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安石跟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均希望通过改革扭转颓势但路线不同

王安石跟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均希望通过改革扭转颓势但路线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779 更新时间:2024/1/24 0:31:29

北宋开国以后,就处于一种“先天不良”的状态:对外,通过军事渠道拿辽国、西夏毫无办法,只能一方面花钱买平安、一方面豢养规模庞大的军队寻求心理安慰;对内,由于刻意的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出现了大量需要国家出面供养的文人、官员,而且还呈现出滚雪球一般的姿态。

因此,经过短短几十年,北宋就出现了严重的冗员、冗兵、冗费问题,即所谓的“三冗”,经济压力巨大,加上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许多优秀政治家都提出了改革图强的主张。

早在宋仁宗期间,范仲淹就以“参知政事”的身份,提出了革旧除弊的十条举措,涵盖了军事、经济、吏治、科举等方方面面,比较重要的建议包括恢复府兵制、改革科举、加强官员考核。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庆历新政”由此开展。

然而,即使旧制再不合理,但因牵涉到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任何试图对其进行改变的举动都会招致山呼海啸般的反对。因此,范仲淹在位不到一年、改革主张几乎还没有得到落实,就在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声中黯然离职。

王安石

但在随后的十多年间,改革的呼声从未间断,许多优秀政治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理论主张,如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事书》、司马光的《论财利疏》、苏轼的《嘉祐制策》等。

而随着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宋神宗即位,在他几乎无条件的支持下,另一位政治家开始了一场远比范仲淹深刻而全面的改革,这就是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

宋神宗于治平四年(1067年)到元丰八年(1085年)在位,而王安石变法在熙宁二年(1069年)到元丰八年(1085年)期间开展,其核心诉求很简单,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国家运行的各个领域,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有定位于解决冗费问题、提高财政实力的,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等;解决冗兵问题、致力于强兵的,包括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而贡举法、三舍法等等则聚焦于缓解冗官问题。

由于王安石在入京任职之前,就以在地方的出色政绩名动天下,因此,当他被宋神宗委以重任指出,天下有识之士一度欢欣鼓舞,认为他必将做出一番事业、扭转国家的贫弱局面。

三不足

然而,也许是北宋的问题太过于严峻,或者由于王安石过于急切地想要建功立业,他推行变法的决心坚定、意志顽强,洋溢着一往无前热血与激情。面对那些类似当初范仲淹面临过的反对声,王安石提出了惊世骇俗的“三不足”理论,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秉承这种思想,王安石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那些即使客观上具备合理性、只是因为视角不同的建议,也被他视为反对变法的顽固思想,被他予以严厉打击。甚至那些曾经的朋友、同仁,都被他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对此,史书有一番总结:“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即,那些王安石曾经的支持者乃至好朋友,都遭到了他的打击。其中就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其中,司马光很具备代表性。

王安石、司马光曾经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都被宋神宗欣赏、尊重,可谓左膀右臂。但随着王安石主政,双方走向了对立面。

赵顼

熙宁元年(1068年),当时即位没多久的宋神宗召集大臣开会,与众人商议如何增加国库的收入。

对此,司马光提出的方案是“节流”,即裁汰浮费、减少皇亲大臣的赐赏等费用,以实现上行下效、带动全国兴起简朴之风的目的;但王安石旗帜鲜明地反对老友的这种思维,他的主张是“开源”,省钱不可能致富,只有善于赚钱、理财,才能实现国家富裕。

司马光不甘示弱,他认为王安石的理论纯属空谈、异想天开,两人随即围绕变法思路产生了争论。接下来,这种趋势进一步蔓延,发展为两派官员的大规模论战,甚至差点要动手。

自此之后,司马光、王安石关系恶化,乃至反目成仇。

但在实际上,他们都是力主改革的中坚力量,当初司马光在《论财利疏》中提出的役法改革主张,其实跟王安石“免役法”一脉相承;同时,两人关于改革的方式意见相左,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大刀阔斧、彻底否决过往机制的模式,认为应当有的放矢、有所区分,那些好的政策应该保留,而诸如皇权高度集中、官员队伍管理失衡、三冗三费等毛病都应当被改革。

但是,王安石并不接受这种有“和稀泥”之嫌的意见,而随着双方矛盾的加剧,两人几乎完全撕破脸,当王安石收到宋神宗重用、全权负责变法的十多年间,司马光故意不问政事。

司马光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二人反目成仇,司马光也走向了极端,变成“为了反对而反对”,凡是王安石主张的、他都予以痛斥。

客观来说,王安石变法为改变宋朝的困局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经济上,有效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扭转了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局面;军事上,有效解决了冗兵问题,既节省了军费开支、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科举改革,则培养了一大批务实的人才。

但王安石对不同意见的排斥,却也把太多人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加上既得利益集团的疯狂反对,他逐渐陷入孤立,改革举步维艰。到了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崩、王安石失势,司马光则重新上台执政。心怀愤懑的他,一股脑地将过去十多年的变法政策全部废除,对其中积极有益的部分也一律抛弃,为了反对王安石而否定变法,可谓公报私仇、矫枉过正。

