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允炆登基前便曾考虑削藩,但大面积削藩使藩王兔死狐悲引发叛乱

朱允炆登基前便曾考虑削藩,但大面积削藩使藩王兔死狐悲引发叛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367 更新时间:2024/1/24 1:47:39

建文削藩绝非仓促为之

朱允炆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立为皇太孙,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他在储君的位子上坐了六年。期间已被朱元璋允许参与政事、评阅奏章和拥有自己的政治幕僚班底。

因此朱允炆在储君之位上就已开始了施政方针的思考,削藩绝对是在当时就曾经思考和讨论过的。朱允炆在为皇太孙期间,就深深感受到诸藩王对自己的威胁。而朱元璋却对自己的封藩政策颇为得意,据史载:“太祖语太孙曰:‘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

因而朱允炆绝非仓促决定削藩,这是他和他的政治幕僚班子早已计划好的既定国策。因为这些文人幕僚对诸如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等历史太了解了。

“五王同削”是否明智?

既然削藩是既定战略,那么朱允炆刚一登基就采取行动就不难理解了,毕竟年轻人往往行动力更强,想着一件事情就充满激情去行动。而老道的政治家则往往会考虑更多,所谓谋定而后动。

朱允炆

朱允炆继位第一年就从周王开始下手,一年之内五王同削,引起当时明朝各地藩王的震动,明朝中央政府释放出明确而强烈的削藩信号。那么建文帝的这一做法是否明智呢?是否有些过于仓促呢?

是否需要立即削藩:其实藩王权力过大,最终危及中央政权的例子屡见不鲜。建文帝和他的幕僚们的认识肯定没有错,所以他才坚定的要采取削藩政策。但是否等待时机消磨各地藩王的实力的确值得商榷。毕竟朱允炆的年纪比大多数实力派藩王要小,他有这个资本去耗。但是立即削藩,对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年轻帝王和他的幕僚们来说诱惑太大了。几百年后,康熙皇帝不是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吗?

削藩的目标是否正确:在削藩开始时,建文帝朱允炆的核心幕僚曾经就削藩的对象有过一次讨论。“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黄子澄

最终建文帝朱允炆君臣采用了黄子澄的主张,从更弱小的其他藩王入手。而他们下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朱棣同父同母的弟弟周王朱橚。

后人难免会以为齐泰有理。但事实上黄子澄的计策更为毒辣,且可让朝廷师出有名。

最终朱允炆选择了黄子澄的计策,派李景隆领兵到开封捉拿周王。抓捕行动异常顺利,朝廷官军没有受到一点抵抗,实际上证明诸王并无反心。但是老辣的朱棣在接到朝廷递过来的诱饵之时并没有上当,他对如何处理周王的回复堪称经典:“若周王橚所为,行迹暖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著,祖训具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

建文君臣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根据齐泰的建议,朝廷借防边为名,将燕王护卫调赴开平戍守。然后外则更换北平军政首脑,内则策反王府官员。年底的时候工部侍郎张昺调任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出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而燕王长史葛诚则被成功策反。

次年三月,朝廷同时调动兵马开始对北平形成合围之势。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奉旨率军分驻扎开平、临清、山海关。而北平城内的北平、永清两卫官军,则被分别调往彰德府(今河南安阳)、顺德府(今河北邢台)。

大军到位之后,朱棣封国附近的两位亲王,青州的齐王朱榑和大同的代王朱桂先后被废。齐王曾随朱棣出塞,代王则和燕王同为徐达的女婿。而当年唯二和朱棣一起观摩了皇太孙册封大典的湘王朱柏,则成为另一个牺牲品。湘王封国荆州,熟读三国的读者都知道他对于南京的重要性。朝廷对削藩对象的选择具有极高的针对性,并非胡乱削藩。至于六月份遭殃的岷王,则可能是朝廷和镇守云南的沐家之间的一桩交易的牺牲品。

朱棣

建文君臣通过双管齐下的手段,接管了北平的城防,又在战略上对其完成了包围。朱棣可能的援军齐王、代王被废,长江上的奇兵湘王被杀,燕王已经成为了笼中的困兽。所以说文官们的安排是一环扣一环,正常情况下朱棣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是否需要五王同削:建文帝君臣会削藩并不奇怪,但是他在一年之内连削五王,的确出乎意料。连他自己都对这一做法感到有些疑虑,担心会产生负面舆论。“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但这可能是文人理想主义作祟,黄子澄和齐泰等人都坚信他们代表的是道义,如果藩王敢于反叛就是逆臣贼子人人共诛。但从常理来分析,一口气削去五个藩王,必然会让天下所有藩王都产生兔死狐悲之感,将这些人推向燕王一方。

综上,建文帝进行削藩没有问题,是否一登基就进行削藩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一年之内,连削五王,则是有些打击面过宽。毕竟朱元璋刚刚驾崩,他一共才分封了二十五个藩王,一口气削了五分之一,必然会让其他藩王倒向建文帝的对立面。

