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洋军阀三大派系——皖系、直系以及奉系的兴衰史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皖系、直系以及奉系的兴衰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828 更新时间:2024/3/15 8:18:54

众所周知,北洋军阀主要有三大派系,一是段祺瑞领导的皖系军阀,二是以冯国璋为首领、后来被曹锟和吴佩孚继承的直系军阀,三是张作霖的奉系军阀。这三大派系的力量此消彼长,共同构成了一段风云诡谲的北洋军阀兴衰史。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之皖系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府大权。他们在日美为控制中国展开争夺的情况下,矛盾日益激化。段祺瑞依靠曹汝霖等亲日派官僚,急欲取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援助,积极主张对德﹑奥宣战。但是参战问题遭到黎元洪和多数国会议员的反对。

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皖系便煽动十余省区的军阀通电“独立”,发兵进逼北京。7月,张勋乘机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在全国人民声援下,迅速打败张勋,重新控制政权。直系首领冯国璋虽接任北京政府总统,但无实权。

北京政府宣布:民国法统中断,再造共和,决定另组国会﹑重议宪法。皖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向日本大借外债,其中仅西原龟三经办的八笔借款就达一亿四千五百万日元。他们乘机编练“参战军”,扩充皖系实力,鼓吹以武力统一全国。1917年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护法势力。与军事进攻的同时,他们搜罗政客,组织安福俱乐部,指使地方军阀操纵选举,改选议员,孤立﹑排挤资产阶级温和派。1918年秋,组成以安福系议员占绝对多数的新国会,史称安福国会。皖系又利用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取代冯国璋任总统,压制直系,以便实行一系专制。

皖系武力统一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也为直系将领所反对。直皖军阀的权力争夺日益加剧。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被直﹑奉军击败。段祺瑞下野﹑皖系重要头目被通缉,安福国会解散,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军阀逐步被消灭。1924年11月,段祺瑞受国民军﹑奉系﹑直系余部推举,任“临时执政”,但他已不是作为皖系首领执政,而只是各派军阀争夺权力的缓冲人物。

段祺瑞亲日,但在日本人把侵略战火烧进国门后,企图拉他出山,组织一个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完全效忠于日本人的傀儡政权,段祺瑞没有答应。1933年1月19日,国民政府专使钱永铭持蒋介石的亲笔信函到天津,请段“南下颐养”,段祺瑞随即到上海定居。

袁世凯死后,皖系以北洋正统自居,操纵政局,声势显赫。但好景不长,1920年7月直皖战争,皖系一败涂地,一蹶不振,尽管后来段祺瑞又曾出山担任“执政”,不过是有职无权。在北洋三大派系中,皖系最先兴盛,亦最早衰败。

作为段祺瑞的心腹谋士,皖系的核心人物,徐树铮的所作所为与皖系的兴衰有着直接的极大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皖系兴则在徐,败亦在徐。

徐树铮字又铮,安徽萧县人。1901年赴济南拟投袁世凯,投袁不成,却意外碰到了段祺瑞,段“约与长谈,深相契,遂延揽焉”,聘为书记官。1905年由段支持赴日本留学军事,1910学成归国任江北军事参议,实为江北提督段祺瑞的总参谋,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段祺瑞署湖广总督,统率第一军,委徐树铮为总参谋。

1917年11月,因对南方作战陷入僵局,段祺瑞宣布辞去国务总理职务。11月18日,直系将领曹锟和长江三督联名发电,主张停止内战。可是不久曹锟便声明,电文未经本人同意,故不能负责。曹锟在北洋派中实力最大,地盘又最接近北京,他的态度很有影响。徐树铮见有隙可钻,立刻跑到天津对曹大肆诱惑,表示曹如倾向主战派,以后改选时一定捧他为副总统。曹果然于21日单独宣布,主张以南军退出长沙为南北议和的条件,初看起来是一折衷方案,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主战论。

