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高祖刘邦BC202年称帝后为何要大力剪除异姓王?

汉高祖刘邦BC202年称帝后为何要大力剪除异姓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81 更新时间:2024/1/24 18:35:13

打败项羽后,刘邦再次分封天下。

赵国故地封给张耳;燕国故地封给臧荼;韩国故地封给韩王信;魏国故地封给彭越;楚国故地封给了韩信英布、吴苪;齐国故地暂时由曹参管理。当然了,秦国故地由刘邦占据。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项羽在关中分封天下,并不是因为项羽不知道顺应时代潮流。而是因为,拥兵大佬们玩了半天命,都想着裂土封王,你一句话就让他们的希望变成泡影,那不是没事想找死吗?

所以,刘邦打败项羽后,依然选择分封天下。

因为,真正统一天下,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那是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坐庄的大佬,随便一句话就可以实现的。

表面上,打败项羽后,刘邦就已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实际上,刘邦的事业,只是走完了多一半。因为,天下还有三分之二的地方,被众多诸侯们控制着。

以后,天下的发展方向,就是这些国家之间纵横开合,开始新一轮的兼并战。刘邦拥有兼并天下的优势,却并无必胜的道理。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韩信、英布、彭越、张耳能达成共识攻打刘邦,刘邦估计是无法逃过失败的。

此时,刘邦的势力,显然比从前的项羽势力大多了。

第一,刘邦控制着秦国故地;项羽控制着楚、魏的部分故地。虽然从土地的面积大小来说,刘邦比项羽大不了多少。但是,从地理的优势而言,刘邦明显胜项羽一筹。

项羽分封天下时,自己占据着一块四战之地,如果项羽不能迅速打开局面,随时会陷入顾头顾不尾的困境中。

刘邦现在占据着关中四塞之地,时机就有利,他就杀出函谷关,兼并诸侯。时机不利,他就退回函谷关,甚至只要退到荥阳、成皋一线就可以了。

第二、六国故地的诸侯们,大都是刘邦扶植起来。比如,赵王张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都是在刘邦的支持下建立国家的。现在齐国的执政官曹参,更是刘邦的小弟。

从前,项羽分封天下刚刚结束,各地诸侯都是靠实力占据地盘的。

这意味着,项羽对自己地盘之外的地区,缺乏有效的渗透,而刘邦对自己地盘之外的普遍地区,显然都已渗透了进去。

第三,因为刘邦占据着上面两个优势,所以,刘邦的嫡系稍加暗示,四方诸侯就得纷纷劝刘邦抓紧当皇帝。而刘邦也就当仁不让的爬上了皇位。

我们常常觉得,项羽很傻。因为他在关中时,竟然不当皇帝,却当什么不伦不类的楚霸王。其实,我们常常忘了一件事,皇帝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

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秦王想称帝了,但是,终于没有称帝成功。因为,皇帝绝不是自娱自乐的东西。如果出于自娱自乐的目的,你不要说想称皇帝了,你就是想称上帝,也没有人会管你。问题是,皇位绝不是自娱自乐的东西。

就好像,在历史上权倾朝野、独霸朝纲的太后多的去了,但是,敢称皇帝的太后,也就有一个武则天。

就好像,在历史上把皇帝当傀儡玩的权臣也多的去了,但是,大部分权臣到死,也无法爬上皇位。

就好像袁世凯总统当的好好的,却鬼谜心窍的想当皇帝了。于是,刚爬上皇位,就发现自己玩的太大了。

就好像我朝太祖,已天天在享受万岁万万岁的呼声了,但是,到死也不敢爬上皇位。

许多人说华盛顿不称帝,所以他很伟大。问题是,如果华盛顿也能称帝,那曹操早就当皇帝了。

皇位实在不是自娱自乐的东西。所以,你别看,天下数你厉害。但是,你真的要爬上皇帝,却也得分析好形势,否则,一步走错,世上绝没有卖后悔药的。

是不是有些说得远了。在诸侯林立的时代,一个人当了皇帝,就意味着拥有了远远高于诸侯王的权力。最简单而言,皇帝可以召见诸侯王,诸侯王如果拒绝接受召见,于情于理就处于被动了;最简单而言,皇帝出巡到了某地,相关地区的诸侯就得主动前来拜见;如果诸侯不去主动拜见,于情于理也处于被动了。

这种权力,表面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却显然可以让皇帝拥有绝对的主动权。

比如,你是诸侯王。皇帝想收拾你,明天就召见你。

皇帝召见你,你去还是不去?

