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太后隆裕曾经历大规模的政治变革和战争,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在1898年,太后慈禧逝世后,隆裕成为了摄政,处理了八国联军的侵略和庚子事变的战争。她识时务,推行变法,希望加强中国的各个领域。此外,她还参与了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抵制了帝国的改革,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在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她也亲身关注了庚子事变的发展。因此,经历了那么多的历史变革公事,身体状况自然会出现疲劳和虚脱等不适症状。
其次,就是太后隆裕本身年纪已大,体质不太健康,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比年轻人差很多。在感受到身体不适之后,太后立即进行了治疗,医生也倾尽全力,但是由于她本人的年纪和身体状况,治愈希望不大。据史料记载,太后在临终前曾多次表示:“我累了,无力再战。”这也表明了她在治疗期间的疲惫程度。
此外,太后隆裕身上的过度劳累也对她的健康造成了影响。她一直担任着摄政的职务,履行着宫廷典礼和各种行政事务,要处理重要的政治事务以及内外关系。如此忙碌的日程和繁重的工作,使得太后的精神和体力都面临巨大消耗。而这种过度劳累比疾病、年龄等因素更为容易导致身体虚弱。另外,还有一部分历史学家和观点认为,太后隆裕的去世有可能是袁世凯等权臣的阴谋。当时,袁世凯正努力谋求称帝,他和太后、皇帝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因此,有人推测,袁世凯可能通过某种手段影响了太后的死亡时间,为自己的计划铺平道路。但是,由于史料和证据方面的缺乏,这一观点也没有得到进一步证实。
总之,大清末代太后隆裕在1913年暴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包括身体状况不佳、年纪过大、过度劳累等多种因素。这场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也反映出近代当时政治与社会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