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纳妾制度以及妾的发展史 古代男子如何纳妾?

中国古代纳妾制度以及妾的发展史 古代男子如何纳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661 更新时间:2024/1/20 20:21:01

中国古代可以三妻四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古代男子如何纳妾?妾的地位是怎样的?男子可以随便纳妾吗?纳妾需要经过谁的同意?

在中国,妾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周时期。以后,随着阶级名分制越来越趋向规范、严格,作为夫妻关系中妾的奴属地位更加固定化。一直到中国最后一个皇帝被推翻,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的不断流入、传播,与人类文明格格不入的纳妾制,遭到人们的谴责,这才趋向没落。

一、妾的发展历史

妾又称“侧室”、“小妻”、“姨太太”、“如夫人”等,由某种类似婚姻契约而形成,为正妻之外具有类似婚姻关系的女性。中国古代的纳妾制度起源很早,是随着原始社会的夫权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如我国的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就出现了丈夫与妻妾合葬的现象。中国有句古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说的就是中国皇帝的纳妾现象。传说周文王就有后妃24人。秦始皇灭六国后,曾将原六国宫中与各地挑选出来的佳丽上千人,全部收入阿房宫中。到了汉朝,汉元帝宠幸3000宫人,东汉桓帝蓄美5000。到了晋炎帝时,后宫美女竟然超过了1万人。隋场帝的后宫虽然只有5000人,加上各地的行宫,宫女人数也超过1万。最高记录的保持者还要数唐明皇李隆基,当时从都城皇宫到各地行宫的宫女人数竟达万之众。

宋代以后,帝王们的后宫妃妾开始减少。这并非说明帝王们不再好色,而是他们较以前的帝王们更务实了。据纪晓岚记载:明代熹宗在天元年派人到天下各地选拨了5000名年少美女进京面试,第一关为检验形体,只有1000人过关,有4000名佳丽被淘汰,第二关检验“私处”,结果只有300人过关,第三关进宫“实习”,一个月后,只有50人被封妃缤,方能得到皇帝的宠幸。

除了帝王广纳天下美色之外,中国古代的民间也是纳妾成风。如《红楼梦》中的平儿香菱都属于小妾。就连以刚正不阿著称的海瑞,也在年过花甲之时,买了两个年轻的小妾,以至妻妾争宠,导致两妾同时自杀。“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一位一夫多妻制度的“执行者”。李白性情豪放,风流调悦,洒脱不群,酒色二品最为钟情。据考证,李白不仅娶妻四次,而且小妾多得难以计算。李白也在自己的诗句中充分表现过,如“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等。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更是妻妾成群。

在明代,法律上还明文规定:凡男子年满40而无后嗣者,得纳妾。这是因为中国有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娶上几个小老婆,都是为了给祖宗延续香火。这也给中国古代男子纳妾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注脚,使纳妾变成了一种堂而皇之的行为。当然,纳妾现象只是体现在富裕人家及官宦人家的,贫苦百姓一日三餐尚无着落,又何谈三妻四妾、“双骑骏马行”呢?在封建统治时代,一边是“朱门酒肉臭”,妻妾成群,而另一边则是“路有冻死骨”,一生无力娶妻,孤独而亡。所以这里可以看到,纳妾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对於广大的平民百姓来说是不能纳妾的。

那么就是在少数可以纳妾的人中间,在古代社会的前期,也是有明显的等级之分。而且有关的朝代,还规定了官员纳妾的数目。比如说按照西晋的制度,西晋曾经发佈过命令,它规定,王公一级的可以置妾八人,郡一级的公侯可以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置妾三人,五品、六品两个人,七品、八品只能纳一个妾。再比如唐《六典》规定了唐朝的制度,按照唐《六典》的规定,在唐朝亲王的妾的数目是十二个,郡王以及一品官十个,二品官八个,三品官六个,四品官四个,五品个三个等等。那麼这些妾都是国家承认的,而且都是有一定的名分名号,一定的特权的。

按照明朝的规定,从明朝的《万历会典》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有这样的规定,它规定亲王可以纳妾十个,而郡王在结婚之后,如果二十五岁还不生育,可以纳妾两个,如果三十岁还不生育,可以再纳两个,也就是郡王一级纳妾四人,到此為止,另外不同级别的,它也有不同的规定,至於民间的百姓,按照明朝的法律规定,只有到了四十岁无子,才可以纳妾。娶妻纳妾,妻,为何叫娶?妾,为何叫纳?这一娶一纳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妻妾制度。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作为封建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官员府第的贾府就有着等级森严的妻妾制度。在贾府,妻子可以当家作主,料理财政,而妾室只是主人泄欲和生儿育女的工具。因此妻子就尊称为夫人,而妾室只能呼之为姨娘。妻子在府中是主子,而姨娘只能算半个主子,因为姨娘在夫人面前就是奴才,只有在奴才面前才算主子。所以就连她们生的孩子也不一样,夫人生的孩子叫做嫡出,而姨娘生的叫做庶出;嫡出的自然高贵无比,而庶出的也就自然低人一等。

