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安石变法触动众多人的利益加之进行过程中的急功近利遭到诟病

王安石变法触动众多人的利益加之进行过程中的急功近利遭到诟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360 更新时间:2024/1/25 12:14:41

变法的背景:国家积弊需要改革

无论古今中外,国家的“变法革新”总是在面临严重困难或危机的时候才会进行。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登基为大宋第六位皇帝,他面对的大宋可以说是危机重重。大宋已经立国一百多年,虽然经济高度发达,财政收入日增,但长期财政治理不善,导致了三大危机:财政赤字严重入不敷出;军事体制腐朽战斗力低下;官员体系冗杂吏治败坏;

这三个危机也称为“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三冗问题致使大宋虽然富有四海,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国家必须变革了,所以宋神宗的一生都在变法革新,包括前期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年间的财政、军事制度变革,和王安石罢相之后元丰时期宋神宗亲自主导的官制变革(也称为“元丰改制”)。那么变法为何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反对呢?

变法中的经济制度改革损害了士大夫阶层核心利益

北宋文人士大夫集团代表的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所谓正人君子就算自己两袖清风,其背后的家族非富即贵。宋朝不限制土地兼并,官田很少,所以地主阶级兼并成风。以下举例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是如何侵犯士大夫官僚地主阶级利益的。

1、青苗法: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和高利贷收入

青苗法实际上就是将政府变为可贷款银行。每年青苗不接的时候,农民可以向政府贷款,等到丰收之后,再行归还。青苗法(40%利息)取代了市面上的地主阶级的高利贷(100%到200%左右的利息),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往年的高利贷农民要是还不上,只好卖田卖地,所以土地被大地主兼并,但有了青苗法之后,大地主高利贷放不出去,土地兼并的生财之道也被抑制。

2、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宋代官僚和大地主阶级隐田漏税随着土地兼并变得越来越严重,据《宋史》记载,“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以成俗,重禁莫能禁止焉。”登记在国家版籍上的土地,从宋真宗时期的524万顷锐减至宋仁宗时期的228万顷,土地兼并,隐田漏税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国家税负被这些蛀虫掏空。

方田均税法就是对漏税耕地和田赋清查和整理。仅仅熙宁年间多查出360万亩;又对全国耕地重新评估,依照肥沃贫瘠,分为五等,不同等次赋税不同,免去底层收入者的税收,使得赋税更公平。这自然影响到了大地主阶级的最核心利益。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商人利益受损

市易法是用来平抑物价的制度,实际上就是政府具有了现代中央银行兼物价局的职能。政府筹集一定资本金,物价低廉时,由政府购入;等到物价上涨,再行售出。目的是防止商人垄断,哄抬物价,并实现国家资本增值。但这使得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大部分被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

综上所述,经济制度改革严重影响到了官僚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

变法中的军事制度改革侵犯了武将集团的既得利益

宋神宗即位之前,大宋军事体制已经腐烂变质了,“吃空饷”导致的“冗兵”是大宋军事系统上的毒瘤。

《宋史》中记载原文如下:“皇祐间,马军以四百、步军以五百人为一营。承平既久,额存而兵阙,马一营或止数十骑,兵一营或不满一二百。而将校猥多,赐予廪给十倍士卒,递迁如额不少损。”

从《宋史》的记载可以看到,北宋仁宗皇祐时期,禁军原本是马军四百人、步军五百人为一指挥,但长期没有战争,兵额还在而士兵已经没有了,实际情况是马军一指挥仅数十人,而步军不满一二百人,剩下的都是空额,是武将集团用来吃空饷的,空饷的数目高得惊人。

到宋神宗即位时,北宋常备军数量庞大,但因为“空饷”,军籍册上有其名而无其人,北宋禁军战斗力越发低下。更有甚者,为了防止朝廷检查,出现了冒名顶替的假士兵。禁军兵籍管理弊窦丛生,已经是大宋军制中的毒瘤了,给北宋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军费开支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80%,财政上已经是不堪重负。

