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成王桐叶封唐一戏言——成就春秋霸主晋国

周成王桐叶封唐一戏言——成就春秋霸主晋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487 更新时间:2023/12/29 23:25:12

周成王姬诵和弟弟感情特别好,当然也是儿时的好玩伴。周成王桐叶封唐一戏言,成就春秋霸主晋国。小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历史依据的,接着往下看,各位看客就明白了。

晋国,春秋第一强国。

让我们先从晋国开始,那晋国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桐叶封唐

故事要从春秋之前的五百年前开始说起了,那时周朝刚刚建立不久。

姜太公除了是周武王的老师之外,还是什么?还是尚父,相当于后来所说的教父。还是什么?还是岳父。姜太公的女儿邑姜嫁给了武王,做了王后。

武王年纪轻轻就去世了,邑姜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姬诵,就是成王,小儿子名叫姬虞,字子于。小儿子为什么叫姬虞?因为生下来的时候,小儿子的手上有一个虞字。因为是成王的弟弟,又称为叔虞。

成王和叔虞兄弟两个十分友爱,哥哥成王尤其喜欢弟弟的乖巧聪明。

一天每一天都是一天,但是这一天是不寻常的一天。

这一天,阳光明媚。

成王与弟弟游戏,大致是过家家那一种,成王捡了一块桐树叶,用刀切巴切巴,切得方方正正,算是一块圭玉,递给弟弟:“老弟,我就把这个封给你了。”

叔虞嘻嘻哈哈接过来,拱一拱手,说:“谢谢大哥。”

两兄弟正开着玩笑,旁边史官走过来了。

史官是干什么的?专门跟在天子身边记录天子言行的,每天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天子在干什么,力争把天子的每一言每一行都记录下来。如今的狗仔队,祖师爷就是周朝的史官。

“大王,您准备把叔虞封在哪里?”史官问,完全不像开玩笑的样子。史官永远一本正经,从来就不开玩笑。想想看,白岩松的表情就很像周朝史官。

“这,”成王愣了,这不是开个玩笑吗?“别那么认真,开玩笑而已嘛。”

“天子无戏言。您可以保持沉默,但是,您说的每一句话都将被记录下来,作为历史文献。如今您说了要封叔虞,那就要封,要举行册封仪式。”史官才不管这些,《史记》上原话是这样的: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有没有搞错?”成王有些火了。他不是舍不得封地,而是舍不得弟弟,他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叔虞才十二岁啊,你就要让他去管理一个国家,你还有没有人性?啊,你是天子还是我是天子啊?你敢不听我的?”

“史官史官,唯史不唯官。你是天子怎么样?你要再这么说,我把你这些话也记录下来。”史官向前一步,面无惧色。

在周朝,史官都是家族世袭的,即便天子也不能撤换或者惩罚他们。所以,到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一部真实的周朝历史。

成王没有办法了,他知道他惹不起史官。

“我,我,等四叔回来再说。”成王只好采取拖延战术,因为周公此时在外讨伐唐国。等周公回来,也许史官早就把这事给忘了。

周公回来了。

每次周公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史官到总理府,详细汇报成王这一阶段的情况。有人说这不是周公在监视成王吗?这不是史官在打小报告吗?不然,这是他们关心成王。

“大王,据说已经决定分封叔虞了?”周公来见成王的时候,没有说讨伐唐国的事情,反而一开口就说起叔虞的事情来。

“这……”成王没有想到,愣了一愣说,“四叔,我不过是开个玩笑,何况,叔虞还小。”

“天子无戏言。”周公的话和史官竟然一样。

“再说,也没有地方可以封给叔虞了。”成王说,也是实话,天下都封得差不多了,好一点的地盘都没有了。

“不,我新打下来的唐国就很合适。”

也许,唐国就是为叔虞准备的。

桐叶封唐,这就是桐叶封唐。因为一片桐叶,叔虞被封在了唐。

唐叔虞,一个伟大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看到这里,请杨、韩、贾、温、胥、童、先、席、阎、侯、祁、晋、解、羊、何、栾、简、郤①、曲、步、籍、蔺等姓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程、唐、柳、鄂、孙、冀等姓的一部分保持恭敬,因为唐叔虞就是我们的祖先。

周公的苦心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史记》中这样记载。地盘不大,在今天山西南部的翼城、绛县、曲沃一带。