有意思的是,苏轼当初曾经反对王安石的免役法;但经过对实践的判断,后来改为支持这一政策,扭头反对司马光将其推翻的举动。他甚至指责司马光:“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但司马光也与当初的王安石一样,“光笑之。”对此置之不理。也许这就是“屠龙者终为恶龙”?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王安石变法触动众多人的利益加之进行过程中的急功近利遭到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变法的背景:国家积弊需要改革无论古今中外,国家的“变法革新”总是在面临严重困难或危机的时候才会进行。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登基为大宋第六位皇帝,他面对的大宋可以说是危机重重。大宋已经立国一百多年,虽然经济高度发达,财政收入日增,但长期财政治理不善,导致了三大危机:财政赤字严重入不敷出;军事

  • 杨广墓中不起眼的东西,经过专家八百多天的复原,冒出一身冷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专家把杨广的墓发掘出来之后,这些留言才是平息下来。在杨广的墓当中,专家也是发现了不少值得研究的东西,而其中最让考古学家疑惑的就是一块类似疙瘩的东西。刚发现这个的时候,研究员以为是土包,差点就一铲子给敲了,但是其领队却是觉得这个东西有点不同寻常所以就带了回去,准备好好研究一番。而在专家们努力之下,

  • 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无视崇祯数次求救,就是不出兵勤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左良玉是满族人,对于汉族皇帝的统治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在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了满族政权,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左良玉对于满族统治的支持和认可。因此,他可能觉得自己与崇祯皇帝之间存在着文化和民族差异,不能真正地支持崇祯政府。其次,左良玉的地位和实力使得他能够独立行动,并且不必听从崇祯的命令。他手握80

  • 明朝锦衣卫除了保护皇帝安全还要看护马还是大象呢?蚂蚁新村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清楚,猜一猜:明朝的锦衣卫除了保护皇帝安全,还要看护哪种动物?的答案,选项中有两个选择,分别是:大象或者马。还不清楚明朝锦衣卫还要看护哪种动物呢?答案的同学,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蚂蚁新村题目:猜猜明朝锦衣卫还要看护哪种动物?的答案解析吧。蚂蚁新村题目:明朝锦衣卫还要看护哪种动物 猜一猜:明朝的锦衣

  • 夜游开封大宋武侠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原标题:夜游开封大宋武侠城

  • 唐朝的大佬们,控制唐朝几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当年最大的敌人,西秦在唐朝前还是唐朝后,唐朝的女性服装唐朝襦裙

    说起唐朝首先要提隋朝,因为唐承隋制,所有的制度都是沿袭隋朝的。尤其是隋文帝发明的科举制,在唐朝可谓是愈发壮大,在武则天时期还设立了武举,可谓是为唐朝的统治网罗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当时我们在历史书上面所学到的是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局面,有利于平民阶层的向上发

  • 朱瞻基又称“蟋蟀皇帝”去世留下一个大谜团,后世一直无法确定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个猜测是朱瞻基服食丹药导致死亡。在古代,丹药被认为是可以延年益寿的神奇药物。据说朱瞻基非常相信丹药的功效,经常服用各种丹药。因此,有人猜测他可能是因为服用了不适当的丹药而导致死亡的。然而,这个猜测并没有得到确切的证据支持,因此无法确定其真实性。第二种猜测是朱瞻基铅中毒导致死亡。朱瞻基有一个外号叫

  • 清三代的官窑瓷器究竟有多美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上面这件瓷器是御制珐琅彩胭脂紫地牡丹盌,此碗形制沈稳端庄,线条柔美自然,胎体轻薄坚质,内壁所施釉水清透明润,外壁不施透明釉,外壁自足端至口沿均以胭脂紫料为地,色泽沈郁,因珐琅彩料较厚且不易涂抹均匀,可见有明显的气泡,色彩浓淡亦有所分别,而这也正是康熙珐琅彩在初创时的时代特征。胭脂紫地之外再绘以九朵或

  • 徐妙云为什么能成为明成祖朱棣心中一生的白月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有这样一个事实,每个男人都喜欢找到一个贤内助,从而让自己毫无顾虑在外拼杀事业,徐妙云绝对是其中代表人物,作为朱棣白夜光的光,并没有和其他闺中女子一样,只会绣花家长里短,管管家务事,然而徐妙云不一样,文韬武略不输男男性,时常在关键时刻为朱棣出主意,让朱棣多次走出困局,由于徐妙云巨大作用,让朱棣在登基后

  • 朱棣梦到朱元璋,恰好朱瞻基出生,徐达之女这样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梦境中,朱元璋递给朱棣一个大圭,然后对朱棣说道: “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即使在梦里,朱棣也明白,大圭正是像父亲这样身份的人手中所持象征权力的物品,所以他连忙恭恭敬敬地将大圭接了过来。梦醒之后,朱棣把这个梦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王妃徐氏。徐王妃就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的女儿,她从小熟读经史,对事物都有自己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