建文君臣忽视了人心向背。朱棣靠着八百王府护卫起兵,迅速依靠其二十年镇守北平积攒的威望控制了北平九门。而燕王那些被调往别处的部下听说朱棣起兵,基本上都能冒着灭三族的风险回北平投奔老殿下。

建文君臣的削藩并不激进而盲目,他们的每一步都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可惜太祖恩惠子民三十年,人心在洪武而不在建文,故而燕王的最终胜利也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允炆后裔到成化年间依然在世,但随后并无其有子嗣的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长子朱文奎根据《明实录》和《明史》,朱允炆有据可查的子嗣共有两人,分别是皇太子朱文奎和建庶人朱文圭。朱文奎,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月三十日,生母为皇太孙妃马氏。他是明朝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老皇帝在世时出生的皇曾孙。据说朱元璋竟然对曾长孙出生还很不满,认为晦气,《明太祖实录》记载:“甲寅,皇

  • 古代四大美女之独具魅力——杨贵妃(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古语道,人到七十古来稀!在古代能活到七十的人不多,而李隆基这时候也算是过了六十数七十的岁数了,真是只因为鱼水之欢,估计老李也是力不从心了!可李隆基为何如此宠幸杨贵妃呢?这就说到,杨贵妃的魅了,独具色彩的个人魅力!杨贵妃本身呢,乖巧玲珑、善解人意,非常体贴人,也从来不涉及帝王敏感的政事。她知道李隆基心

  • 洛阳隋唐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举办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实习生 曹润泽 通讯员 马腾奔4月2日,洛阳隋唐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举行。据悉,该座谈会由洛阳市社科联主办、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等单位承办。会议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孟宪实,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武则天研

  • 朱元璋家里有几个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朱五四,有四个儿子叫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朱元璋),还有两个女儿,那我们来朱元璋的父母与兄弟姐妹们后来都怎么样了。父母公元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与母亲陈氏在这一年饿死。大哥朱重五,侄子朱文正朱重五也叫朱兴隆,死于公元1344年,洪武元年追封为南昌王,他的儿子就是明初名将朱

  • ​唐诗28首巅峰之作,一生一定要读一次(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沿袭魏晋、大隋风骨,却又开创出了新的时代格局。《全唐诗》是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共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的诗作42863首。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若谈到唐朝诗人的高下,可能就和现在的追星一样,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看法。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咱们就不比哪位诗人写得更好啦。但

  • 朱元璋欲杀此人,皇孙:他有金书铁券,朱元璋:看我怎样诛他九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国家越向好的方向发展,朱元璋越是忧虑重重。因为,他觉得自己刀口舔血打下江山,绝不能落入他人之手。就这样,很多明朝开国重臣成了刀下鬼,不死的人也都成了朱元璋的怀疑对象。1390年的一天,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突然看到一份由两个人联名写的本章。在明朝,如果一份本章由两人联名上奏,那肯定是出了天大的事

  • 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吗?事实上大家都误会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第一美人非杨贵妃杨玉环莫属了,杨贵妃的美貌最突出的就是李白为杨贵妃写下了《清平调》这首诗了,这首诗大部分都是在称赞杨贵妃的美貌的,而且苏东坡还称杨贵妃为环肥燕瘦。大家都知道唐代的第一美人身材属于偏胖的体型,才让人们产生错觉,觉得唐朝的审美就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资治通鉴》记载中,对于杨

  • 畅行天下(王晖)专栏:一支明代鋄银锏引发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畅行天下(王晖)王琦,网名畅行天下(王晖),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自己的收藏之路。虽历经周折,然而痴迷古物之心不改,缘为好古之乐难以割舍之故。收藏主题涉猎于不同材质不同门类。象牙犀角蜜蜡玛瑙,织绣带饰文房古兵皆为爱物。近年专注于中国铁雕鋄金银器物及明清宫廷马具的收藏及与其相关工艺历史研究。我涉足中国古代

  • ?李隆基为何杀掉上官婉儿?她到底做错了什么?看完涨知识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隆基上官婉儿后悔吗,李隆基挖婉儿墓,李隆基与上官婉儿的故事

    公元710年,李隆基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共同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上官万儿,也曾在唐朝宫廷中,拿出法令证明她与李唐王室同一个阵营。然而,李隆基还是下令杀害上官婉儿,可怜的一代才女就这么死了。那么,李隆基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政治同盟?实际上,李隆基非常了解。尽管上官婉儿后来投靠了太平公主

  • 靖康之变前的女性有多开放:王安石帮儿媳改嫁,蔡文姬经历丰富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例如贞洁观这一说,在宋朝靖康之变前,女性的贞洁观存在,但并不强烈,至少不会因为贞洁问题而影响生命。而在靖康之变后,女性彻底被贞洁的牢笼所禁锢。让我们一起探其原因。 女性贞洁观的萌芽和发展 我们先谈谈女性贞洁观的产生和发展。在还未进入父系社会前,人口稀少,社会生产力不足,像纺织这类劳动,还要依靠女性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