唐这块地方又叫夏墟,居民主要是夏人的后代,也就是狄。周公率军灭了唐国,但是,唐国还是一个狄国。

如何管理这样一个杂乱无章的国家?这个难题就摆在了十二岁的唐叔虞面前。

好在,这个时候,组织上并没有抛弃他。

事实上,周公非常看好叔虞。虽然叔虞年岁不大,但是沉着稳重,很有大气。也正是因为看好叔虞,才会把这样的地方给他。

“叔叔,我怎么治理这个国家?”叔虞只是懵懵懂懂知道国家需要治理,至于怎样治理,他满脑子雾水。

“你姥爷怎样治理齐国,你就怎样治理唐国。”周公言简意赅,为叔虞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然而,仅仅指出金光大道是不够的。这个时候的叔虞,更需要的是扶上马,送一程。可是,周公在这个问题上有心无力了。国家还在动乱之中,成王本身岁数也小,周公自己忙着征讨各路叛逆,根本无法分心去管叔虞。而其他那些有治国经验的人,要么分封了国家各自管理自己国家去了,要么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怎么办?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了。

“让叔虞去唐?一个刚刚征服的乱七八糟的国家?这不是让我的孩子送死去吗?”叔虞的娘不干了,他娘是谁?武王的夫人、姜太公的女儿邑姜,也就是当今的王太后。

邑姜是个很能干的人,在这一点上很像她的父亲。武王曾经说过他的手下有十大能人,最后一名就是自己的老婆邑姜。武王率领军队在前线打仗,邑姜就在后方把家里的事情收拾得妥妥帖帖,决不让老公分心。

家和万事兴,就是从武王和邑姜这里开始的。

如今邑姜听说了要让叔虞去唐,能不急吗?

邑姜派人去把周公请来了。

“他四叔啊,叔虞这么小,怎么能让他去唐?”邑姜很不高兴地问。

周公那时候正在代理天子管理国家,对成王的意见可以不尊重,可是对嫂子,周公还是很恭敬。

“嫂子,天子无戏言啊。”周公又搬出这一套理论来。

“那,就算你说得对,为什么要封在唐这样的地方?这不是去送死吗?”

“嫂子,天下都已经分得差不多了,唐虽然乱一些,但怎么说也靠近伟大首都,有什么事情也能有个照应,其他的地方更远了。”

“就不能在附近找一个小地盘给叔虞?”

“嫂子,叔虞这孩子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要是给他几亩地做个小地主,难道不是太屈才了?他的后代还有什么发展的余地?看长远一些,唐是个好地方。”

别说,周公的话是有道理的,唐虽说地方不大,但是那是黄土高原,四周不是高山就是大河,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表里山河”。这样一块地盘,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邑姜现在算是知道了周公的苦心,她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生气,说话委婉了许多:“他四叔,你的话都有道理。可是,咱不能稍缓一缓,叔虞长大一点再去?”

“嫂子啊,您知道多少人盯着这块地吗?我讨伐唐之前就有人来找我要这块地,回来之后又有人来找,我就告诉他们说大王已经封给叔虞了,这才让他们没有想法了。叔虞要是不抓紧去,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想法了,夜长梦多啊。”周公这番话,算是说得十分明白了,有些话原来没有准备说,现在也说出来了,“嫂子,实话跟您说吧。规矩都是人定的,实际上大侄子说过的话,也不全是句句都当真的,有用的咱就天子无戏言,没用的就当没听见。嫂子您忘了,当年讨伐商纣不是先占了个卜吗?结果是‘往不利。老爷子当时就说:‘难道几个烂骨头破草就能决定天命?还是决定打。这规矩和占卜一样,合咱的利益,咱就说这是天意不能违背,不合咱的利益,咱就当没那回事。叔虞这事情就是这样啊,正想把唐给他,所以就拿‘天子无戏言做个借口而已。”

用心良苦啊,周公绝对是用心良苦。而他说的那些盯着唐的人,邑姜知道是谁,就是管叔鲜、蔡叔度,还有霍叔处那几个,他们要么嫌自己的地盘太小,要么嫌位置不好,总想着要换个大的、好的。

邑姜听完了这样一番话,不住地点头,这一帮小叔子中,她最喜欢的就是周公了,平时的关系也最好。虽说最近总有人说周公想要篡夺成王的宝座,但邑姜从来也不相信,因为她相信周公的为人。如今周公这样说,就更能感到周公的无私和深谋远虑了。

可是,即便是这样,邑姜还是不能放心叔虞。怎么办?邑姜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知道周公不会同意,但是周公不能不同意。

什么想法?

