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项羽在前202年自刎乌江,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个人的地位就变得很微妙起来,因为刘邦之所以重用他们,那是因为知道他们有着开国之能,可现在自己就已经成为了帝国皇帝,万一这几个人还想要开国,那岂不是就危及到自己的地位了。
[var1]
张良本身只是一个谋臣,并且身体虚弱,只要他不与那些军方将领交往,那么威胁也不算大;萧何长期管理后勤,在民众间的威望很高,刘邦对他的疑心本来是非常大的,不过后来萧何通过强占百姓土地之类的行为“自污”,让刘邦放下心来。
只有韩信,一方面军事才能非常高,同时心气也非常高,看到刘邦的妹夫樊哙向自己下跪,不仅坦然受之,而且还在那里说:“我竟然与这样的人一起为臣!”可见他心中对自己的处境不满,还想要更加“上进”。
[var1]
因此刘邦对韩信一直都很提防,先是将他的齐王改为楚王,后来又直接削去他的王位,改封为淮阴侯,还不让他在淮阴那里住,让他一直住在首都,也算是将其在眼皮子下看管了起来。
不过韩信毕竟当了多年的大将军,在军中还是有着无数的老部下,虽然他身在京城看上去做不了什么事,但却有人会前来拜访他,那就是陈豨。
[var1]
现在我们说起秦朝末年那一个群雄并起的大争之世,能够想起的名字除了项羽刘邦,大概就是韩信萧何等寥寥数人,陈豨这个名字相对陌生,但他却是一个绝对的狠人。
高祖七年(前200年),陈豨被任命为赵国的相国,统领赵国与代国的边防部队,手下掌握着相当庞大的军队。
可能有些朋友会困惑,为何赵国的相国能够同时统领赵国与代国的边防部队,这是因为赵国与代国在地理环境上极为相近,甚至于代国本来就是赵国的一部分,前228年的时候,赵国都城邯郸被攻破,赵王的儿子跑到属于赵的代郡称赵代王,代国与赵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体的。
[var1]
陈豨在去赵国赴任之前,得先在长安拜见皇帝刘邦,在拜见了刘邦以后,他就去拜访了自己的老领导韩信。
韩信带着陈豨走入密室中说:“你现在能够得到重任,是因为得到了皇帝信任,但皇帝性格多疑,一时半会还好,你在外面久了,他心中只怕就会有些不安稳,要是有多人告你谋反的话,那你到时候就危险了。”
陈豨听到韩信的话,仔细一琢磨也确实是这个道理,毕竟刘邦的多疑那是不需要怀疑的,老领导韩信不就是一个例子嘛,于是他连忙问韩信:“那我应该怎么办呢?”
[var1]
韩信早就等着他问这个话了,从容答道:“到时候你在北方造反,皇帝必然离开长安亲征,我会在这里配合你行动的。”
陈豨对韩信非常信任,这是因为在跟随韩信打仗的那些年里,无论多么难搞的局面,韩信都能够从容地打胜仗,哪怕他当时的很多做法让陈豨无法理解,但后来也都证明了他的正确,因此在陈豨心中,韩信早已经是一个天神般的人物,对他的话没有半点怀疑。
前197年,陈豨遵从韩信当初的指示在赵国造反,叛乱很快席卷赵国全境,天下为之震动,刘邦大怒之下率兵亲征,他本来让当年跟随自己打项羽的大将都同去评判,结果韩信装病不出,彭越和英布也以身体状态的原因只派来了一名副将,于是刘邦就这样出发了。
[var1]
到了赵地,刘邦就问当地官员有没有什么最著名的无赖,当地官员回答说有四个人。刘邦就召见了这四个人,一见就劈头盖脸地:“你们这样的无赖也能够成为将领吗?”那四个人都很惭愧,跪伏于地,不敢稍动。
然而刘邦随后的行为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他将这四个人都封为了千户侯,让他们带领大军(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这个行为自然引来了很多人的议论,有将领劝阻说:“从您抗秦以来,多少人跟着您出生入死,也不见得能够封侯,如今这四个人寸功未立就封侯,未免有些太过了吧。”
刘邦表示:“如今陈豨兵强马壮,我传令天下诸侯过来平叛,但他们却一直都在路上,现在我们能够倚重的就只有赵国本地的民众了,现在封下这四个千户侯,那么赵国民众必然可以为我所用,平定陈豨自然也就唾手可得了。”
[var1]
果然,在这四个人的榜样刺激下,赵地年轻人都不再跟随陈豨,纷纷投奔到刘邦的旗帜下来,陈豨的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至于在长安准备接应他的韩信,本来准备攻入宫中,但却因为走漏消息被萧何设计,被吕后诱杀在长乐宫中。
参考资料:《史记》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