷害曹丕,对他十分厌恶。

曹操为了选继承人,还经常出题来试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才干。有一天,曹操命令他们各自出邺城门,却悄悄派人吩咐守门官,不可以放他们出城。曹丕先到了城门,守门官拦住了他,曹丕无奈,只有退回。曹植听说后,问杨修怎么办。杨修说:“你是奉魏王的命令出城,有谁敢阻拦你,杀了他就可以。”于是曹植也来到门前,守门官照样不让他出城。曹植大声叱责说:“我奉魏王之命出城,谁敢拦我!”于是杀了守门官。曹操知道后很欣慰,认为曹植很有才干。可是后来听人说是杨修出的主意,曹操大怒,也迁怒于曹植。

不仅如此,曹操为了试兄弟二人的才学,经常会以军国大事来问二人。每次曹植都对答如流,而曹丕却答不上来。曹操觉得很奇怪,但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曹丕买通了曹植的手下,才明白真相。原来是杨修事先给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只要碰上曹操的问题,依条而答就可以。曹操听说后大怒,已有杀杨修的心思。后来借惑乱军心之罪杀掉了杨修。

杨修被杀,无疑给了曹植一个危险的信号。至少在曹操眼中,他已不再是那个才华横溢的继承者,而是与大臣勾结、心术不正、野心勃勃的阴谋家。于是曹植经常借酒浇愁,加上原本性格就不拘小节,所以行为更加不知约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军情危急,曹操令曹植带兵前去解救。但当军令送到曹植处时,曹植正酩酊大醉,根本无法出征。曹操火冒三丈,又恼怒又失望。

可是,曹丕就完全没有缺点吗?不是。不用说才学上他不及曹植,那些围在他身边的党羽,又岂会逃得过曹操的眼睛?所以,到底立谁为太子,让曹操烦闷不已。无奈之下,他忽然想起一个人,或许他能给自己指一条明路。这个人就是贾诩。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官渡之战时,曹军军粮用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够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呀。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后来曹操征韩遂、马超,也是用贾诩的离间之计,得以大获全胜。

曹操对立储之事,一直举棋不定。于是他招来贾诩,问他的意见。

贾诩城府甚深,表面上在兄弟争立太子过程中持中立态度,实际倾向曹丕。现在,曹操当面发问,如果一味为曹丕说好话,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因此,当曹操问他立谁做太子时,他默然不答。曹操急了:“跟你说话,怎么一言不发?”贾诩这才开口,“我正在思考。”曹操又问:“你想什么呢?”贾诩说:“我想当初袁绍、刘表父子。”

原来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偏爱小儿子袁尚。袁绍死,未立嗣子。逢纪、审配与袁谭不谋,伪造遗命,立袁尚为主。结果兄弟间互相攻杀,终于被曹操消灭。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刘表先是偏爱刘琦,后来又不喜欢他了。刘表死,立刘琮为主,刘琦十分不满。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刘琦追随刘备,兄弟俩分道扬镳。贾诩虽未言明,但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一是要让曹操及早立太子,避免日后麻烦;二是要立长,避免纷争。

正在此时,又传来了曹植私开司马门的消息。邺宫宫门称司马门,是正式的宫门,只有曹操车驾起程才打开。曹植因为妻子穿锦绣之衣违制,被曹操赐死后,心情非常郁闷,常在宫中饮酒自谴。这次曹植又喝多了,可能也没注意自己来到了哪个门口,就喊着让守门的兵士开门。守门的兵士不敢不开,但是开了之后,立即就报告了曹操。这时,曹植已经从司马门跑到邺城的金明门了。曹操找到曹植,训斥了一顿,第二天正式宣布,立曹丕为太子。曹植加封五千户,成万户侯。兄弟之间的争立,至此结束。

据说曹丕后来虽然当了皇帝,可是他心里仍然不踏实,因为他还有两个同母弟弟,一个是曹植,一个是曹雄。他怕帝位不稳,于是就以曹操去世时两人不在为借口,要治他们的不孝之罪。曹雄因为害怕,自杀了。曹植则被押进宫中,曹丕本想杀了他,可是母亲不准。曹丕于是对曹植说:父亲在时,就一向称赞你文思敏捷。