“他四叔,你说得对,我现在也觉得叔虞该尽快上路。不过,我要跟他一块走。”邑姜想出来的竟然是这样的主意。

“不行。”周公脱口而出,说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失礼了,赶紧缓和了语气,轻轻说道:“按着规矩,太后是不可以离京的。”

“规矩?他四叔,你刚才不是说过了,规矩是人定的,合适就遵守,不合适就当不知道吗?哈哈。”邑姜算是现学现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

“这……”周公愣了一下,随后笑了,嫂子实在太聪明了,让他无法反驳。“可是,这样的大事,还要大侄子同意才好。”

“这好说,现在就问他。”邑姜令人立即找成王来,三个人一同商量。

不多久,成王来了。叙了礼,成王坐下。

不用周公开口,邑姜将方才与周公的对话简单说了一遍,最后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儿啊,你觉得娘这样做对不对?”邑姜问成王。

“娘,我也舍不得你,可是,我也知道叔虞更需要你。娘,你就放心跟弟弟去吧,这里有四叔在,不用担心我。”得,成王一口同意。

周公没办法了,不过他又从心里高兴,成王兄弟情深也令他感动,让他想起哥哥武王与自己之间的那种兄弟情。

叔虞被封在唐,侯爵。

去唐国上任的时候,太后邑姜同往,成王一直送出京城,而周公亲自送到唐都城翼城。一切安置妥当之后,才程回到成周。

随同叔虞前往唐的,除了一部分周朝军队和配备的大夫之外,还带走了商族的怀宗九姓。这样,唐国就成了一个民族大杂烩,周人、商人和夏人在这里会聚。

根据周公的建议,邑姜母子在唐实行了与姜太公治理齐国相同的策略。

第一,国民待遇原则。尽管是征服者,邑姜和叔虞并没有以征服者自许,并没有让周人高人一等。各个民族在这里地位完全平等,可以杂处,可以通婚,只要是居住在唐的人,均享受国民待遇。凡是煽动民族矛盾者,一律处死。

第二,因地制宜原则(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夏人以游牧为生,商人以工艺谋生,而周人主要从事农业。在唐,有山有水有草原有土地,因此从事各种产业的人都有。邑姜和叔虞并没有强制大家从事农业,而是根据实际环境,由百姓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

第三,开放原则。唐的四周是不同的国家,有华夏有戎狄,邑姜和叔虞的政策是打开大门,对全世界开放。唐实行贸易自由政策,与中原国家和狄人都进行贸易。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唐的商业发展,还让狄人可以交换到生活用品,从而能够和平相处。后来扬名天下的晋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第四,和平共处原则。邑姜和叔虞以开放和真诚的心态与四周国家交往,因此得到广泛的认同。从叔虞开始,唐的公族就开始和狄人通婚,叔虞的后代也大量前往戎狄国家居住生活。

第五,发展农业原则。尽管鼓励大家因地制宜,但是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让邑姜和叔虞对农业更加重视,他们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进行优化育种,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能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狄人前来依附,使得唐国人口大增,国力膨胀。

《史记》记载,通过优化育种,唐国后来培育出了高产麦,麦穗硕大,叔虞派人献给成王,成王又赠给了周公,周公作《嘉禾》以志庆贺。

由于唐叔虞将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民族和谐,在历史上得到极高评价。而后人为了纪念唐叔虞,在太原修建了“唐叔虞祠”,也就是现在的晋祠。到了北宋,宋朝政府又在晋祠内修建圣母祠,以纪念那个伟大的母亲邑姜。

历代以来,晋祠都是中国香火最旺的祖祠。除了唐叔虞的后代之外,晋祠还是王姓、张姓的祖庙,还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家庙,可以说晋祠是中国三大姓的朝拜圣地。

如果说晋祠是除了黄帝陵和炎帝陵之外,在中国排位第三大的祖庙,大概没有人会反对吧?

如果再算上从太原起家的中国第四大姓赵姓和唐叔虞的后代杨姓,那么,中国姓氏中排位靠前的张王李赵杨五个大姓就在太原聚会了。

山西,除了黑煤窑之外,有太多值得我们去追思的地方了。

有空应该去趟山西太原,祭拜祖先,凭吊古人。

唐叔虞为唐国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他去世之后,儿子姬燮①继位,因为唐国有晋水,改国名为晋。此后,传了六代,到了晋穆侯。

从叔虞到穆侯,实际上晋国国君的主要通婚对象是齐国,应该说齐晋才是世为婚姻。晋穆侯也娶了齐侯的女儿。姜夫人为晋穆侯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仇,小儿子叫成师。为什么这样取名?因为生大儿子的时候正好讨伐仇敌条国,而生小儿子的时候恰好吞并了一个叫做千亩的小国家。

