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裴行俭书法写得好吗 裴行俭粮车伏兵的故事

裴行俭书法写得好吗 裴行俭粮车伏兵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602 更新时间:2023/12/24 9:04:59

裴行俭书法

裴行俭书法堪称一绝。他极擅长写草书,高宗曾让他在绢上书写文字,看过之后,非常的喜欢,赏赐下了无数珠宝。这时的裴行俭大概五十多岁,书法水平应该相当不错了。裴行俭自认为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墨笔,无论时间是多么的紧急,他都能书写出一手好字,褚遂良根本就比不上他。

裴行俭图像

此外史书上记载他还书写过一些书籍,约有数万字,但是因为有些内容涉及到了军事机密,在裴行俭死后就被秘密收藏了,不知道在哪里。这也是裴行俭书法作品少有流传的原因。

后人们根据他的仕途猜测了他学习书法的途径。他在八岁那年由于祖辈功劳去弘文馆念书。弘文馆书法学习的条件非常好,不仅有外界难以见到的藏书可以作为临摹的样本,还可以得到馆内老师当代书法大家的指点。弘文馆的学习让裴行俭书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在裴行俭死了四五十年后,他的书法也得到了唐朝著名书法理论家的赞赏。这位理论家把裴行俭的书法作品归到了能品,要知道和裴行俭一起并列的是唐代书法家的只有六人。这位理论家在历史上有着公正的名声,他的评价历来是客观的,所以裴行俭的书法水平确实居于前列。

裴行俭一开始写字临摹的应该是王羲之,不仅因为他能够接触到王羲之的真品,而且那个年代临摹王羲之字体是一种潮流。

裴行俭对当朝书坛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不仅是因为他本人的一手好字被别人赞颂临摹,还表现在他对字写得好的官员的举荐上。他担任礼部官员,有任官的权利,一些书法家往往能通过他的途径做官。

裴行俭粮车伏兵

裴行俭粮车伏兵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公元679年,突厥可汗背弃盟约造反,更可怕的是他周边的二十几个地区都响应他,最后聚集了几十万人。都护派兵征讨却死伤连绵。高宗命裴行俭率领十八万人讨伐,后来又会合西路军的人马,总计达三十多万。这支部队的军事指挥权都在裴行俭一个人的手上。

裴行俭图像

都护以前护送粮草的时候总是会被突厥人劫走,这导致很多士兵因为没有粮食吃被活活饿死了。裴行俭知道了这件事后就说可以用智谋战胜敌人。他运送了三百辆粮车,每辆车上没有粮食,有的只有五个拿着刀剑的士兵。为了引诱突厥人来抢劫,裴元庆让那些弱兵来驱赶马车。保险起见,他在前方的峡谷边上也埋伏了精兵。突厥人果真来抢粮食了,那些弱兵只是象征性的打了几下就通通逃走了。那时正是炎热的夏天,成功抢夺粮食的突厥人去河边喝水。等到河边的时候,藏在里面的唐军出来发动攻击,敌人们没有准备,一时之间都被屠杀了。等到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也没有机会了,因为那些早就埋伏好的伏兵也到了,突厥的兵马彻底被杀绝。从此之后,运送粮草的路又被唐军重新掌控,远在前线作战的士兵又能吃上粮食了。这就是裴行俭粮车伏兵的故事。

这场战争的后来,裴行俭依靠自己的天文知识打败了突厥军马,那些残余兵马狼狈地逃往狼山。遗憾的是,在裴行俭回朝后,突厥又再次卷土重来。这次裴行俭生擒了突厥可汗回长安,但由于小人作祟,皇帝没有嘉奖他的功劳。

唐朝裴行俭

唐朝裴行俭是个骁勇战将。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隋末一代名将,他凭借父兄所立下的功劳封为弘文生,后来他自己也通过科考成为了参军。大将军很喜欢他,决定把他的经验都传授给行俭。李治准备废王后立武后,行俭非常的不认同就和反对武后的人商量对策,可是有人向武后告了密,他被降职到西州做长史。

标签: 裴行书法写得好吗俭粮车伏兵故事裴行书法堪称

更多文章

  • 鹊桥仙系列词陆游的情感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鹊桥,系列,陆游,情感,分析,鹊桥,陆游,一个,牌名,爱国

    鹊桥仙陆游鹊桥仙是一个词牌名,爱国诗人以此写下了数首词作,有《鹊桥仙·华灯纵博》、《鹊桥仙·一竿风月》和《鹊桥仙·夜闻杜鹃》等,皆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那份浓烈的感情。陆游鹊桥仙在《华灯纵博》和《一竿风月》中,诗人将自己化身为渔夫,就第一首中,作者写道:“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封侯和渔父诗两