你如果去,估计凶多吉少。你不去,就是公然抗命。

这也就是,鲁仲连阻止尊秦为帝的主要理由。

如果尊秦为帝,秦王(变成了秦帝),明天召见魏王或赵王,魏王、赵王去是不去?如果去,让秦王扣留了怎么办?如果他们不去,于情于理就处于被动了。

如果刘邦不是皇帝,刘邦就无法拥有这种主动权。

刘邦成了皇帝,刘邦想收拾谁,就派人召见他。对方当时就进退失据了,因为去见刘邦,随时可能让刘邦当场活捉的。不去见刘邦,这就是公然抗命。

如果刘邦不是皇帝,诸侯在见刘邦时,就可以先做出有效的军事布置,甚至做好有效的外交工作(与其它诸侯做好某种约定),再去见刘邦。总而言之,你刘邦想趁机扣留我,你得想好后果。比如,楚王去见秦王,先这样布置,这合情、合理、合法。

刘邦成了皇帝,诸侯在见刘邦时,就不能这样做了。因为,诸侯见皇帝前,敢先做出大规模的军事调动,甚至与其它诸侯串联达成某种约定。这于情于理就都说不下去了。你不要说光明正大的这样去做了,你就是偷偷摸摸的去做,让皇帝知道了,皇帝也可以明正言顺的收拾你。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想造反了!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一旦想收拾哪个诸侯。这个诸侯,恐怕只能自投罗网。

因为,诸侯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去选择去见刘邦,就有可能让刘邦派两个武士活捉了。如果选择不去见刘邦,就会让刘邦名正言顺的去攻打。

燕王臧荼不敢去见刘邦,于是让刘邦明正言顺的率军攻打了;楚王韩信敢去见刘邦,于是让刘邦派两个武士,当场就逮捕了。

总的来说,刘邦成了皇帝。诸侯之间丧失了彼此串联的权力,至少,诸侯之间敢做出针对皇帝的串联,那绝对是铁板钉钉的造反;诸侯之间,也丧失了主动大规模调动军队的权力,至少,诸侯敢做出针对皇帝的大规模军事调动,也绝对是铁板钉钉的造反。

在这种背景下,因为刘邦拥有绝对的实力;诸侯们自然绝不敢轻易去戴造反的帽子。既然如此,刘邦等于把诸侯们手捆住了,又在诸侯之间设置看不见的铁网,现在,诸侯们就等着刘邦挨个收拾了。

但是,如果说此时的刘邦,距成功的顶点只有一步之遥,也把刘邦此时的局面,说得太轻松了。

因为,此时的韩信、英布、彭越占据着楚国、魏国故地;此时的张耳占据着赵国故地;此时的韩王信占据着韩国故地;此时的臧荼占据着燕国故地;曹参在齐国故地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只要犯下明显的错误,随时都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局势。因为,这些诸侯王,都可以称得上豪杰智谋之士,只要他们突然达成共识,一块进攻刘邦,刘邦估计是扛不住的。

但是,因为刘邦巧妙的遮掩了自己削藩的意图,所以诸侯们一直无法达成共识的。因为,他们都有意无意的相信,刘邦是不会改变分封天下的政策,事实上,刘邦就是没有改变分封天下的战略意图。问题是,刘邦显然已计划好了,把现在的诸侯王,都挨个消灭了。

刘邦的削藩,是反复进行的。

从事后的内容去看,刘邦先把异己的藩王逐个消灭,然后换上亲近自己的人当藩王;刘邦先是把难以控制的藩王逐个消灭,然后换上一些比较好控制的藩王。在此过程中,中央对地方事务的干涉就越来越深入了。

比如,燕王臧荼被消灭后,刘邦就让卢绾(刘邦最要好的朋友)当了燕王;卢绾被消灭后,刘邦就让自己儿子刘建当了燕王。

燕国每换一次燕王,燕国的独立性就会削弱一层。但是,刘邦这样做,却可以很好的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至少,人们都感觉刘邦并没有削藩的意思,只是想让诸侯们臣服中央政府。

刘邦的第一个削藩对象是燕王臧荼。

刘邦收拾燕王臧荼的理由,是燕王臧荼造反,实际上,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

燕王臧荼造反,本身就是莫须有的罪名。因为,燕王臧荼在从前一片混乱的背景下,不敢造刘邦的反,在天下大定之后,却去造刘邦的反,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所以,事情的真相应该是这样的。那就是,刘邦把削藩的对象锁定在了燕王臧荼身上,燕王臧荼就只有造反了。

因为,皇帝想让你造反,太容易了。因为,皇帝召见你,你见是不见?你去见皇帝,皇帝当时就可能把你抓起来,你不去见皇帝,本身就有罪了。

甚至而言,皇帝都不用下旨召见臧荼,只要派使者暗示臧荼,告诉他应该去朝拜皇帝了,就足以把臧荼弄得惊疑不定。

更主要的是,如果使者摆出一副关心臧荼的样子,不断向臧荼透露出一些内部消息,臧荼毒就更会惊疑不定了。总而言之,皇帝很怀疑你的忠诚,皇帝手下的大佬们也很怀疑你的忠诚,许多人都在鼓动皇帝应该约束你、削弱你,甚至灭掉你。再总而言之,我劝你还是装病不要去见皇帝,因为去见皇帝,实在凶多吉少。

如果是这样,臧荼又会怎么办呢?

