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为何要留下心狠手辣的吕后,为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留下了祸患

刘邦为何要留下心狠手辣的吕后,为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留下了祸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990 更新时间:2024/3/16 5:02:53

至于刘邦有没有预料到,自己身后,戚夫人不得善终的可能。

[var1]

对于一位开国之君,天纵之才,如果连这点儿都考虑不到的话,那他也就不是刘邦了。那么明知道自己爱人和幼子可能不保,为何刘邦生前不狠狠心,带走身边这位心狠手辣的吕后呢?

关于刘邦为何不杀死吕后的这个问题,其实古人早就已经对此讨论过了。

明代政治家宋濂是这样解释的:

高祖知吕后与戚夫人有隙,然终不杀者,以孝惠帝不能制诸大臣,故委戚氏不顾,为天下计也。

作为一名在政治圈内摸爬滚打多年的政治家,宋濂的这个观点,其实还是蛮有道理的。

[var1]

刘邦身后所面临的主少国疑的局面,确实需要吕后这种强人来支撑大局,在吕后和戚夫人两者之间,为了大汉,刘邦最终默许了牺牲戚夫人。

刘邦和吕后,这两位彪悍的强人,强强结合之后,他们的后代非但没有变得更加生猛,反而让众人看了一个十足的笑话。

刘盈的性格应该是属于那种突变型的,他既没有继承刘邦的豁达、开朗,也没有继承母亲的果决、刚毅,怯懦仁弱的性格,实在不适合当皇帝。

[var1]

对于这位看着不会有啥出息的太子,刘邦确实也很无奈。

因此刘邦便有了想换赵王如意的想法,但此时的赵王也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所以刘邦的想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赌博,一种绝望的尝试。

然而刘邦没有料到,刘盈身后的吕后,能量会那么强大,女人守护孩子的母性一旦激发,那也是无敌的。

刘邦这边刚露出要换太子的意图,吕后就行动了,她不仅对朝堂上誓死抗争的周昌下跪相谢,对朝臣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还拉来了商山四皓这四位大咖,最终打消了刘邦的想法。

[var1]

但如此懦弱的孩子,以后怎么在朝堂上混呢,毕竟朝堂也是一个大江湖。皇帝强悍才能震慑住群雄,而皇帝倘若软弱,那些大臣们就会蹬鼻子上脸,造反作乱都有可能。

如今朝堂上立着的那群人,都是跟自己当年打天下的老伙计,别人不知道,自己还能不知道?这帮人们,也都不是什么善茬、省油灯。

刘邦起事之时,用人之道各尽其才,手下的这帮人素质参差不齐,但只要其才能能对战事有利,刘邦就会欣然收下这个小弟。

因此,创业时的饥不择食,导致了事业走上正轨之后的尴尬,这帮人在刘邦眼里,很多都属于问题人物,队伍整体素质被这些人拉下来了,不好带。

[var1]

在后来的日子里,那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人,便被刘邦和吕后给联手处理掉了。

刘邦的晚年,大都是在平叛乱、杀功臣的日子里度过的。杀淮阴侯韩信,族彭越,征英布,见惯了手下这帮小弟们的骜阴险,刘邦自然为自己的乖乖子担心。

没有吕后的朝堂,自己的儿子很有可能沦为傀儡,性命堪忧,戚夫人唱歌还行,在政治上就是一个弱智。唯独吕后因为帮着自己杀了不少功臣,已经在这帮狠人们的心中已经树立了很深的威望,这种威望,一万个只会唱歌跳舞的戚夫人,也比不上。

[var1]

因此,从君王的角度来考虑身后事,为国家计,留下吕后,就是为国家留下一个保障,有吕后在国家不会乱。

而吕后的后来表现,也确实证明了刘邦的眼光,在刘邦身死之后,吕后成为了大汉王朝最坚实的守护者,使得大汉王朝最终按照刘邦的遗愿轨迹,平稳地向前发展着。

孝惠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产,天下晏然。

而对于戚夫人母子,刘邦在临终前,自认为已经替她们考虑了周全,因此从个人角度来讲,也没有想过对吕后下手。

将赵王如意托付给周昌,让这位吕后欠其人情,为人又坚韧忠贞的大臣来庇护自己的幼子,同时对皇帝刘盈三令五申,希望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这位弟弟,皇帝和臣子双保险。

[var1]

同时,从后来刘邦死后,吕后没有立即处死戚夫人这个情敌,而是将其关入永巷也能看出。刘邦驾崩前,必然跟吕后深入讨论过戚夫人这个女人的未来,刘邦的底线应该是,留她一命,行吧?

