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本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悍将,却因名字而惹上官司,引发江淮之乱

此人本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悍将,却因名字而惹上官司,引发江淮之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611 更新时间:2024/2/7 1:19:42

作为与安史叛军鏖战的悍将,刘展本可以凭借军功名垂青史,然而一个意外却将他推向了与安禄山史思明为伍的叛臣行列。

让人打破脑袋也想不到的是,这个意外竟然来自于他的姓名。

☞崛起于行伍的草根将军

刘展是一个标准的草根,后人对他的出身一无所知,史书对他的早年经历也是一笔带过,细节无从得知。

像刘展这种身份的人,在豪族政治的大唐舞台上,注定是“路人甲”的角色。但“安史之乱”打破了魔瓶,一大批刘展式的草根从行伍中迅速崛起。

安禄山占领河北、河南后,被占领区兴起了数不清的反抗武装,其中代表性的就有河北的颜氏兄弟,河南的张巡、许远、张介然等。

刘展就是张介然的部下。

彼时,张介然已经是一名退休干部,由于国家危难,他又被迫“再就业”,被推上河南防御使的位置,负责陈留郡的防务工作。

张介然曾经在陇右节度使工作多年,对军队的治理并不陌生。然而事发突然,他虽然在仓促间也组织起了数万人的队伍,可惜这些临时拼凑的士卒毫无战斗力,“闻吹角鼓噪之声,授甲不得,气已夺矣,故至覆败”。

就这样,张介然被俘,惨遭安禄山杀害。

张介然死后,刘展率领残部在陈留一带与叛军打起了游击。

以刘展的实力,跟叛军相比差得太远,但安禄山的主攻方向在西线,这给刘展留下了生存空间,以及“打怪升级”的机会。

刘展“御军严整,素有威名”,几年的“游击生涯”让刘展居然打造出了一支强悍的军队,手下涌现出一批悍将,战场上敌人对他“望风畏之”。

因为战功,刘展也从默默无闻的小军头,逐步被提拔,历任汝州、滑州、宋州刺史、淮西节度副使。

淮西节度使虽不是抗击叛军的主力,但它承担着防止叛军南下,保护大唐经济命脉的重任,对帝国的安危意义重大。

然而,谁也没想到,江淮地区没有遭受安史叛军的战火,却被它的守护者祸害了一遍,而这个为祸者就是刘展。

☞逼上梁山都是名字惹的祸

乾元二年,唐肃宗接到淮西节度使王仲昇,和监军使邢延恩的一封密报:“民间有谶语说‘手执金刀起东方’,展倔强不受命,姓名应谣谶,请除之。”

谶语就是流传于民间的政治谣言,比如预言李唐代隋的“桃李子”、预言武则天登基的“三代内女主天下”

“金刀”指“刘”,“起东方”与“展”意合,“手执金刀起东方”就是暗指刘展会取代大唐获得天下。

刘展,本来非常好的一个名字,竟然无缘无故成了谋反的证据,你说这事冤不冤?

不过,王仲昇和邢延恩也不是全然诬陷,刘展“不服管”恐怕也是事实。

刘展出身于草根,王仲昇发迹于朔方军,二人本就不是一条线,也不是一路人。刘展是靠军功,一刀一枪赚来的功名,王仲昇则是从上而下空降的领导,论军事才华二者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所以,刘展不大看得起王仲昇,他屡屡抗命,我行我素。这种事,往小里说是上下级的关系问题,往大里说就是“忠诚度”的问题。

朝廷远在天边,朝廷的代表、监军太监邢延恩选择了相信王仲昇,于是二人以谶言为武器,攻克了唐肃宗敏感的神经。

得到唐肃宗的授意后,邢延恩代表朝廷给刘展下了一道旨:您被升职了,即刻都统淮南东、江南西、浙西三道节度使。

刘展懵啦,我虽说有功,但也没立奇功殊勋啊,咋就突然成了三道节度使?幸福也来得太突然了吧?不对,一定有猫腻!

当然有猫腻,邢延恩笑里藏刀,他的计划是:在刘展赴任途中,由江淮都统李峘、淮南东道节度使邓景山联合杀掉刘展。

刘展不傻:这么大的事空口无凭,拿印信和旌节来。

邢延恩见鱼儿不咬钩,只好下令李峘送来印节。见此情形,刘展不好再推脱,但却做了一件让邢延恩暗暗叫苦的事——他带走了7000淮西兵马。

原以为张网捕鱼,如今却要面对凶悍的猛兽,邢延恩只好硬着头皮干。或许邢延恩觉得刘展才7000人,又是客场作战,李峘和邓景山虽然要多费一点周章,但拿下他应该问题不大。