段的野心、徐的跋扈,终于使直皖矛盾公开化,由于自感实力不足,于是段派徐到奉天劝调奉军入关,以壮声势。徐树铮十分清楚,要把“东北王”请进关内,不给一点好处是不行的。正巧陆军部向日本政府购买的军械有一批将在秦皇岛上岸,徐便自作主张将这批军械留下来,作为送给奉军的见面礼。由于做得十分巧妙,不仅冯国璋抓不住把柄,连段祺瑞知道了也不能多说什么。

由于徐树铮出谋划策和积极奔走,皖系的权势日益增大,达到了全盛时期。

为了压倒直系,皖系对奉系一直采取拉拢政策,徐更是联络奉军的先锋,但奉军入关不久,徐张之间就产生了龃龉。

徐树铮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算激怒了张作霖,张终于撕下了“中立”的外衣。直皖战争皖系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很大程度是因为奉军加入了直系阵营,致使双方力量顿时发生倾斜,段祺瑞万万没想到,当初不惜一切代价引张作霖入关,为的是增加战胜直系的砝码,却落得引火烧身的可悲结局。

如果说树敌过多表现在对待其他势力,还不至于此,事实上徐树铮的行为也引起了皖系内部的分化,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徐树铮的所作所为加速了反对皖系势力的联盟,发展到1919年秋冬之际,一个以直、苏、鄂、赣为主加上东北三省共计七省的反皖同盟形成了。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皖战争把段祺瑞苦心经营起来的西北军和边防军输得精光,皖系从此一蹶不振。

直皖战争后,徐树铮作为“十大祸首”遭到北洋政府的通缉而逃到日本。段祺瑞复出担任“执政”后,徐又回国参加政治活动,他忽略了一点,冯玉祥一直对他怀恨在心,因为当年他曾将冯的舅父陆建章擅自枪杀。1925年12月29日,徐途经廊坊时被冯部逮捕枪杀。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之直系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直系一派。冯死后,曹锟、吴佩孚继其首领之位。主要人物有李纯、王占元、萧耀南、陈光远、蔡成勋、孙传芳等。主要割据在江苏、江西、湖北三省。冯国璋原是袁世凯的亲信将领,1912年9月任直隶都督,次年被派南下镇压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攻占南京,其部属驻守长江下游一带。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到北京继任总统,其部下曹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分别任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督军,构成了直系的基本势力。

直系是打着反对皖系武力统一的旗号上台的,然而当他们上台后,就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实行武力统一政策。这一政策遭到一切非直系的反对,纷纷以“民主”、“自治”、“联省自治”以及其他各种名义对抗。首先与之发生矛盾的是昔日倒皖的盟友奉系。双方起先共同控制着北京政府,但因胜利果实分配不均,在组阁等问题上互相指责,矛盾愈演愈烈。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直系击败奉系,独占了中央政权。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袁世凯在其新建陆军中开始大量使用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在新建陆军中,毕业于武备学堂,有籍贯和身份可考者65人,其中来自直隶者最多,有27人,占总数的40%。来自安徽者其次,有13人,占总数的20%。袁世凯之所以大量起用直隶籍毕业生其用意则是有意牵制和削弱原有淮军势力在新建陆军中的影响,但这却造就了直系军阀的基因。

袁世凯当上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国璋于1912年9月出任直隶都督兼民政厅长。1913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冯国璋任江淮宣抚使兼北洋军第二军军长南下镇压,于1913年9月2日攻占南京,二次革命失败。12月16日冯国璋出任江苏都督,同年晋升陆军上将,后又授以宣武上将。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选冯国璋为副总统,他不愿失去地盘,故在江苏就职,仍兼江苏督军。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进入外国使馆。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通电讨伐张勋。张勋战败后,冯国璋依法将大总统职权还予黎元洪。此时北洋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及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两派基本形成。