思前想后,臧荼肯定会觉得,如果坐以待毙,是看不到出路的,于是只能积极准备造反了。而你一积极准备造反,那皇帝打他,就是明正言顺的了。

燕王臧荼是刘邦的异己力量,因为他从来没有和刘邦真正合作过。所以,刘邦什么具体的行为都不用做,只要做出一些心理暗示,就足以让臧荼因为恐惧而做出叛乱的行为。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不要说刘邦会暗示自己怀疑臧荼了,更不要说刘邦会暗示自己要消灭臧荼了。就是刘邦赌咒发誓、信誓旦旦说,他相信臧荼,对臧荼没有恶意,臧荼的内心也会一直惊疑不定的。因为,臧荼与刘邦实在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关系,尤其是在天下都是刘邦一系的背景下,臧荼实在有点分外扎眼了。

关键是,刘邦把削藩的对象锁定在臧荼身上,大家相对会感觉放心。因为,张耳、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都是刘邦的合作伙伴,刘邦清理燕王臧荼,并不意味着会清理他们。

以刘邦现在的实力,单独收拾谁,也是没有问题的。他现在最大的顾忌是,这些诸侯突然实现某种联合,那可坏事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刘邦在攻打燕国时,韩信、彭越、英布、张耳突然都宣布独立,甚至联合发兵堵住刘邦回归关中的道路,刘邦估计是没有活路的。

但是,因为刘邦拥有了皇帝的称号,就等于把诸侯们手都捆了起来,也在诸侯之间设置了无形的铁网(因为,诸侯们都水敢轻易去谋反的帽子),而选择的对象又是一个好像异类的臧荼,所以诸侯们就更难形成共鸣了。

只要诸侯们无法达成共识,以刘邦的实力,攻打燕国,自然是小菜一碟。于是,刘邦从发兵到收兵,一共用了两个来月的时间,就把燕国打败了。

打败臧荼后,刘邦依然承认燕国独立的事实,只是让自己的好朋友卢绾当了燕王。

这种结果,显然会让诸侯们有一种安全感,因为,这意味着刘邦依然承认分封天下的事实。

但是,在此过程中,刘邦对燕国故地的控制却明显是增强了。因为,以前的燕王臧荼,与刘邦没有任何利益上的联系,现在燕王卢绾成了刘邦的好朋友,而且卢绾想在燕国站住脚,自然需要刘邦一系的力量在燕国故地支持他。这样一来,刘邦一系的力量,就渗透进了燕国。

在这种背景下,燕国依然保持着独立的藩国地位,但是,独立性显然不能与从前的燕国相比了。

刘邦这样处理燕国时,刘邦的嫡系小弟们,肯定会感觉有些不舒服。因为,燕国故地距关中太过遥远,所以汉帝国肯定无法直接统治这里。既然如此,燕国肯定得分封给功臣们。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分封?

基于大多数功臣们的心理,恐怕都希望把燕国大卸八块,因为,这样一来,就有很多功臣可以都封一块土地了。但是,刘邦显然不敢接受这种分封方案,虽然这也符合刘邦的根本利益。因为汉帝国把燕国这样处理了,其它诸侯王会感到恐惧的,因为,这种“众建诸侯少其力”的行为,本身就是削藩的前兆。

所以,刘邦让自己的好朋友卢绾当了燕王。对此,功臣们似乎大都有些不高兴,因为,卢绾显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劳,刘邦这种分封方法,多少有些用人唯亲的意思。

但是,因为此时的刘邦,还没有开始大肆分封刘氏家族,所以,功臣们还觉得,刘邦没有把天下收归刘氏的意思。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对刘邦用人唯亲的作法(让功劳、能力都有限的卢绾当了燕王),都有些不满,却也勉强接受了。

而且,燕国完整保存下来,并且让异姓者为王的事实,更让诸侯们感觉心里比较踏实。因为,这意味着刘邦还承认分封天下的事实。

清理完臧荼后,刘邦就把第二个削藩对象锁定在了楚王韩信身上。

当刘邦告诉大家,接到密报,韩信要谋反时。刘邦手下的将领,当时就炸了窝,总而言之,“都说,快点出兵,把那小子杀掉!”

