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高宗赵构为什么盛年主动禅位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盛年主动禅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802 更新时间:2024/1/15 17:19:54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迁至绍兴、临安,建立南宋政权。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

宋高宗赵构

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求和,杀害岳飞。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禅位于宋孝宗,自称太上皇。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简介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0日在位。年号先后为建炎、绍兴。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神宗孙子,宋哲宗侄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围汴京,邀亲王宰臣议和军中,钦宗命其出使,赵构成功出使,不辱使命。后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有士卒万人。次年,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俘北去,皇室男女老幼尽被虏走,北宋王朝灭亡。构在外组织勤王兵马,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南逃扬州,金人于次年兵锋指向扬州。三年,自扬州至镇江,再至杭州,又北上建康府(今南京)致书金人,表示愿意削去宋朝国号称臣。金人拒绝高宗投降,再次南进,“搜山检海捉赵构”。高宗则自建康而镇江、杭州、越州、明州、定海,直至乘船逃入大海。金人也入海追击,因遇大风雨且金军不擅长水战,只得作罢。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旧历十二月,金人犯越州,安抚使李邺开城投降,卫士唐琦袖巨石袭击金将琶八未克,被杀死。1129年,宋高宗也曾一度来过金陵,并改江宁府为“建康府“,表示要在这里领导抗金,恢复北宋的河山。次年四月,金兀术率军掳掠杭州北返,高宗才从温州再度回到越州。六月,要侍从、台谏、诸将计议驻跸事宜,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以后改元“绍兴元年”(1131年),于当年十月升越州为绍兴府,定都绍兴。在越期间,先后蠲免绍兴府三县湖田米,蠲两浙夏税、和买细绢、丝绵,减闽中上供银三分之一,释流以下囚,复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等。公元1138年定行在临安。公元1187年(淳熙十四年)旧历十月死于德寿殿,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三月,葬于会稽宋六陵(今绍兴市郊宝山)之永思陵,谥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公元1192年(绍熙二年),增谥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著有《翰墨志》。《宋史》有《本纪》。生平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徽宗时被封为康王。

靖康元年春(1126年),金兵围困汴京,并要求宋人以亲王宰相各一为人质,才肯与宋和谈,宋钦宗以赵构以亲王身份在金营中为人质,後因金人怀疑其亲王身份,要求更换,故得以回宋。正当赵构获释返回汴京途中,金兵再次南侵,最初宋钦宗命他往河北召集兵马勤王,後来金人要求宋人要赵构为使才肯与宋议和,钦宗改派他出使金营求和。赵构前往金营时途经河北磁州(今属河北),被守臣宗泽劝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虏。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宋廷令其率河北宋兵救援京师,但他移屯大名府(今属河北),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今属山东),以避敌锋。(此间有过一段插曲:赵构在磁州时,曾由宗泽陪同拜谒了城北崔府君庙(当地称之为「应王祠」)。该庙位於通往邢、洺州的驿道侧旁,当时此处「民如山拥」,众多百姓因为担心康王取道於此继续北行而聚集在庙宇周围,号呼劝谏。进入祠庙後,康王卜得「吉」签,庙吏抬应王轿舆、拥庙中神马,请康王乘归馆舍。纷乱中,力主使金的王云被杀,赵构则留了下来,并於次日返回相州。此事件後却成为南宋官私记载中极力渲染的「崔府君显圣」、「泥马渡康王」故事的缘起;此亦为赵构将来引作为应天登基即位正统性之证明。)