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直隶天津人曹锟被推为北洋直系军阀首领。早在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时,曹锟就被任为右翼步兵帮带,得到重用。1907年升任新军第三镇统制,使北洋势力伸展到吉林、黑龙江。1912年2月在北京纵兵哗变,为袁世凯拒赴南京就职制造借口。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第三镇改为第三师,他任师长。1914年4月,又任长江上游警备司令,进驻湖南岳州。1916年1月奉袁世凯之命率部入川,镇压护国运动。6月袁世凯死后,曹锟又以其重要的军事力量,仍为北洋政府所倚重,9月任直隶督军,驻防保定。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直系与奉系结盟,未及半月,皖系即败下阵来,直系曹锟、吴佩孚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这一时期,徐世昌名义上仍然是大总统,实际上无理政之实权,成为曹锟、吴佩孚的摆设。

直皖战争持续近半月,以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北京政府告终。曹锟时任直鲁豫巡阅使。1922年4月第一次直系战争后,黎元洪再次被拉出来担任总统,但军政大权操于曹、吴手中。1923年6月黎元洪被逼下台。曹锟采取收买议员的办法,在北京甘石桥设立议员俱乐部,为进行选举的活动机关,规定选举时出席议员每人贿以五千元支票。由此,他于1923年10月5日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这也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罕见的贿选丑闻之一。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倒戈,致使直军惨败,曹锟被赶下台,并遭到软禁,至1926年被释放。当年5月曹锟因病辞职,由总理摄政。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即将抵达河南,曹锟逃往天津,此后,长期寓居天津。

而直系当中另曹锟也忌讳三分的是吴佩孚。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奉系势力退出关外,直系不仅占领了黄河、长江流域的许多地盘,而且控制了北京政.权,曹、吴赶走了大总统徐世昌,推出了黎元洪作傀儡总统。吴佩孚由于军功被授予将军府孚威上将军,他拥有的嫡系武力,尽是全国精锐之师,一共有五师及一混成旅,吴佩孚依旧兼第三师师长,驻防洛阳。吴佩孚虽身居洛阳,实际操纵“直系中央”政治,甚至连他的老上司曹锟,也得看他的眼色行事,每一次国务总理更迭,都由曹锟派专使到洛阳征求吴佩孚的意见。

吴佩孚也极力反对段祺瑞的武力统一的政策,称之为“亡国的政策”。但是,当他大权在握时,也积极推行直系的武力统一政策。吴佩孚计划把全国分为9个军区,编全国军队为40个师,军政大权归中央。1923年3月,吴佩孚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公开提出“武力统一”的主张,联合直、鲁、豫、晋、陕、甘、苏、皖、赣、鄂10省,在英美支持下,一面准备打到关外与奉系张作霖作战,一面把势力伸面南方,勾结陈炯明,反对孙中山北伐。

1924年10月初,直、奉两军在榆关(山海关)展开决战。正当双方酣战之际,早已同吴佩孚矛盾激化的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于10月22日晚率部回师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吴佩孚在榆关前线闻变,大惊失色,直军亦随即土崩瓦解,吴佩孚的精锐几乎被奉军全歼,仅率万余人突破重围疾趋天津,回师讨冯,但在杨村一战,又损兵折将。吴佩孚急盼的江苏齐炎元、浙江孙传芳、湖北萧耀南、河南李济臣等直系援军又中途受阻,无法北上。到11月3日,奉军和冯军逼近天津,吴佩孚不得不率残部二千余人分乘三艘兵舰自塘沽出海南下,狼狈遁逃。

冯、曹、吴之后,还有并非直系嫡系的孙传芳。他可以称得上是直系军阀的“后起之秀”,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几年中,他凭着自己的多谋善变,使得势力逐渐扩大,曾一时称雄于东南五省。不过在孙“后起”之时,直系军阀一脉已然式微,渐渐退出历史。

北洋军阀三大派系之奉系

1909年,奉天军队改为中、前、左、右、后五路,张作霖升任中、前两路统领。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张作霖所部改编为陆军第二十七师,张作霖升任该师中将师长。除二十七师外,当时奉天还有冯德麟的二十八师,而奉天督军则是段芝贵。