其实,中国古代社会的妻妾制度,堪称世界奇观。而这一制度,自从母系氏族消失那天起,便开始萌芽了。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社会的妻妾制度是一种极其缺乏人性、极度残忍的制度。因为它将“阶级”带进了家庭、带进了枕边、带进了亲情之间,强行把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分成了压迫和被压迫的两类人群。当然,中国古人很早就对这种残酷的妻妾制度提出过异议。众所周知的《易经》中就说过:“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然而,人性平等的主张,强不过享乐主义和独裁专制,妻妾制度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规矩。

现在许多人都说,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其实这话并不确切。中国古代向来是一夫一妻制,小妾是不能算做合法配偶的。如果一定要说什么“制”的话,那就只能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中国远古氏族社会时期,有出现了“媵制”。这是一种氏族首领才有资格实行的婚姻制度。即他们在迎娶妻子时候,女方的家里还必须陪嫁一定数量的女性,陪嫁给氏族首领的姊妹或女奴,自然属于媵妾。

在后来的社会中,便正式出现了“妾”。妾在家庭中,虽然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义务,却享受不了“妻”的待遇。为什么呢?最初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作为妻的女子,家庭出身都要高于妾。妾一般都来自卑贱低下的家庭,甚至是战败方奉献的礼品。因此,妻为“娶”,而妾为“纳”,娶妻时送到岳家的财物被称为“聘礼”,而纳妾时给予家庭的财物,则被称为“买妾之资”。被称为《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中说:“毋为妾为妻”。这就是说,妾没有资格扶正为妻,有妾无妻的男人,仍是未婚的“青年”。而嫡妻死了,丈夫哪怕姬妾满室,也是无妻的鳏夫,要另寻良家聘娶嫡妻。

妾的身分,至此已经成了定局,到唐宋时期,更成了铁律。《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妾乃贱流”、“妾通买卖”、“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假如将妾升为妻,就是触犯了刑律,一但事发,是要两口子一齐服刑一年半的,而且事后照样得离异。古代范文《汇苑》中也说:“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原来,妾不过是男女交接之用,她们只能与丈夫亲昵,却没有资格称为妻子。而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则说得更为清楚:“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同样是与丈夫共枕、为丈夫生育儿女,却只不过是买来的物品。

二、妾的地位

纳妾不是娶妻,纳妾不是正式的婚姻,妾不是男方的正式配偶。但是纳妾也要经过一定的程式,主要有两个要点,一个就是纳妾往往也有媒人从中说和,第二个就是纳妾往往也要订立一个文书,但纳妾订立的这个文书不叫书,而叫做契,它实际上是一种买卖的契约。这种买卖关系,注定了妾在封建家庭中的低贱地位。

在家庭中,虽然妻与妾的职责都是侍奉丈夫、治内管家以及生儿育女,但是,妾对于家主来说近似奴隶。而对于婢女和仆人来说,妾虽然应该是主子,然而,妾在家庭中的权利却是很受限制的,十分卑微。妾不能参加家族的祭祀,妾被排除在家庭之外。妾的亲属根本不能列入丈夫家的姻亲之内,就连妾所生的子女(即庶出),也必须认正式妻子为“嫡母”,而生身母亲只能为“庶母”。这样,妾所生的子女是少爷、小姐,而妾的身份是奴隶;妾称自己的子女为少爷、小姐,她的亲生子女只呼其为“姨娘”。对于妾,丈夫可随意处置,或打骂,或遣逐,甚至把妾杀了,《唐律》、《宋律》也只是处以流刑。《清律》处罚更轻,只是“杖一百,徒三年”。但如果妾打骂丈夫,则处罚得比妻打骂丈夫严得多,“骂夫,杖八十”。如果打夫,“不问有伤无伤,俱徒一年或一年半”。

在家中,妻可以使唤妾,打骂妾,而妾不得有侵犯妻子的行为,妾犯妻与妾犯夫同罪。因此妾在宗法制家庭中是没有什么权利的,名分上是主子,实际上与奴隶无异。但是,一般来说,为夫家生育过子女的,其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权利往往会随之提高。此外,视门第、家主的教养等的不同,妾的权益也因之而异,往往在妻、妾与丈夫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关系。

到中国近代社会,不管是清末的政权,中华民国的北洋政府,还是中华民国的南京政府,也就是国民党政府,都是承认纳妾的合法性。比如在袁世凯时期,纳妾之风愈演愈烈,袁世凯不仅一人拥有妻妾16人,这其中还有姐妹和姑侄。在国民党政府的法律里面,它专门有一条解释,它说纳妾不是婚姻,因此纳妾不是重婚,这就给这些个国民党的达官显贵娶姨太太创造了一个法律的依据。按照近代有的资料记载,在有些地区,纳妾成风,它把纳妾看成了是一个财富的象征。