  • 焚书坑儒为什么没有毁灭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焚书坑儒,为什么,没有,毁灭,文化,焚书坑儒,为什么,没有

    焚书坑儒为什么没有毁灭文化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度。不在继承像战国时期一样分封自己的帝国,而是将这些国家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划分为36个郡县,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之一政治。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次宴会上部分大臣斥责秦始皇不遵循古道,大怒。于是在听从大臣李斯的建议后,实行焚烧儒家书籍的的指令,便

  • 揭秘荀攸和荀彧究竟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揭秘,荀攸,荀彧,究竟,是什么,关系,荀攸,荀彧,有着,重的

    荀攸和荀彧荀攸和荀彧有着双重的关系,第一重关系是同事关系,因为他们两人都是辅佐曹操的,所以可以说他们的工作场所及性质是相同的,所以有着同事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一重关系就是亲属关系,从他们的姓氏也可以大致判断出,因为在古代,一般同姓氏的人都有着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荀攸和荀彧是侄子与叔叔的关系,也就是说

  • 诉衷情南宋诗人陆游晚年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衷情,南宋,诗人,陆游,晚年,作品,衷情,陆游,诉衷情,这首

    诉衷情陆游《诉衷情》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之一,当时作者因为担任王炎的幕僚而得以在军营里生活一段时间,后来王炎被调回京师,陆游则隐居在了山阴。过着隐居生活的他非常怀念在西北的军旅生活,所以写下了一系列的爱国诗篇。陆游《诉衷情》书法“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篇诗人就写道了自己年轻时候想要建功立

  • 崔致远双女坟的故事 崔致远诗歌创作灵感何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崔致远,致远,双女,故事,诗歌,创作,灵感,何来,崔致远,致

    崔致远双女坟崔致远双女坟是一段风流才子俏佳人的传说,但是这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这两者之间的故事发生于大唐,这个时期天朝与国外的交流还是相当多的,又是东渡又是干啥的。而这崔致远是朝鲜人,并不是我们本土人。崔致远画像崔致远出生在富贵人家,12岁的时候就来到大唐来求学,二十八岁的时候,因为思念自己的家

  • 杰出文学家陶弘景有什么之称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杰出,文学家,陶弘,什么,之称,陶弘,什么,之称,南朝,著名

    陶弘景有什么之称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称其为陶通明。所谓“通明”,可以两种解读,一是开通而贤明,语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托王焉”,二是通晓明了。陶弘景画像如果是第一种意思,那么陶弘景取这个字,其实就是抱着一种得遇明君的希望。这就是积极出仕为官的心态,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

  • 唐朝裴行俭生平简介 裴行俭的妻子库狄氏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裴行,生平,简介,妻子,库狄,介绍,唐朝,裴行,是个

    唐朝裴行俭唐朝裴行俭是个骁勇战将。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隋末一代名将,他凭借父兄所立下的功劳封为弘文生,后来他自己也通过科考成为了参军。大将军很喜欢他,决定把他的经验都传授给行俭。李治准备废王后立武后,行俭非常的不认同就和反对武后的人商量对策,可是有人向武后告了密,他被降职到西州做长史。唐朝裴行俭画像后

  • 陶弘景传讲述了什么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陶弘,景传,讲述了,什么,事迹,陶弘,景传,陶弘景传,出自

    陶弘景传《陶弘景传》出自《梁书》第六十一卷,列传第四十五。这一列传,名为《处士》,所谓“处士”是指有德有才却隐居起来不出来为官的人,后来一般称之为隐士,除了陶弘景,还有阮孝绪、刘慧斐、范元琰等十二人。陶弘景塑像《陶弘景传》全文只有八百字左右,简单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比如传记一开始说到陶弘景出生的异象

  • 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简介,陆游,简介,关于,大家,了解

    陆游简介关于陆游,大家了解最多的是他最著名的身份——爱国诗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过这句诗就可以看出他对国家深深的爱意。陆游画像在生命的最后,他关心的不是后代子孙的安危,而是期望朝廷能够收复失地,统一河山,甚至于有种死不瞑目的感觉,强烈的要求自己的后代在祖国统一后,要祭奠并告知自己

  • 揭秘司马迁和司马懿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揭秘,司马迁,司马懿,关系,司马迁,司马懿,关系,关于,这一

    司马迁和司马懿的关系关于司马迁和司马懿的关系这一问题,历史上的回答是,他们两个人其实属于不同时代,所以二人没有直接的关系。司马懿像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生于汉景帝中元5年,司马迁一生之中不仅撰写了史记等著作而且司马迁的精神与思想被广为流传。司马懿出身豪门贵族,早年便在军中做小吏,而之后被曹操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