张作霖早就想独霸奉天,第一步,他要想办法赶走督军段芝贵。1916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段芝贵是帝制的积极支持者。张作霖与冯德麟密商,彼此配合,用威逼恐吓手段将段芝贵赶走。冯德麟先让军队在夜间在城内放枪,然后张作霖亲自跑到督军府告诉段芝贵说,冯德麟把二十八师开过来,要惩办帝制祸首。段芝贵吓得浑身发抖,恳求张作霖想办法。张作霖劝他出走。段芝贵立即电请中央到天津养病,并从银行取出公款200万及军伙若干,调专车离奉。张作霖即致电冯德麟,让他派兵拦截段芝贵的专车,没收其公款及军火。段芝贵到北京后,大骂冯德麟是土匪,当即向袁世凯提出辞职,并推荐张作霖作奉天督军。于是,袁世凯发布命令,任张作霖为奉天督军,任冯德麟为军务督办。

张作霖独揽奉天大权后,加紧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与段祺瑞相勾结,1918年9月,段祺瑞任命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使他的权力又提高了一步。吉林督军孟恩远,素与张作霖不和,张作霖为了达到由奉系统一全东北的目的,千方百计促使北京段祺瑞政府罢黜孟恩远。1919年7月6日,北京政府下令调孟恩远赴京供职。孟恩远拒不服从调动。张作霖以武力相威胁,派军队分四路讨伐吉林。孟恩远的部将、吉林督军总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高士傧等军官,坚决抵制北京政府的命令的张作霖的军事进攻,率吉军万余人集结在长春、农安、伊通一带与奉军对抗。7月19日,日本驻军故意在吉军驻地宽城子挑起武装冲突,双方互有伤亡。事件发生后,日军即以此为借口,要吉军撤离长春三十里以外。吉军被迫撤出长春。接着,日本公使又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议。段祺瑞立即下令将孟恩远、高士傧免职。高士傧还想继续抵抗,但吉军中许多官兵已被奉系收买,整个事军陷于崩溃状态。孟恩远、高士傧不得不先后卸职,离开吉林。宽城子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奉系军阀张作霖称霸东北的一个重大事件。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助下,张作霖不战而胜,赶走了孟恩远,夺取了吉林的政权,进而控制黑龙江,完成了称霸东北的事业,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张作霖虽已成为独霸东三省的大帅,然而他还心犹未足,他还想进取中原,主政北京,只不过在当时,直、皖两大军阀正在激烈争斗,而以他为首的奉系军阀,暂时还只能充当配角。张作霖原来是追随皖系段祺瑞的,后来皖系声名狼藉,张作霖也见风使舵,加入反皖的行列。尤其是1919年6月徐树铮出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控制了西北地区以后,对奉系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于是,1919年底到1920年初,张作霖与曹锟组织了北方八省反皖同盟。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看到皖系已声名狼藉,便抛弃皖系,大力扶持奉系,指使奉系联直倒皖。7月13日,张作霖以张景惠为关内奉军司令,自己亲率大军入关,并发布《讨伐段祺瑞檄》,指责段“排除异己,把握政权”,“弄权卖国,残民黩武”,“穷其罪状,罄竹难书”。7月14日,战争正式爆发。7月17日,直军吴佩孚在西路涿州一带大获全胜,俘虏皖军西路指挥曲同丰。同日,张作霖指挥奉军第二十七师、第二十八师分驻马厂和军粮城一带配合直军作战,皖军东路指挥徐树铮不战而逃。7月19日,段祺瑞被迫通电辞职。7月23日,直奉两军进驻京都。张作霖终于实现了入主北京的愿望,与直系曹锟共同把持了北洋军阀政府。

