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7年,大明刑场上,五辆马车拉着五根绳索,新科状元被拉着头和四肢。他绝望地闭着眼睛。他才当了状元不到20天,他自己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为何会遭此境遇呢?
洪武三十年二月时,明朝隆重地举行了第六次科举考试。 全国各地的考生如约而至。当时,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被朱元璋任命为主考官。
经过了九天三场四科的考试后,刘三吾等考官立马阅卷,经过了层层筛选后,一共录取了五十一名学子,其中陈䢿拔得头筹。
到了黄榜公布的那一天,许多学子都聚集在门外看自己是否被选中和自己的名次。
正当所有人都沉浸其中时,一个学子突然大叫到:“这次黄榜为何如此奇怪,上榜的五十一个人怎么都是南方人,这是巧合吗?难道北方就没有一个人上榜吗?”
他的话一下子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他们仔细核对之后发现,身为状元的陈䢿是福建人,榜眼尹昌隆是江西人,探花刘仕谔是浙江人,其他考中的学子也全是来自于南方。
而最主要的是主考官刘三吾是湖南人,也是南方人。
于是,许多未考中的北方学子都认为是刘三吾偏袒南方学子。
科举落榜,北方学子心中有气,他们有的穿街走巷沿路喊冤,有的干脆用泥巴砸黄榜。
并且,他们大闹礼部,要求朝廷给出合理的解释。他们甚至向朝廷联名上书状告刘三吾和其他的考官。
瞬间,街头小巷各种消息满天飞,局势几乎失控,没过多久便惊动了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当面质问身为主考官的刘三吾:“为什么考取成功的只有南方学子?”
刘三吾说“由于北方长期处于元虏统治下,文化根基受到破坏,短时间内他们的文化水平确实是比不上南方的学子。”
朱元璋心知肚明,但还是大发雷霆。并且要求彻查此事,于是下令让曾为状元的张信等12人进行深入调查。
第一步,张信就从卷子开始查。
张信等人进行了糊名制后重新阅卷,但是,审来审去,他们得出的结果和刘三吾是一样的。
无论是哪个方面北方学子的答卷显然比不上南方的学子。
于是,他们立马把调查结果上报给了朱元璋。
并且,为了证实他们没有偏向南方学子。
他们还特地随机抽取了部分北方学子的卷子,让朱元璋来评定。
最后,最终结果是刘三吾没有偏袒南方学子。之前的黄榜也是真实有效的。
但是,饱谙世故的朱元璋早就明白了这件事的实质。
于是立马让张信等人找出几张相对而言比较好的北方学子的卷子,并且偷偷进行拾遗补缺,然后再增加北方学子的录取名额。
但是,刘三吾却倔强的说“江南本多俊才”。他和张信等人都坚持原榜不变。
之后,事情还未商讨成功,突然有人又来举报刘三吾和张信。
他们说张信也是南方人,便肆意揣测是张信和刘三吾官官相护,而张信呈给朱元璋的卷子都是北方学子最差的卷子。
这个消息一传出,民间的许多百姓纷纷肆意讨论。
没过多久,事情越来越严重,最终朱元璋又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他瞬间大怒,判定民间传言是真的。
在当年的五月份,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主考官刘三吾是“反贼”。
而因其年龄大了,并且年轻时为百姓做了实事,朱元璋就下令将刘三吾发配边疆,充军戍边。
而副考官白蹈信车裂处死。而调查的张信也被凌迟处死。
不仅如此,其他的相关人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不久后,朱元璋下令废除上次考取成功的51位南方学子的功名。
状元陈䢿也被去除了功名,车裂处死。
刑场上的陈䢿被五辆马车拉着头和四肢,他心如死灰,他想“我才当了20天的新科状元啊,我有犯过什么罪吗……”
同年六月,朱元璋为了安抚北方学子,在杀死一批南方学子后又重新举报了会试,朱元璋担任阅卷官。
黄榜又一次放出,这次上榜的六十一个学子均为北方学子。
同年六月,朱元璋又亲自主持殿试,特意录取了韩克思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等等,以此来笼络北方学子。
之后,朱元璋为了减少南北矛盾,稳定北方局势,把全国统一性的科举考试卷改成了南北中三卷,并且还得按照相应比例进行录取,以此来避免“南北榜”事件。
建国初期,局势不稳定,所以南北方平衡才是朱元璋想要的,他懂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
为了防止加深南北割据,为了“大一统”,他最终选择了牺牲一些人。
本是金榜题名日,但是身为新状元的陈䢿却成了朱元璋安抚北方的一枚棋子,在深深的无奈和痛苦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