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巢大起义介绍 黄巢起义为何最终失败?

黄巢大起义介绍 黄巢起义为何最终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341 更新时间:2024/1/16 13:15:34

起因:暴政和反抗

1.土地兼并

统治的黑暗和残暴在唐朝后期政治极为腐败的情况下,土地兼并异常激烈。地主官僚的田庄遍布全国,大量农民破产失去土地。所谓:“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两税法实行不久,由于钱重物轻和税额不断增加,农民所受的剥削日益加重。例如:由于钱重物轻,万钱原纳绢三匹,十五年后就必须纳绢六匹,人民的负担加重了一倍。在税额方面,两税法公布后的第三年(建中三年),每千钱加税二百。而792年(贞元八年),剑南西川观察使韦皋,又奏请加征十分之二。

2.增加税额

唐末,随着地主阶级的日益腐朽,地方官任意增加税额的情况更趋严重。除了增加两税的剥削外,统治者还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把大量的苛捐杂税强加在人民头上。主要的有:盐、酒、茶、漆、竹、木、金、银、蔬菜、水果、木炭、食粮、布绢、牲畜等税。几乎无物不税,名目繁多,难以计数。

当时,在杂税中对人民生活影响最大的是盐税。德宗以后,盐价日增,百姓买不起盐,只得淡食。宣宗大中年间,仅河中两池盐就岁收盐利121.5万余贯,全国盐利的收入不下600万贯。随着盐利的增多,盐价必然日益提高。官盐价贵,人民吃不起,必然买价钱便宜的私盐。唐政府为了保证对盐利的垄断,便制定残酷的法律,镇压买卖私盐的人。残酷的镇压并没有消灭私盐贩的武装力量,相反他们的力量越来越大。这种盐贩武装,是唐末农民起义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的人还当了农民起义军的领导。

3.和籴、和市

唐政府还以“和籴”、“和市”等名目,向人民巧取豪夺。

所谓和籴、和市,就是唐政府定出低于市场的价钱强买食粮或布绢等物。如812年(元和七年),唐政府和籴粟123万石。825年(宝历元年),又在两京和河西和籴200万斛。这些和籴的东西,多不给钱,或只给很少的钱,史称其“甚于税赋,号为和籴,其实害民”。

4.阶级矛盾激化

人民生活的痛苦,阶级矛盾的激化,社会危机的加深,连官僚集团中的少数有识之士也有所觉察。懿宗时期,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指出了当时国有九破、民有八苦,九破是终年聚兵、蛮夷炽兴、权豪奢僭、大将不朝、广造佛寺、赂贿公行、长吏残暴、赋役不等、食禄人多而输税人少;八苦是官吏苛刻、私债征夺、赋税繁多、所由乞敛、替逃人差科、冤屈不得申理、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说明唐朝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也无法继续生活下去。

5.浙东等地农民起义

浙东是唐政府财赋所出的主要地区之一,农民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里又是统治者军事力量较薄弱的地区,“甲兵朽钝,见卒不满三百”。859年(大中十三年),终于在浙东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这次起义历时八个月,曾一度建立了天平农民政权。

868年(咸通九年),又爆发了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所向披靡,很快占领了淮南、淮北广大地区,并攻下了都梁城(江苏盱眙县北)和淮口,切断了从江淮通往长安的漕运线,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史称“唐亡于巢,而祸基于桂林”。869年,庞勋领导的起义失败,但他们成了以后爆发起义的火种。

黄巢大起义爆发

黄巢大起义黄巢北伐夺取两京之战图(点击上图可放大)

1.大起义爆发

873年(咸通十四年),关东地区遇到了一场严重旱灾,无数百姓死于饥荒。在这种情况下,唐政府不管农民的死话,仍派大批人员到地方上催交赋税,广大人民被逼得无路可走。当时曹州(山东菏泽县北)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它鼓动着人们起来推翻唐王朝的残暴统治。

875年初(乾符元年底),濮州(河南范县南)人王仙芝领导几千人在长垣(河南长垣)起义。他以天补均平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的名义传檄诸道,痛斥唐政府官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深得人民的拥护。

875年六月,王仙芝打下了濮州和曹州,众至数万。这时,黄巢率领数千人在冤句(山东菏泽县西南)起义,响应王仙芝。

黄巢,曹州冤句人,出身于盐商家庭,与王仙芝同贩私盐。黄巢与王仙芝两支农民起义军合到一起,共同作战。淮南和河南一带的农民也纷纷起来反抗唐统治者,“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农民大起义的烈火迅速燃烧起来。