张作霖在直皖战争中联直倒皖,奉系乘机派兵入关,把势力扩张到京山铁路沿线和内蒙古等地。直皖战争结束后,直奉两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权。但是,这个北京政权实际上是英美日三国的共同侵略工具。由于帝国主义相互间的矛盾,又迅速导致了直奉两系的矛盾和斗争。双方为了争夺更多的势力范围,各不相让。长江流域各省,是两系争夺的焦点。争夺的结果,是奉系的扩张计划屡遭失败,直系势力日益膨胀。

1928年6月4日五时三十分,张作霖乘坐的专车行至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军埋设的炸药炸毁。吴俊升当场被炸死。张作霖受重伤,被急救回帅府,于上午九时三十分死去。这就是震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张学良正与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北京举行和平谈判,接到奉天督署“立即返奉”的电报后,即化装乘车驰返沈阳。6月19日,在奉军元老的推戴下,张学良出任奉天军务督办。7月4日,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兼东三省巡阅使,年仅二十七岁的陆军上将张学良,从此开始主政东北,人称“少帅”。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此后,奉系军阀名义上不复存在。

标签: 北洋军阀皖系直系奉系

更多文章

  • 段祺瑞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何以成为张勋复辟的直接诱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段祺瑞,黎元洪,府院之争,张勋复辟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民国总统,段祺瑞为内阁总理,当时两人就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等先后发生分歧,结果导致段祺瑞两次出走天津,张勋复辟闹剧发生后,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冯国璋继任,争斗才暂时告一段落。第一次“府院之争”期间发生的张勋复辟虽然荒唐可笑,但有却认为,是这场“

  • 二十一条为何被废除:美国不承认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污点之一,但很多将其视为耻辱的人其实并未对其有过深入的了解。这份所谓的不平等条约其实并未能真正付诸实施,而且还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被废除。那么,废除《二十一条》的理由是什么呢?第一、袁世凯的事后声明是中国政府废约的有利依据。《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中国为目的

  • 府院之争有几次 府院之争有何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府院之争

    民国初年,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先后发生了两次斗争,被后世称为“府院之争”,这两次斗争的双方分别是段祺瑞和黎元洪、段祺瑞和冯国璋。纵观世界历史,我们发现,府院之争的发生绝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府院之争有几次所谓“府院之争“,“

  • 段黎府院之争的性质 第一次府院之争真相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指的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首领之间的权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为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角逐。第一次“府院之争”在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展开,那么,这场政治斗争的性质如何?第一次“府院之争”的真相始末又是怎样的呢?府

  • 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同政权颁布过三部宪法的时间、背景、目的、意义或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宪法

    概括说明近现代史上不同政权颁布过三部宪法的时间、背景、目的、意义或影响。名称时间背景目的意义或影响《临时约法》1912年春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共同纲领》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 1840~1949 关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最伟大的两大历史行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1)1840~1949这百余年间,关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最伟大的两大历史行动是什么?(2)这两大历史行动的历史成果是什么?(3)这两大成果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1)①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领导的辛亥革命②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伟大成果: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

  • 结合明、清有关史实,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的两种趋势的表现及其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央集权

    我国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在中央,削夺相权,强化皇权;二是对地方,分权制约,集大权于中央。结合明、清有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趋势的表现及其后果。表现:①明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设立六部分理朝政,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直接控制厂卫机构,监视百官,镇压人民。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

  • 结合科举制度从隋唐产生和明清衰落的史实 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科举制度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

  • 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两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和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试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诸方面比较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14分)①政治: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奠定基础;七雄争战,人民厌恶战乱,渴望统一。明清时期(鸦

  • 府院之争的由来及实质 美日在府院之争中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府院之争

    早在府院之争之前,段祺瑞和黎元洪之间就存在很激烈的权力斗争,所以第一次府院之争就是来自于二人之间的权力冲突。致使第一次府院之争最终激化的事件是段祺瑞和黎元洪在对德问题上,而美国和日本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府院之争的发生,虽然是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的结果,但就个人来说,是黎元洪与段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