王安石变法针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通过裁兵法整顿军队,通过变法,裁军练兵。军队总数由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的一百一十八万人缩编到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一千三百多万贯。《宋史》中记载:“七月,手诏:‘拣诸路小分年四十五以下胜甲者,升以为大分,五十已上愿为民者听。’旧制,兵至六十一始免,犹不即许。至是免为民者甚众,冗兵由是大省。”

《宋史》记载,王安石变法后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原先是六十岁)。按马军一营300人(原400人)、步军一营400人(原500人)的编制进行合并。厢军按每指挥不超过500人进行裁并,另外测试士兵能力,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这样杜绝了冒名顶替者、淘汰了老弱、挤出空额。

可是军事制度的改革严重影响了武将集团的利益,武将集团赖以发家致富的“吃空饷”的既得利益被削减。

变法图强的法家理念与传统宋代文人儒家的价值观有冲突

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也就是所谓“正人君子”。是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讲究克己复礼,恢复上古时代的制度和利益,崇尚三代之治,视儒家以外的学说为洪水猛兽。

他们认为大宋当下的主要问题根据《宋史》记载为:“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而解决方案就是“节流”——农业为本、节约开支、仁义治国、注重吏治。

王安石虽是编著《三经新义》的大儒,治国之策却是“易风俗,变法度”的法家思想,认为国家制度不能一成不变,也并不会一成不变,应当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善,提出的口号也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法家价值观。

与“节流”的主张不同,王安石的经济政策主张是“开源”,他提出“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思想,就是通过理财,不用给老百姓加税,就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使国库充足。

而司马光认为增加财政收入就是多收税,也就是搜刮民脂民膏,这样会使百姓穷困潦倒、盗贼并起。现在国家财政困难,应该节省开支。比如给官员减薪等等。

王安石

王安石当然不同意司马光的说法,他认为大宋明明富有四海、大臣们为国操劳,俸禄赏赐况且已经形成惯例不易更改。最关键的是这也省不下多少费用,又徒伤朝廷大体。所以国用财政不足,就应该通过理财来增加收入。

司马光马上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他提出“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譬如雨泽,夏涝则秋旱。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设法以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史迁书之,以见其不明耳。”这导致了汉武帝末年民众不堪忍受、盗贼四起。

所以双方不仅仅是治国路线之争,更是价值取向之争。

法令本身不够完善的地方,操之过急

历代改革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尽善尽美,需要的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但由于反对声过于激烈,王安石就雷厉风行快速实施新法,这样就有些操之过急了,再加上反对的大臣太多,王安石可用的人才也少,一些投机取巧之徒也混入新党之中。

这样导致许多新法还没完善就推出,在新法推进过程中,地方上的那些旧党官员不是去完善新法的体系,而是抓住新法的不足之处,拼命抨击新法的不足,要求废除新法。而地方上的新党官员明明发现新法的不足,但与旧党争斗而拼命掩盖,甚至为了新法的政绩而向百姓摊派。这又成为了旧党攻击的目标。

神宗是励精图治的皇帝,王安石也是锐意进取的名相,可偏偏遇上满朝的一大批反改革大臣,如果朝野都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待新法,在新法实践中一步步地修正、完善,那就不会出现接下来持续到北宋末年的新旧党争,新法立了又废,废了又立,来回折腾直至北宋灭亡,最后子孙也都作了亡国的臣民。

宋代有“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士大夫在宋代不仅高官厚禄、封妻荫子;而且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每个士大夫成功之后就不仅仅代表自己。其背后家族、师生、盟友等关系盘根错节。

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侵犯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包括武将集团的核心利益。不仅如此,其“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带有明显法家思想的政治纲领,在以传统儒家价值观为原则的“正人君子”们看来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再加上新法本身还尚处于磨合期,不够完善,招致群体反对也不意外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杨广墓中不起眼的东西,经过专家八百多天的复原,冒出一身冷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专家把杨广的墓发掘出来之后,这些留言才是平息下来。在杨广的墓当中,专家也是发现了不少值得研究的东西,而其中最让考古学家疑惑的就是一块类似疙瘩的东西。刚发现这个的时候,研究员以为是土包,差点就一铲子给敲了,但是其领队却是觉得这个东西有点不同寻常所以就带了回去,准备好好研究一番。而在专家们努力之下,