在我们今天看来,纳妾制度是极不公平的,是对女性极为残酷的,是不人道的,是用无数女性的血泪写就的。但是,自纳妾制形成以来,却盛行数千年,根深蒂固,绵延不绝,这又是为什么呢?从根本而言,纳妾制其实是一种原始社会形态。在很久很久以前,男人出门狩猎,女人在家住守,猎到食物后,要先让男人吃饱,剩下的女人才可以吃。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则令纳妾现象更为制度化、普通化,皇帝可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殡妃,百姓也可以三妻四妾。夫权统治是封建社会的相应产物和特征,纳妾制度正是附合了封建帝王专制的需要,才得以延续下来,直至新中国成立,纳妾制度才被废除。

标签: 纳妾

更多文章

  • 文景之治的措施 汉朝文景之治采用哪家学说 文景之治有什么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实行了什么措施文景之治对西汉王朝后来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强硬的铺垫,那么汉文帝和汉景帝究竟是做了什么才能创造出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呢?文景之治的措施又有哪些?汉文帝剧照汉文帝和汉景帝面对当时经济衰微的西汉,为了能够增强国力,促进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他们采纳黄老之学,做了如下举措:第一,实行&ldqu

  • 隋朝地图介绍 隋朝疆域有多大?AD581-AD618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隋朝

    在东北地区边界固定在辽河一带。在北方到五原、定襄等阴山以北之地。西域地区取得青海一带领地,深入青海湖及西域东部。西南地区设南宁州总管府于味,南方设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阴郡等三郡。隋朝疆域有多大?隋朝自灭南陈后,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大业元年(605年)又吞并林邑,国土面积达42

  • 隋朝多少年,隋朝为何灭亡?隋朝灭亡的经济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朝

    隋朝多少年: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并于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中国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后…不过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在修筑了巨大工程京杭大运河后就灭亡了,只经历了两代37年。隋朝为何灭亡?在国家建设的道路上,历来存在两条根本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富民强国之路,一条是

  • 汉武帝币制改革基本内容 历史上对汉武帝币制改革的评价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汉武帝,币制改革

    汉武帝币制改革基本内容介绍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中,行三铢钱是最早的一项内容。半两是从秦朝沿袭下来的钱币,到汉武帝的时候还在使用,但是它的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是不一致的。汉武帝行三铢钱就是将它的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恢复一致。汉武帝雕像皮币的推行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内容。汉武帝推行皮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

  • 清朝雍正帝时期改土归流的特点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的关系 改土归流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特点介绍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针对南方少数民族实行的管理政策。在此之前少数民族长期实行土司制度,但是土司制度的弊端日益浮现,边疆地区经常发生土司之间斗争的局面,于是统治者将权力收归中央,派流官治理,这就是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特点十分显著:具有不彻底性,采用暴力与和平相结合的方式,具有时间性和渐进

  • 西域都护府在哪 历史上的西域都护府谁设立的 西域都护府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西域都护府

    历史上的西域都护府在哪西域都护府在哪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有疑惑的,西汉末期王莽发动战争引起中原骚动,西汉王朝自身于存亡之际,顾此失彼,西域的匈奴乘机而起在西汉政府的手中夺过西域的统治权,但在统治后大肆实行苛捐杂税,税负导致各族人民苦不堪言。阳光西域都护府为了摆脱这种悲惨的统治,各族18位国王将儿子送到

  •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介绍 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什么?19世纪末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们看穿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由此加速了侵华进程,随着侵略势力逐渐深入,外国的教会势力也逐渐深入中国,由此爆发出不少教会事件,中国人在自己地盘上备受欺凌。为了反抗西方列强们的侵略行为,活跃在山东地区的民间组织发起了义和团运动,那么义和团运

  • 元朝中期南坡之变结局 南坡之变的起因 南坡之变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的结局南坡之变发生在至治三年。元朝建立以来就伴随着宫廷内乱、后宫干涉朝政、权臣干政等事件,令朝廷混乱。之后元英宗即位,他决定改变朝政。因此导致了南坡之变,那么南坡之变结局是怎样的呢?元英宗像元朝是中国武力最强的朝代,也是有史以来土地面积最大的朝代。元英宗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实际上一直是没有实

  • 西辽国历史介绍 西辽国在现今什么地方?西辽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西辽

    西辽国:西辽(1131年~1211年)是中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国家。亦称黑契丹,哈剌契丹。由辽朝大将耶律大石在金朝灭辽后,于西北召集残部建立。后来扩张到中亚,首都虎思斡耳朵,一时成为中亚强国,统治中亚94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灭亡。中国历史上的辽国是由契丹人建立。中国关于辽国的历史多局限于

  • 契丹人的后裔 契丹人的后裔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契丹人

    契丹族没有了,但是契丹人还在。东北的民族互相厮杀,金灭了辽,辽人就跟着做了金人。金又被蒙古灭了,金人又跟着蒙古混了,元又被明灭了,但是东北生活的人还是那些人,后来这些人跟着满人打败了明朝。契丹人的后裔所以其实是契丹族被各民族同化了,就像各民族人被汉人同化了一样。契丹的后裔在中国北方的居多,毕竟是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