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过程和影响_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成功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过程和影响_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533 更新时间:2024/2/8 18:36:24

赵匡胤是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军人家庭,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文治局面。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就是宋太祖。这皇位得来容易,巩固起来可就不那么简单了。一次,皇帝车队出行,宋太祖差点被一支冷箭射中。这个有惊无险的事件,让他警惕起来。他开始频频微服私访,以掌握情报。宋太祖胆量大,当然不怕,可他的亲信却很担心他的人身安全,劝他:“陛下刚得天下,人心未安,您这样随便出巡,万一真遭人谋害,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太祖笑道:“称王称帝,自有天命。强求不得,也推卸不了。若真有祸患,人不能免。想当年,那周世宗疑心方头大耳的将领,把他们都杀了,而我就在他身边,却没有遇害。若我命该为天下主,谁还能害我?若我不该为天下主,就是闭门深居,又有什么用!”众人听了又怕又服。

但是,宋太祖的内心其实也有些惊惧不安。谋士赵普冷眼旁观,知皇帝心事。他曾建言要把石守信王审琦等掌管禁军亲兵的将领调离另任。太祖认为这些拥戴他当皇帝的老伙计肯定不会背叛他。赵普解释道:“他们可能没有反叛的心思,但是如果他们的部队里跳出几个害群之马,恐怕这些将领也会身不由己吧?”赵普一提这话,太祖就明白了。

过了几天,太祖暗地召来赵普,问他:“从唐朝末年到现在,都过了几十年了,皇帝都换了八九个,还是战乱频繁,民生涂炭,这是何故?朕想平息战乱,安民兴邦,如何才能做到呢?”赵普回答道:“陛下忧国忧民,这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啊!以臣之见,造成天下混乱的根本原因是藩镇的权力过大,君弱而臣强,故而藩镇争雄,硝烟四起。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和财力,将他们的精锐兵马没收,控制留给他们的钱粮,这样天下就会太平了。”宋太祖听了,频频点头。一场历史上著名的“盛宴”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宋太祖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藩镇领袖、高级将领一起饮酒。酒过三巡,见众人开怀畅饮至半酣,宋太祖知时机已到,就假装愁苦地对将领们说:“要不是在座的诸位,我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如今做了皇帝,但是还不如做节度使时快乐。自从当了皇帝之后,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宋太祖的这番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

于是石守信慌忙问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局势已定,谁还敢再有异心?”宋太祖哀叹一声,说道:“局势看似稳定,然而谁不想要富贵?有朝一日,说不定也会有人将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拥戴你们当皇帝。纵使你们不想造反,可还由得着你们吗?那时叫我情何以堪?!不管谁做了皇帝,都随时可能再度沦为阶下之囚,难逃劫数,到头来谁都不能兴国安邦,这样的轮回,有何意义?!”

石守信等将领会意,纷纷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知如何化解此局面,还请陛下指点迷津,也指示臣等一条生路。”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自己想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你们个个紧握兵权,实力相当,毫无制约,易起纷争,难免成王败寇。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多置一些房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也可多置歌伎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

如此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大臣们刚刚推赵匡胤为帝,还是众人一心,觉得他的话也是极有道理的,于是答谢说:“陛下为苍生社稷着想,以民生为怀,更体贴群臣,救臣等于水火之中,这实在是避免我们惹火烧身的恩惠啊!陛下有如此操守情怀,臣等自当以大局为重,全身而退。”

第二天,各位将领就称病的称病,归老的归老,纷纷请辞,宋太祖一一恩准,并给予他们优厚的退休金,让各将领放权放得心服口服,毫无抵触心理。开宝二年(969年),他又用同样的方法,罢免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等节度使,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同时,宋太祖通过任命易控制的人指挥禁军,设置转运使、通判,分地方实权,把各地的精兵都收归禁军,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晚期以来的藩镇之祸终于被止住了。

有人认为,宋太祖宽和的做法,避免了流血牺牲,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现象,引导出赵宋王朝较为宽厚的风气,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的佳话。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二王夺嫡的故事_什么是二王夺嫡_二王夺嫡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二王夺嫡