  •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左良玉是满族人,对于汉族皇帝的统治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在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了满族政权,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左良玉对于满族统治的支持和认可。因此,他可能觉得自己与崇祯皇帝之间存在着文化和民族差异,不能真正地支持崇祯政府。其次,左良玉的地位和实力使得他能够独立行动,并且不必听从崇祯的命令。他手握80

  • 明朝锦衣卫除了保护皇帝安全还要看护马还是大象呢?蚂蚁新村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清楚,猜一猜:明朝的锦衣卫除了保护皇帝安全,还要看护哪种动物?的答案,选项中有两个选择,分别是:大象或者马。还不清楚明朝锦衣卫还要看护哪种动物呢?答案的同学,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蚂蚁新村题目:猜猜明朝锦衣卫还要看护哪种动物?的答案解析吧。蚂蚁新村题目:明朝锦衣卫还要看护哪种动物 猜一猜:明朝的锦衣

  • 夜游开封大宋武侠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原标题:夜游开封大宋武侠城

  • 唐朝的大佬们,控制唐朝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当年最大的敌人,西秦在唐朝前还是唐朝后,唐朝的女性服装唐朝襦裙

    说起唐朝首先要提隋朝,因为唐承隋制,所有的制度都是沿袭隋朝的。尤其是隋文帝发明的科举制,在唐朝可谓是愈发壮大,在武则天时期还设立了武举,可谓是为唐朝的统治网罗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当时我们在历史书上面所学到的是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局面,有利于平民阶层的向上发

  • 朱瞻基又称“蟋蟀皇帝”去世留下一个大谜团,后世一直无法确定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个猜测是朱瞻基服食丹药导致死亡。在古代,丹药被认为是可以延年益寿的神奇药物。据说朱瞻基非常相信丹药的功效,经常服用各种丹药。因此,有人猜测他可能是因为服用了不适当的丹药而导致死亡的。然而,这个猜测并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据支持,因此无法确定其真实性。第二种猜测是朱瞻基铅中毒导致死亡。朱瞻基有一个外号叫

  • 清三代的官窑瓷器究竟有多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上面这件瓷器是御制珐琅彩胭脂紫地牡丹盌,此碗形制沈稳端庄,线条柔美自然,胎体轻薄坚质,内壁所施釉水清透明润,外壁不施透明釉,外壁自足端至口沿均以胭脂紫料为地,色泽沈郁,因珐琅彩料较厚且不易涂抹均匀,可见有明显的气泡,色彩浓淡亦有所分别,而这也正是康熙珐琅彩在初创时的时代特征。胭脂紫地之外再绘以九朵或

  • 徐妙云为什么能成为明成祖朱棣心中一生的白月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有这样一个事实,每个男人都喜欢找到一个贤内助,从而让自己毫无顾虑在外拼杀事业,徐妙云绝对是其中代表人物,作为朱棣白夜光的光,并没有和其他闺中女子一样,只会绣花家长里短,管管家务事,然而徐妙云不一样,文韬武略不输男男性,时常在关键时刻为朱棣出主意,让朱棣多次走出困局,由于徐妙云巨大作用,让朱棣在登基后

  • 朱棣梦到朱元璋,恰好朱瞻基出生,徐达之女这样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梦境中,朱元璋递给朱棣一个大圭,然后对朱棣说道: “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即使在梦里,朱棣也明白,大圭正是像父亲这样身份的人手中所持象征权力的物品,所以他连忙恭恭敬敬地将大圭接了过来。梦醒之后,朱棣把这个梦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王妃徐氏。徐王妃就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女儿,她从小熟读经史,对事物都有自己独

  • 晚明悲剧,很大程度和崇祯不愿放权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崇祯晚明,晚明小说崇祯结局,老梁讲崇祯皇帝的悲剧

    其实个人觉得,晚明的悲剧,很大程度确实和崇祯帝不愿意放权有关。1、对内:可以较为轻松解决农民起义问题其实封建王朝到了后期,农民起义都是必然出现的。更何况明朝打从朱元璋在位期间,就存在以推翻朱家暴政为宗旨的起义。这些农民起义断断续续从朱元璋时代延续到天启、崇祯时期——只不过,闯王和献王算是明朝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