后来,仇当了晋文侯,死之后儿子昭侯继位。昭侯把叔叔成师封在了曲沃,称为曲沃桓叔,而曲沃城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要大。当时就有人断言:曲沃将是晋国的动乱之源。

果然,从昭侯七年(前739年)开始,到晋侯缗②二十八年(前679年),前后59年时间,经过曲沃桓叔、曲沃庄伯和曲沃武公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先后杀死五任晋侯,终于由曲沃取代晋国,获得周王的正式任命。

晋国统一了,不过是由小宗统一了大宗,也就是说,地方把中央给吞并了。

标签: 周成王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东周是怎样灭亡的?是谁把东周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周

    东周传至第26位君主姬延时,周王室衰弱得风雨飘摇。东周末代君主不再是万众拥戴,四方叩拜,威风凛凛的天子,周朝最后一任君王姬延落魄得一塌糊涂,被人逼得四处躲债。那么中国历史上东周是怎样灭亡的?是谁把东周灭亡的?周朝最后一任君王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

  • 中国古人起名有什么讲究?周朝人取名有五原则六禁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朝

    周代的姓名文化在历史上别出心裁。取名的方式多元化,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又有自己的规则可寻。历史记载春秋时鲁国大夫申繻提出的取名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周人取名崇尚质朴中国的姓名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周代以前的历史记载不像后来那么多,人名有限,我们只能从帝王谱系中找出一些上古时期的取名规则

  • 周桓王征讨郑庄公的失败:标志着周天子权威一落千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周桓王

    当年周王室东迁,主要依靠郑国和晋国的力量,一直以来周朝和郑国关系甚密。但随着郑国日益强盛,周平王担心朝政大权被郑庄公操纵,遂刻意削弱庄公的权力,后来周王室征讨郑庄公的失败,为此迎来了春秋时代。郑庄公被时人评人春秋小霸,郑庄公是很有政治智慧的人,就连一代伟人毛泽东都评价他是“很厉害"的人。

  • 西周王朝究竟是因何灭亡的?西周王朝灭亡之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西周

    周武王姬发为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基础,西周朝后来衰落后,东周兴起。西周王朝究竟是因何灭亡的?这中间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小编将为你揭秘西周王朝灭亡之因。在《史记》里,司马迁记载一个盒子:"昔夏后氏之衰,有二神龙止于夏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先君也。"龙是一神秘罕见的物种,许多历史记载里,都有关于龙的记载。

  •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把天下分为36郡,对后世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始皇,李斯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他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有谁知道?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把天下分为36郡,对后世有何影响?对后世有

  • 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从成功到失败只经历了六个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原是阳城县一个普普通通的的农民,因为秦二世的暴政、官逼民反萌发了掀竿起义的念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暴动,话说回来,这一次起义从成功到失败只经历了六个月,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就夭折了。天下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件对天下人来说推波助澜的大事,这事首先得从一个最低层

  • 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导致陈胜起义失败的三个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陈胜

    陈胜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是小编总结的陈胜起义失败的三个理由,其一急于称王,其二是偏信、专断,其三是轻重不分、滥封诸侯,陈胜从“兴”到亡,一共才6个月,这段短暂的帝王梦是如何破碎的?我们的周总理周恩来曾对陈胜起义失败说出这样的一段话:“夫陈涉以迁徒之徒,无才无

  • 陈胜吴广起义口号是什么?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陈胜吴广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正式爆发了,这次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赵泽宁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陈胜吴广起义口号是什么?有谁知道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经过是什么?想知道更多继续往下看。公元前209年,阳城(今河南登封

  • 楚汉争霸中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

    众所周知,在这场历经4年的楚汉争霸中,最后的赢家是刘邦,虽然都知道刘邦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卑鄙小人,可是最后他还是胜利了,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一场战争,我是这样理解的,刘邦善于发掘人才与项羽骄傲自满形成对比,其中韩信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想一想韩信这样的大军事家放在项羽身边,项羽都不知道用,真是浪费人才,

  • 项羽为什么只甘愿做西楚霸王?项羽不称帝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项羽

    自古英雄豪杰谁不想称帝,项羽也不例外,项羽在年幼时就曾有取秦始皇而代之的大志,又怎么会不想称帝呢?项羽不称帝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公元前206年,项羽赶在刘邦的屁股后头进了秦都咸阳。又在“鸿门宴”上搞定了刘邦,确立了自己在诸侯中的老大地位。至此,项羽的威望达到顶峰,有了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