功臣一听韩信犯下这种莫须有的罪后,为什么都跃跃欲试的要攻打韩们呢?原因太简单了,大家都是功臣,韩信一个人就占了89个县,而其它功臣,大都一个县也没有占据。现在把韩信灭了,大家就可以瓜分韩信的地盘了。

因为,看着刘邦许下的空头支票,功臣们只要简单一盘算,就会发现,刘邦家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换而言之,就算大家相信,刘邦会兑现自己诺言的诚意,也会非常怀疑刘邦兑现自己诺言的实力。

现实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利益分配的矛盾。表面上,当个统治者很简单,实际上复杂的去了。

如果统治者手里拿着阿拉丁神灯,一切就好办了,大家想要什么,我跟灯神说一声,就可以了。

现实中的矛盾,其实就好像一大群人分一块肉。肉是有限的,人是众多的,关键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怎么个分法?

就好像几百个人打到一头野猪。

大哥上去,把半扇猪肉砍下来扛走了,其它几个大佬,上去你拿一条猪腿,我砍一块猪腰条,他拿着半个猪屁股。等这些大哥、大佬们散开后,其它人跑过去一看,就剩下一堆头蹄下水了。这些人能干吗?肯定不能干的!

现在,大哥安慰那些心怀不满的功臣们说,大家不要着急,我们能得到这头野猪,主要是你们的功劳。所以,我一定会想办法,让你们都分到一块好猪肉。

可是,大哥搂在怀里的半扇猪肉,大家敢想吗?估计是不敢想的!于是,某个自不量力,一人独霸小半扇猪肉外带一条猪腿的大佬,就会成为大家共同的敌人。

总而言之,大哥搂在怀里的半扇猪肉,大家是不敢想的,但是,从别的大佬手里抢一块猪肉,大家还是敢想的。

标签: 汉高祖

更多文章

  • 清朝满族为什么不像北魏一样全面汉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满族,北魏

    “汉化”这个概念并不准确。汉化是“汉人化”的简称,而作为一种族群(民族),汉人与满洲人(女真人)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华夏文明的主体,是汉人,所以常常将文明与种族混为一谈。比如说,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难道可称“汉化&rdq

  • AD290-AD306年八王之乱: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权内部争夺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永嘉之乱成为华夏中古时代的分水岭,胡人内侵的残

  •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五四运动

    中国历史上,爆发过无数爱国运动,爱国主义遍布中国大地,54运动的爆发,更加体现了新一代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1919年5月4日,在古都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54运动&rdq

  • 五代十国历史介绍 五代十国发展历程 AD906-AD979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五代十国

    五代依次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盘踞太原的晋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

  • 隋朝的外交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隋朝

    万邦来朝隋朝在对外交往上,秉持一种以德服人的观念。在隋朝看来,各藩属国定期来朝,宗藩和平相处,是最理想的一种天朝政治秩序。当然,有时也难免会使用战争的手段,不过,那也只是以臣服为目的,而不是要彻底击灭。正是在这样一种外交理念的指导下,帝国时代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恢弘局面。高句丽高句丽是东北亚的强国,国都

  • 突厥民族历史介绍 隋朝与突厥的战争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突厥

    583年,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569年,随着突厥的扩张,突厥和波斯发生矛盾,遂和东罗马帝国联合共同对抗波斯萨珊王朝。这个时期是突厥汗国武力最鼎盛的时期。580年,突厥在西域设立小可汗,统管阿尔泰山以西的地区,这是突厥日后分裂的重要根源。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停止向突厥的岁贡。突厥

  • 隋朝有哪些民族?隋朝民族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朝

    突厥人的骑兵装扮降服突厥突厥沙钵略可汗因其妻为北周千金公主,便以为北周复仇为借口,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于十二月攻占临榆镇。并联络各部,准备大举攻隋。开皇二年春,杨坚调整部署,于并州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在洛阳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以秦王杨俊为尚书令;在益州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以

  • 隋朝有哪些方面文化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朝

    学术思想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各地纷纷广建学校,关东地区学者众多,儒学一时兴盛。南北朝儒学流派不同,说经各有义例,到隋朝时没有统一的经典,使得科举制度在明经考试方面仍然困难。到隋文帝晚年,

  • 隋朝的政治制度介绍 隋朝三省六部制度介绍 AD581-AD618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朝

    隋朝政治制度包括四个方面:中央制度,地方制度,科举制度,法律制度。以下为大家一一介绍:中央制度隋文帝杨坚即位后,首先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废除北周附会《周礼》六官所建立的官制,代之以新的职官制度:“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

  • 隋朝疆域介绍 隋朝地图简介 AD581-618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隋朝

    隋朝疆域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向独立,丧失了所有在越南和朝鲜的国土)隋朝全盛时期的地图国土范围在东北地区边界固定在辽河一带。在北方到五原、定襄等阴山以北之地。西域地区取得青海一带领地,深入青海湖及西域东部。西南地区设南宁州总管府于味,南方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