2.起义军发展

876年(乾符三年)七月,起义军在沂州(山东临沂)被打败。起义军采取避实击虚流动作战的方针,转向河南进军,起义军南下攻唐、邓,转战于荆、襄,又转而进围舒州,击庐、寿、光等州。878年,王仙芝动摇,打算归顺唐朝,但不久战败被杀。其余部加入黄巢队伍。黄巢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继续领导起义。之后起义军渡江,接连攻下了虔(江西赣州)、吉(吉安)、信等州,先挥戈浙西,再转战浙东。以后,起义军克服了种种困难,进入福建境内,一举攻下福州。

879年,黄巢率起义军向广州转进,克广州城,俘唐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起义军又分兵西取桂州(广西桂林),控制了岭南的大部分地区。广州是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和重要的财赋供应地之一,又是岭南的政治、军事要地。起义军到达广州后,唐政府极为恐慌,急忙任命宰相王铎为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驻江陵,又任命李系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使他率兵十万屯驻潭州(湖南长沙),“以塞岭北之路,拒黄巢”。

标签: 黄巢

更多文章

  • 唐东都洛阳介绍 唐东都洛阳平面示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洛阳

    唐代东都洛阳城市历史隋唐东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营建。城南对伊阙,北据邙山,唐朝君主暂时移居洛阳前后共40余年,称为东都。东都洛阳城的宫城、皇城位于都城的西北隅。这是有意区别于京城的布局,准隋江都宫榆林宫两例,可知这样的规划是下京城一等的。洛阳西北隅适占洛阳城地势最高的

  • 唐代后宫制度有哪些?唐朝后宫等级怎么划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后宫

    一.后宫的地位习惯上,描写后宫的情况都会用"后宫佳丽三千人"这句话来代表.但实际上,三千不过是个虚数,唐朝的后宫就多达数万名美女.唐朝后宫女性的地位:*皇后.*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

  • 韦后之乱的时间是哪一年 韦后之乱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韦后

    在唐朝时期有不少政变,在唐中宗时期便有三次,即韦后之乱、太平公主之乱和唐隆之变,而导火索是韦后之乱。那么韦后之乱的时间是哪一年?韦后之乱简介如下介绍!何赛飞饰演的韦后图片韦后之乱韦后之乱是指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景龙四年(710)年,韦氏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欲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中

  • 唐朝历史:武则天17个年号是怎么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籍贯并州文水,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

  • 贞观之治是哪一年哪个皇帝开创的 贞观之治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贞观之治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继隋朝之后的强盛的朝代,唐朝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就是“贞观之治”,那么“贞观之治”是哪一年那个皇帝开创的?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贞观之治简介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627年-649年)出现的太平盛世,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唐朝治世。唐太宗能任人唯

  • 唐朝的"三宫六院" 唐朝皇帝一般有多少个妃嫔?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

    老百姓习惯叫皇帝的老婆们“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其实,“后宫佳丽三千”是有严格的等级和尺寸的。虽说皇帝多是花花公子,荒淫纵欲,但“天之骄子”也是肉做的,再禁折腾,总会熬到油尽灯枯那一天。为了江山社稷千秋万代,为了皇帝陛下身体健

  • 晚唐时期的甘露之变介绍 甘露之变为何最终是宦官集团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甘露之变

    唐文宗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谋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被宦官所掌握的皇帝中,并非所有的皇帝都任由宦官胡作非为。他们中还是有人想铲除宦官势力,重振当年祖上的荣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宗所发动的甘露之变。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ld

  • 隋朝历史: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瓦岗军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早在大业七年(611年),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翟让因畏罪逃亡到瓦岗寨(今滑县南),继而聚众起事。不久后,同郡的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纷纷加入,势力渐强。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发生严重的内讧,李密杀翟让,并坚持在东都城外与隋军相峙的错误战略。大

  • 庆历新政历史资料介绍 庆历新政为何最终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1044年(庆历四年)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rdquo

  • 陈桥兵变是谁发动的?参与陈桥兵变的主要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陈桥兵变,赵匡胤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前夕所进行的一场政变。后周恭帝显德七年(960),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桥兵变的主要人物赵匡胤即宋太祖(927--976),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