于是李峘、邓景山宣布刘展谋反,拒不接纳,双方摆开了架势。

然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科班出身”的邓景山数万大军在徐城县一战即溃。

接着,刘展兵分两路,3000人横扫濠、楚、舒、和、滁、庐诸州,4000人攻打淮西,两路人马都以绝对劣势数量大胜。

李峘惨败之下弃城逃跑,刘展占领了广陵、润州、升州、宣州。一场“小手术”演变成了“江淮大血崩”,邢延恩等人彻底玩砸了。

7000人的淮西军为何能在整个江淮无敌手?原因很简单,刘展的军队这些年一直在打仗,战斗力确实强,而李峘和邓景山的军队根本就没上过战场,两位统帅又都是“学院派”,差距太大。

☞兵败身死留下一地鸡毛

刘展的叛乱让大唐帝国雪上加霜,万一他与安史之乱南北勾结,那将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

危难之际,邓景山想起一个人,此人拥有5000精锐骑兵,正屯驻于任城,倘若能得到他的帮助,刘展之乱有望得到遏制。

这个人就是时任平卢都知兵马使田神功,又一位崛起于军旅之间的草根将军。

田神功原本只是一名小吏,安史之乱后投军,在卢龙节度使董秦帐下效力。相州之战后,负责镇守陈留的田神功抵挡不住叛军的攻击,便假装投降了史思明。

史思明很赏识田神功,让他与大将南德信、刘从谏一起,率军寇略江淮,却不料田神功反戈一击,杀了南德信和刘从谏,并吞并了二人的部众,随后宣布降唐。

如果说刘展长期与叛军在侧面战场战斗的游击队,而田神功则是与安史叛军正面厮杀出来的铁军,其战斗力又上了一个层次。

然而,唐肃宗对邓景山的请求批复了两个字——不准。

史书没有对唐肃宗的决定做解释,我个人猜测是他有所顾忌,田神功毕竟身上有“劣迹”,万一他与刘展沆瀣一气怎么办?那岂不是抱薪救火?

可是江淮的形势已经非常糟糕了,邓景山不顾唐肃宗的反对,私下向田神功做出一个承诺:只要平定刘展之乱,淮南的金帛子女尽归你所有。

许以“金帛子女”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承诺,其背后的含义就是允许对方任意洗劫一方百姓。

邓景山哪来这么大的胆子,敢做出这种承诺?呵呵,上行下效而已,唐肃宗为了获得回纥人的支持,早就将洛阳和长安的“金帛子女”贿赂给了回纥人。

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残忍政策,在古代历史上屡见不鲜,它对社会的破坏力其实比战争本身还要大得多。

田神功接到邓景山的信,眼睛立刻亮了,于是他不顾唐肃宗的命令,立刻率领大军南下“为财富而战”。

“至彭城,诏书乃下。”

当田神功行进到彭城时,唐肃宗的诏书到了:允许田神功救援江淮。

太打脸了!皇帝的命令如同放屁一般没人听了,只好自己给自己造个台阶,找补几分面子。

当田神功的大军迫近之际,刘展就预感到了不详的气息。

田神功与刘展的PK,诠释了什么叫“一物降一物”,两军相遇,刘展都梁山大败而逃;天长之战,刘展再败,独身渡江逃脱。第二年正月,刘展败走杭州,又在下蜀镇大败。

两三个月前还不可一世的淮西军转眼间就成了“豆腐”,刘展眉头不展,全军士气低沉。

有人劝刘展说:要不咱干脆逃到海上,等时机成熟再反攻也不迟。

刘展摇摇头:“若事不济,何用多杀人父子乎!死,早晚等耳!”

估计他也惦记上了那句谶语,假如真的有天命,那还逃个球?假如没那个命,早晚会死,让这么多人跟着自己陪葬没意义。

于是困兽犹斗,于是兵败被俘……

刘展死了,叛乱被平定了,然而最大的受益人显然不是大唐帝国,更不是饱受苦难的百姓,而是田神功:

“神功至扬州,大掠居人资产,鞭笞发掘略尽,商胡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数千人。”

扬州城被掘地三尺,百姓的家产女子、商旅的财富等都被搬运一空,司马光哀叹:“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罹荼毒矣。”

☞刘展之乱是一副照妖镜

刘展之乱虽然没有蔓延,也没有形成致命性的伤害,但它所带来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暴露了大唐帝国的内部矛盾已经从中央向地方蔓延。

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让朝廷与藩镇势力的矛盾非但没有缓解,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宦官集团、士族集团与藩镇的矛盾。

刘展之乱本就是一件不该发生的冤案,这个看似偶然的结果,其实就是几大集团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过去,它还仅限于权力中心,如今已经外溢到江淮这种非战区,因此刘展之乱也可以被看作是大唐帝国统治危机全面爆发的警报器。

其次,它助长了藩镇割据势力的野心,进一步弱化了皇权。

作为淮西节度副使,刘展赴任居然私自带走了7000名步骑,而朝廷对此居然无能为力。

同样,田神功是否出兵完全自己拿主意,皇帝的诏书如同马粪纸。邓景山作为一方大员,他也可以将治下的土地和人民当作私产,单凭一己之言就可以决定它的命运。

这些恶例都昭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已经濒临崩塌,也为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继续滑向深渊埋下了伏笔。

创建一个盛世往往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大厦倾覆之时,纵使神仙下凡也束手无策了。