今日我就给你一个机会,只要你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我就放了你。曹丕以为曹植肯定写不出来,结果七步未完,曹植已将诗咏了出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十分惭愧,于是放了曹植。不过他将曹植软禁了起来,曹植过着十分惨淡的生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流离哀伤。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在抑郁和孤寂中死去。

关于曹植之死,有一种说法是与曹丕的皇后甄氏有关。曹植写过一篇有名的《洛神赋》,有人说里面的洛神就是暗指甄氏。曹丕是因为发现曹植与甄氏的私情而怀恨在心,于是将曹植迫害致死。

标签: 二王夺嫡

更多文章

  • 刘禅为什么还能做几十年的蜀汉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禅

    说起蜀汉历史,在人们眼中蜀汉后主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为什么在刘备死后刘禅还能继续做了30年的皇帝呢?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三国鼎立众所周知,数学中的三角形最稳固,这个道理在三国时期也一样。就整个战局来说,曹魏独占长江以北,蜀汉和东吴共占长江以南。当蜀汉与东吴联手,依托长江之险时,曹魏占不到任

  • 商鞅死后秦国是怎么让商鞅变法继续实行下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商鞅

    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实行了商鞅变法,当时秦孝公非常支持商鞅的政策,坚决实施。但是商鞅变法动了贵族们的奶酪,所以等秦孝公去世后,商鞅的保护伞也没了,最后也是被秦惠王所杀。但是商鞅死后,商鞅变法依然还在实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商鞅正是用自己的性命换取了商鞅变法能够正常施行。而楚国

  • 唐宋古文运动是怎么回事_唐宋古文运动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朝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韩愈最先提出“古文”这一概念。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

  • 历史上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真的只有三千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的标志性的事件,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司马懿就成为了曹魏实际上的主人,称帝与否并不是太重要的问题。然而在这次的事件当中,司马懿只带了自己的三千死士,尽管是死士,可是毕竟只有三千人,司马懿谨慎小心,难道不怕会有什么变故吗?还是说司马懿当时不止有三千人?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家

  • 周朝分封几百年诸侯才争霸,为什么西汉几十年就开始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周朝

    周王朝是历史上年代最久的一个王朝,周朝在建立之初实行的是分封制,大大小小分了百十个诸侯国。周王朝前后八百年,不过却是从中间有些分节,东周时期基本上就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混战,没有周天子什么事。然而,这也是分封制数百年之后才出现的情况,然而西汉时期,刘邦也先进行了分封,结果才短短的几十年,诸侯王就开始造

  • 三国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三国的开端到底是什么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

    我们总是说“三国时期”,然而这段历史不同于其他统一的朝代,可以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算起。三国时期的划分总是让人感到很模糊,说不准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算,所以有时候也只能很模糊地说“汉末三国”。那么,“三国”时期的开始事件究竟是什么,

  • 南宋为什么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南宋

    历史上南宋是唯一一个在杭州定都的朝代,偏安江南的朝代,大部分都定都南京,比如东吴、东晋等等。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南宋王朝来说,为什么要要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呢?首先,对于南宋朝廷来说,之所以要将都城设在杭州,而不是南京,主要原因就是南京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靠近前线,容易受到金国骑兵部队的冲击。当然,南京

  • 为什么宋朝后期军事实力急速下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

    从汉朝开始,几乎每个朝代的军事能力放到全世界都是前二或者最强的水平。但为什么到了宋朝后期,军事实力突然下降了很多呢?主要还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毕竟在和平年代没那么多人会去当兵,大家为了出头只能去读书参加科举,当官成了大部分读书人一生的目标。所以才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rdqu

  • 蜀汉后期有哪些大将?蜀汉真的无大将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蜀汉

    三国后期,是一个关注的人远远不及三国前期的人的时期,很多人知道曹操但未必知道曹叡,知道刘备但未必了解刘禅,知道孙权但可能都没听说过孙皓。似乎,三国后期的精彩程度,远远不及三国前期。有句话说的就是在三国后期,因为很多人才的凋零,蜀汉面临着没有大将可用的困境,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蜀汉真的一个大将都没有吗

  • 暴秦是真的暴么?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暴秦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秦朝,说到秦朝其实还是有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厉害的一个朝代,说到秦朝就要说到清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了,其实,自古到现在关于秦始皇的议论是非常非常多的。原因也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其实小编觉得秦始皇还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物的,当时的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