宋高宗赵构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金兵攻破汴京开封府造成「靖康之难」时,赵构接到了宋钦宗在开封城破前送出的蜡书,要他火急救援被围困的开封城,於是他按蜡书的指示,於靖康元年十二月初一壬戌日(1127年1月15日)在河北相州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赵构自己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次年三、四月间,徽、钦二帝被金军虏掠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初一庚寅日(1127年6月12日),赵构南逃到应天府(亦称之为归德府,今河南商丘,非江蘇省的南京市)登基做皇帝,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建炎改元时,赵构遥尊被掳到金国的其生母韦氏为「宣和皇后」,封自己的外祖父韦安道为郡王,亲属三十人均任官职。并且从此不断派遣使者到金国求和要迎韦氏回南宋。赵构被金兵追杀,一度在海上飘泊,至绍兴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於临安(今浙江杭州)。绍兴七年(1137年),赵构生父宋徽宗的死讯传到南宋。『帝号恸,谕辅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甯处,屈己请和,正为此耳。」(赵构号哭,对大臣说:「我母亲年岁已经大了,我考虑到她老人家没能呆在安宁的地方,於是委屈自己向金国求和,正是为了这事。」)翰林学士朱震引用唐德宗李适的事,请赵构遥尊韦氏为皇太后,赵构听从。绍兴八年(1138年),在宋使王伦的成功外交下,金朝撤销伪齐,把包含东京开封等三京(东京、西京、南京)之地的河南、陕西归还给南宋,但高宗生母韦太后尚未归还。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撕毁协约,重新攻占陕西、河南之地。金军主帅完颜宗弼(兀术)先在开封正南的顺昌败於刘錡所部的「八字军」,再於开封西南的郾城和颖昌,在女真精锐部队所拿手的骑兵对阵中两次败於岳飞的岳家军,只在开封东南面的淮西亳州、宿州一带战胜了宋军中最弱的张俊一军,在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家军前,金军已被压缩到开封东部和北部。绍兴十一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对南宋示好,将死去的宋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在押的宋钦宗封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郡王升为一品,原来封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公爵升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污侮含义。第三是以赵姓天水族望之郡作为封号,以示尊重。同时,在宋军中最强大的岳家军根本未参战的情况下,完颜宗弼的金国最精锐的部队又在淮西柘皋先败於张俊部下杨沂中和刘錡的联军,後来虽然因为张俊抢功调走刘錡,完颜宗弼在濠州胜宋军中最弱的张俊一军,但由於韩世忠军和岳家军赶到,完颜宗弼不得不退军北上。四月下旬,赵构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刘錡、杨沂中、张俊等大将的兵权,为《绍兴和议》做好了准备。十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要议和。十一月,金国派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回南宋,提出议和条件。此时赵构生母韦氏托人将一封信送到赵构手裏。

『洪皓在燕,求得(韦)後书,遣李微持归。帝大喜曰:「遣使百辈,不如一书。」遂加(李)微官。金人遣萧毅、邢具瞻来议和,帝曰:「朕有天下,而养不及亲。徽宗无及矣!今立誓信,当明言归我(韦)太后,朕不耻和。不然,朕不惮用兵!」(「我拥有天下,但却不能赡养亲人,我父亲徽宗已经死了!现在我发誓,我要公开要求金国归还我母亲韦太后,我不以议和为耻。不然的话,我不怕向金国用兵!」),萧毅等还,帝又语之曰:「(韦)太后果还,自当谨守誓约。如其未也,虽有誓约,徒为虚文。」』(「如果我母亲韦太后果然能回南宋,自当谨守我们订的和议誓约。如果回不来,有和议誓约也是一纸空文。」)当月,《绍兴和议》最後的书面内容即达成。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於临安(今杭州),据《宋史》载这是为了满足完颜宗弼为《绍兴和议》所设的前提以防止岳飞的十万岳家军攻入黄河以北。