只是世事难料,即便睿智如刘邦,也会百密一疏,最终戚夫人的作死激怒了吕后,使得愤恨的吕后再也不顾昔日之言,将毒手伸向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var1]

虽然周昌和刘盈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最终功败垂成,刘邦布下的后招,在愤怒的吕后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刘邦之所以不杀吕后,一方面应该是主少国疑,刘盈身后需要吕后这种猛人坐镇,而另一方面,刘邦自信自己已经安排好了戚夫人母子,但最终还是被现实打脸,一切都有可能。

[var1]

历史往往残酷而现实。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商朝灭亡后,后裔最远去了朝鲜还是北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抛开坊间传言,可考的历史对商朝遗民的描述倒有两支,一支留在殷商故地,被纣王的儿子武庚接管;另一支远涉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作为曾经威慑四方的宗主,商族虽然亡于以周人为主的联军之手,但庞大的体量依旧使其留下大量的遗民,如何处置这些遗民就成了新生的周王朝颇为头疼的问题。鉴于当时“灭国不绝祀”的传统,

  • 秦朝统一后六国君主有两人被下令处死,其余者待遇也不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王族和赵国王族之间的渊源《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赵国赵氏和秦国王族是同一个祖先,秦人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颛顼帝(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的孙女“女修”,不过此时还没有嬴姓,也没有赵氏,直到女修的孙子大费(本名伯

  • 秦国未必得知孔子其人,孔子的学说也不适应当时的环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孔子因为不满鲁国掌握实权的贵族季氏对他的排挤,带领若干弟子离开鲁国去到了卫国,由此开始了他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旅程。在这十四年里,他先后到了卫国、陈国匡城、蒲地、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叶国、楚国,其间还返回过鲁国。孔子的“周游范围”,大致不出现在的山东、河南一带

  • 为什么欧洲没有完成统一?凌乱不堪的小国,如翻版的春秋战国,南美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那为何都已经到了21世纪,欧洲还处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呢?[var1]其实欧洲之所以现如今还是一种群雄割据的局面,和他们的历史有着莫大的干系。自古以来就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说法,但是在欧洲历史上的公元5世纪的时候,当时的查理曼帝国其实很快就统一了欧洲大陆。[var1]像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都合在了一起

  • 聂小雨存在的意义就是妨碍卫国平破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蒋广善被抢为什么要报警,引警察怀疑。明明没有损失,何必多此一举暴露自己,就一点不心虚[what][var1]为什么要跟踪聂小雨,绑架聂小雨。都不说蒋广善是被聂宝华重点关注对象,也不提他有没有那个多余的时间,就赵世杰让他跟踪聂小雨就给不出一个合理的理由,绑架就更扯了。蒋广善是割喉魔,侵犯了聂小雨,卫国

  •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与春秋名臣介之推有何关系?当时放几天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明节和谁的传说有关,清明节放假通知,清明节怀念亲人的句子

    介之推与清明节的关系 当年介之推跟随晋文公重耳流落江湖,在最艰难的时刻,割下大腿上的肉来保证重耳的饮食。重耳非常感动,表示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厚赏介之推。十九年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也履行承诺要对介之推进行封赏。但介之推却带着老娘躲进了深山老林,他做这些事不图回报。[var1]晋

  • 春秋霸主——晋国,是如何从称霸中原到分崩离析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晋楚停战[var1]晋国崛起后,和楚国打了近百年的战争,虽然在楚庄王期间,楚国压着晋国一头,但其余时间一直都是晋国更胜一筹。经过几十年你来我往后,两国在公元前546年,签下了停战协议,两国平分霸权,其余所有小国都要给他俩交保护费。至于晋国明明更胜一筹,为何要与楚国签协定,主要有三个原因。

  • 古文今译 《战国策 魏策一》魏王将相张仪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魏王张仪,战国策张仪原文及翻译,战国策秦将伐魏断句

    图片源自网络原文:魏王将相张仪,犀首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曰:“张仪以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韩氏必亡。’且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地也,则韩之南阳举矣。子盍少委焉,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废矣。如此,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公叔以为便,因而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译文:魏王

  • 八王之乱,一场让胡人为乱中原的闹剧竟是由一个丑女开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八王之乱排行,图里琛在八王议政时为啥不拔刀,雍正八王

    大家都知道,司马家因为是篡位当上的皇帝,所以比较害怕别人也来这么一下,曹魏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藩王是没什么实权的,所以在司马家谋反的时候也没有那个有名望的皇室勤王。司马炎有感于此,在位期间多次分封诸侯王,想着即使抢来抢去,这个天下还是姓司马的嘛。也因为这样,才为那场动乱埋下了伏笔。司马炎在的时候还有

  • 古文今译 《战国策-魏策一》秦败东周与魏于伊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源自网络原文:秦败东周与魏于伊阙,杀犀武,乘胜而留于境。魏令公孙衍请卑辞割地以讲于秦。为窦屡谓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听于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讲于王。”王曰:“奈何?”对曰:“王不若与窦屡关内侯,而令之赵,王重其行而厚奉之,因扬言曰:‘闻周、魏令窦屡以割魏地于奉阳君而听秦矣。’夫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