    曹操曾经说过:“倘若天命在我,则我为周文王矣。”这是一句很有深意的话。因为周文王是周武王姬发的父亲,而姬发就是推翻了商纣王,建立周朝的开国之君。曹操如此说,显然对自己的儿子寄予厚望。那么,既然有一天,他的儿子会成为开国之君,在他的晚年,让哪个儿子继承他的事业就非常重要,这关系

  • 刘禅为什么还能做几十年的蜀汉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禅

    说起蜀汉历史,在人们眼中蜀汉后主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为什么在刘备死后刘禅还能继续做了30年的皇帝呢?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三国鼎立众所周知,数学中的三角形最稳固,这个道理在三国时期也一样。就整个战局来说,曹魏独占长江以北,蜀汉和东吴共占长江以南。当蜀汉与东吴联手,依托长江之险时,曹魏占不到任

  • 商鞅死后秦国是怎么让商鞅变法继续实行下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商鞅

    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实行了商鞅变法,当时秦孝公非常支持商鞅的政策,坚决实施。但是商鞅变法动了贵族们的奶酪,所以等秦孝公去世后,商鞅的保护伞也没了,最后也是被秦惠王所杀。但是商鞅死后,商鞅变法依然还在实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商鞅正是用自己的性命换取了商鞅变法能够正常施行。而楚国

  • 唐宋古文运动是怎么回事_唐宋古文运动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朝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韩愈最先提出“古文”这一概念。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

  • 历史上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真的只有三千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的标志性的事件,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司马懿就成为了曹魏实际上的主人,称帝与否并不是太重要的问题。然而在这次的事件当中,司马懿只带了自己的三千死士,尽管是死士,可是毕竟只有三千人,司马懿谨慎小心,难道不怕会有什么变故吗?还是说司马懿当时不止有三千人?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家

  • 周朝分封几百年诸侯才争霸,为什么西汉几十年就开始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周朝

    周王朝是历史上年代最久的一个王朝,周朝在建立之初实行的是分封制,大大小小分了百十个诸侯国。周王朝前后八百年,不过却是从中间有些分节,东周时期基本上就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混战,没有周天子什么事。然而,这也是分封制数百年之后才出现的情况,然而西汉时期,刘邦也先进行了分封,结果才短短的几十年,诸侯王就开始造

  • 三国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三国的开端到底是什么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

    我们总是说“三国时期”,然而这段历史不同于其他统一的朝代,可以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算起。三国时期的划分总是让人感到很模糊,说不准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算,所以有时候也只能很模糊地说“汉末三国”。那么,“三国”时期的开始事件究竟是什么,

  • 南宋为什么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南宋

    历史上南宋是唯一一个在杭州定都的朝代,偏安江南的朝代,大部分都定都南京,比如东吴、东晋等等。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南宋王朝来说,为什么要要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呢?首先,对于南宋朝廷来说,之所以要将都城设在杭州,而不是南京,主要原因就是南京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靠近前线,容易受到金国骑兵部队的冲击。当然,南京

  • 为什么宋朝后期军事实力急速下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

    从汉朝开始,几乎每个朝代的军事能力放到全世界都是前二或者最强的水平。但为什么到了宋朝后期,军事实力突然下降了很多呢?主要还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毕竟在和平年代没那么多人会去当兵,大家为了出头只能去读书参加科举,当官成了大部分读书人一生的目标。所以才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rdqu

  • 蜀汉后期有哪些大将?蜀汉真的无大将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蜀汉

    三国后期,是一个关注的人远远不及三国前期的人的时期,很多人知道曹操但未必知道曹叡,知道刘备但未必了解刘禅,知道孙权但可能都没听说过孙皓。似乎,三国后期的精彩程度,远远不及三国前期。有句话说的就是在三国后期,因为很多人才的凋零,蜀汉面临着没有大将可用的困境,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蜀汉真的一个大将都没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