宋高宗赵构

至此,赵构和秦桧以称臣赔款,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为代价,签定绍兴和议。宋金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赵构也於斩杀岳飞後立刻成功地迎回生母韦氏。《宋史·高宗本纪》记载:绍兴十二年(1142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韦)皇太后偕梓宫(徽宗灵柩)发五国城,金遣完颜宗贤护送梓宫,高居安护送皇太后」。按照当时信息的传递方式,岳飞於绍兴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被杀,南宋使节立刻於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带着正式照函从岳飞被杀的临安(今杭州)去金国禁锢宋钦宗和韦氏的五国城(今黑龙江哈尔滨市依兰县依兰镇五国城村)接人,韦氏四月丁卯(5月1日)即程回宋,八月壬午(9月13日),韦氏到达宋都临安。从正月初一到八月壬午,除了用时在行程脚力上,没有丝毫拖延。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绍兴和议》被金海陵炀王完颜亮撕毁。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1162年7月24日),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赵构禅让於太子赵眘,是为宋孝宗。宋高宗赵构简介盛年主动禅位的南宋第一代皇帝"/>宋高宗本有一子赵旉,但因苗刘兵变受到惊吓而病逝,年仅三岁。而据说高宗南渡後患有阳萎,之後未能再生下任何子女,故须在宋室子侄中选出皇位继任人。身为宋太宗後裔的宋高宗,之所以立宋太祖的後裔赵眘为继承人,一来大部份宋太宗的後裔皆在靖康之难被金人虏去,另外根据宋史的记载,传说是因为宋太祖显灵托梦,《异迹略》记载,宋高宗被宋太祖托梦,称「汝祖自摄谋,据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当还我位。」(「自从你的祖先用了计谋,占据我的帝位很久了,到达了天下稀寥破落的局面,是应当要把帝位还给我了。」)故宋高宗过继了太祖八世孙作为养子,并立为太子;宋史中也有相似的记载,但为孟太后被托梦。不过虽然禅让,主要决定权还是掌控在宋高宗手内。但是赵眘登基後马上为岳飞平反,以及肃清秦桧馀党,身为太上皇的高宗却没表达任何意见,既不支持,也不阻挠,而退位後的高宗与孝宗关系尚算良好。淳熙十四年十月初八日(1187年11月9日),宋高宗去世,享寿81岁。

标签: 宋高宗

更多文章

  •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皖系、直系以及奉系的兴衰史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洋军阀,皖系,直系,奉系

    众所周知,北洋军阀主要有三大派系,一是段祺瑞领导的皖系军阀,二是以冯国璋为首领、后来被曹锟和吴佩孚继承的直系军阀,三是张作霖的奉系军阀。这三大派系的力量此消彼长,共同构成了一段风云诡谲的北洋军阀兴衰史。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之皖系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

  • 段祺瑞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何以成为张勋复辟的直接诱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段祺瑞,黎元洪,府院之争,张勋复辟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民国总统,段祺瑞为内阁总理,当时两人就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等先后发生分歧,结果导致段祺瑞两次出走天津,张勋复辟闹剧发生后,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冯国璋继任,争斗才暂时告一段落。第一次“府院之争”期间发生的张勋复辟虽然荒唐可笑,但有却认为,是这场“

  • 二十一条为何被废除:美国不承认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污点之一,但很多将其视为耻辱的人其实并未对其有过深入的了解。这份所谓的不平等条约其实并未能真正付诸实施,而且还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被废除。那么,废除《二十一条》的理由是什么呢?第一、袁世凯的事后声明是中国政府废约的有利依据。《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中国为目的

  • 府院之争有几次 府院之争有何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府院之争

    民国初年,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先后发生了两次斗争,被后世称为“府院之争”,这两次斗争的双方分别是段祺瑞和黎元洪、段祺瑞和冯国璋。纵观世界历史,我们发现,府院之争的发生绝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府院之争有几次所谓“府院之争“,“

  • 段黎府院之争的性质 第一次府院之争真相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指的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首领之间的权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为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角逐。第一次“府院之争”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展开,那么,这场政治斗争的性质如何?第一次“府院之争”的真相始末又是怎样的呢?府

  • 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同政权颁布过三部宪法的时间、背景、目的、意义或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宪法

    概括说明近现代史上不同政权颁布过三部宪法的时间、背景、目的、意义或影响。名称时间背景目的意义或影响《临时约法》1912年春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共同纲领》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 1840~1949 关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最伟大的两大历史行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1)1840~1949这百余年间,关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最伟大的两大历史行动是什么?(2)这两大历史行动的历史成果是什么?(3)这两大成果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1)①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领导的辛亥革命②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伟大成果: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

  • 结合明、清有关史实,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的两种趋势的表现及其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央集权

    我国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在中央,削夺相权,强化皇权;二是对地方,分权制约,集大权于中央。结合明、清有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趋势的表现及其后果。表现:①明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设立六部分理朝政,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直接控制厂卫机构,监视百官,镇压人民。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

  • 结合科举制度从隋唐产生和明清衰落的史实 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科举制度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

  • 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两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和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试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诸方面比较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14分)①政治: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奠定基础;七雄争战,人民厌恶战乱,渴望统一。明清时期(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