更多文章

  • 瓦岗一猛将被李世民赐死,死前吃下块肉,百年后子孙试图推翻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帝王将相如李世民青少年之时就带领众多麾下名将骑马平定天下,成就了大唐的数百年辉煌基业。自草莽而起的英豪也众多,瓦岗作为高举反隋大旗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走出了不少流芳后世的名将。除了名列凌烟阁的秦琼、李勣等人,还有人送外号“赤发灵官”的单雄信等人。当李世民横扫洛阳之后,效力于敌方阵营的单雄信落得个被处死

  • 朱元璋给孙子留下一个大将,完全可以对付朱棣,朱允炆却弃而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允炆如何谋害朱元璋,朱元璋有没有给朱允炆退路,朱元璋为什么对朱允炆那么好

    最初,耿炳文的十三万平叛大军到达了真定,初期与朱棣交锋,果然不敌朱棣锋芒,耿炳文也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略作交锋,他感觉到了朱棣的锐气与战斗力,收兵固守真定。因为守城才是他的特长,朱棣是以攻为守,他要以守为攻。耿炳文在朱元璋时代就是以善守而出名的,和朱元璋对抗元之时。他曾经在长兴面对张士诚10万大军

  • 隋唐演义之终南山硕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终南山上有只硕鼠,偶然从九华宫皇甫真君那里偷吃了一粒仙药,化成人形,被真君发觉囚于石室。一千三百年后,元始孔升真人造访九华宫,见了硕鼠精,乃劝皇甫真君放这孽畜重入轮回。真君遂灭了鼠精肉身,令其元神投进凡间,转世为人。元始孔升真人自九华宫返回天庭不久,同蕊珠宫仙女调笑,触犯天规,被谪入凡尘,转世成了女

  • “端平入洛”——南宋和蒙古帝国之间的揭幕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十三世纪初南宋、金朝、蒙古形势图1234年,在南宋和蒙古人的夹击之下,金朝灭亡。就在金朝灭亡的当年,南宋主动发起了收复河南的军事行动,因为这一年是端平元年,这次历史事件也被称为端平入洛。在用兵之初,对于宋理宗来说,位于巩县的祖宗陵墓已经沦落于敌国一百多年了,收复中原在南宋具有绝对的政治正确。而且,金

  • 你知道哪个朝代的文物最贵吗?官窑为何要比民窑贵出数十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五大瓷器官窑所在地,如何鉴别官窑和民窑,雍正双圈款是民窑还是官窑

    首先,要了解民窑和官窑的概念。民窑是指私人经营的瓷器窑,生产的瓷器主要用于民用。官窑则是指政府控制的瓷器窑,生产的瓷器则主要用于皇室、贵族等官方场合。这两种瓷器在生产工艺、材料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明清时期,官窑是最有名的窑口之一,尤其是景德镇官窑,其瓷器因其优质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推崇。而

  • 朱棣失败,朱高煦成功救援,朱棣大喜:你要努力!你哥身体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他的母亲就是朱棣既敬又爱的妻子,仁孝文皇后徐氏。朱高炽以其嫡长子的身份,加上性格沉静仁厚,喜好读书,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是从他被立为世子、太子到登上皇位的近30年时间,其中事故频出,险象环生,朱棣多次怀疑他,动过好几次换太子的心思,还有不少大臣因此获罪,其上位之路着实充满

  • 距今1300多年!河北大名发现一合唐朝墓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原创稿人民网石家庄4月3日电 本网从河北省大名县名城管理建设委员会获悉,该县近日在征集与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文脉传承等相关的老物件过程中,发现一合唐朝墓志。经当地文物专家鉴定,该墓志铭镌制于显庆五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志石长58厘米,宽48厘米,厚13厘米。 大名县委

  • 【每日社科】唐代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人才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盛世唐朝,每个中国人都感到辉煌与荣耀:不仅仅因为唐朝山河壮丽、物阜民康、四夷宾服、万邦景仰,更是因为唐朝的人才之盛,为后世之人所传颂称道。纵观我国封建王朝,没有哪一个时期的人才之多能和唐朝相提并论,科技人才群星闪耀,诗歌、散文名家辈出,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领域百花齐放。盛唐气象虽已远去

  • 他是大明最后的风骨,不是被郑成功坑了,大明可能与清廷划江而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谁都没有预料到这个形势变化得那么快,李自成一方采取措施不当,致使吴三桂投靠清军,山海关一战,清吴联军打垮了李自成,李自成这一垮就再也没能爬起来,被一路打到死。清军入关后,也没想到这江山居然这么容易就到手了,一路南下,很少遭到激励的抵抗,南明小朝廷很快就灰飞烟灭。大清铁骑入关,很多明军将领和大臣望

  • 月饼是杨贵妃发明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多少年来,民间一直传说,月饼是杨贵妃发明的。说得还特别有细节。说是天宝初年的一个中秋月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大明宫的蓬莱池畔赏月,“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开元天宝遗事》)。大约蓬莱池畔没有一个望月的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