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薛宝钗自来贾府,贾母因喜她稳重和平,便让王熙凤在她将及笄之年,给她办个十五岁的生辰宴。
这凤姐是个多么有眼力见的人,自不必多说,整个贾府最能讨贾母欢心的,就是她了。
黛玉刚到贾府那会儿,贾母别提有多喜欢她了,掌管贾府大小事宜的王熙凤,自然是将好东西都往黛玉那儿添置了。
到了这会儿,眼见贾母对宝钗有好感,要给她办生辰宴,王熙凤像是嗅到了什么不寻常的气息似的,难得的找来了平时不管事只顾玩乐的丈夫贾琏,郑重其事地跟他商量了起来。
凤姐: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
贾琏: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
凤姐: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她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
贾琏:你今儿糊涂了。现有的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凤姐:我难到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是这么想定了。但……老太太说要替她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她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
贾琏:既如此,比林妹妹的多增些。
……
虽然最后拍板的话是从贾琏口里说出来的,但真正引他说出这话的,却是王熙凤。她找贾琏商量这事儿,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其一,事儿办好了,少不了能讨老太太欢心。
其二,作了顺水人情给财大气粗的薛家。
其三,杜绝后患。就算林黛玉会因此有什么想法,日后说起来,也可以说是贾琏的主意。与她无关,任谁都说不到她头上。
不过,也有可能远远不止这些……
再说史湘云在贾府玩了几日,正准备回去。因贾母让她留下了给宝钗过了生日再走,便只得住下了。
这日晚间,众人都在贾母面前说笑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
原来,宝钗能讨贾母欢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若说凤姐是明着溜须拍马,那她就是暗着曲意逢迎了。果然是深谙人心,技高一筹。难怪众人都喜欢她。
到了二十一日宝钗生辰这天,在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在贾母上房安排了几席家宴酒席。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凤姐点。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又喜欢……
果然是懂得揣测圣意的,才能当皇上身边的红人啊!看样子,深宫里的那一套生存之道,放诸四海而皆准。不论是在达官贵人家里,还是商家富户家里,甚至是小门小户家里,都同样适用……
悲之?幸之?谁知?
到散席时,贾母喜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所以遣人将他们带了来,知道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赏了两串钱,令人拿些果肉给他们。
原本这么热闹一番也就算了,可王熙凤偏是个捧高踩低的主,看着那唱戏的小孩笑道:“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
宝钗心里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
瞧瞧这俩红人的默契,这么快就心有灵犀了?一个明说,一个暗应。一顿饭,几出戏下来,关系瞬间就亲密了不少。
因为什么?
取笑别人。
方法还真是别致……
宝玉也猜到了,亦不敢说。
为什么不敢?
因为知道林黛玉的性情。
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史湘云是个没心没肺的娇憨丫头,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出来了,也不会多想什么,若不是王熙凤那么一问,她又怎么会想到这上头去?
不得不说,王熙凤还真是引导高手,抛出问题的同时,已经暗示了答案。前面的贾琏如此,这会儿的湘云也如此。手段果然高明啊!
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
众人,人云亦云。反正混在人群中,不管说什么,也不用负责任。毕竟,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自然就是事实了……
宝玉猜到黛玉肯定生气了,便在散席后去找黛玉。
宝玉:凡事都有个原故,说出来,人也不委曲。好好的就恼了,终是什么原故引起的?
林黛玉冷笑: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
果然,当事人是最敏感的,若有人取笑自己,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何况黛玉又是出了名的多愁善感,身子骨又弱,碰到这么多人取笑自己,没当场发作,已经是涵养极高了,如果要她配合着表演,讨众人欢心,未免就太强人所难了。
生气是正常情绪,原本黛玉也只是在房间生闷气,如果宝玉不问,她也不会去找什么人诉苦。毕竟,人在屋檐下,处处都得看人脸色。父母已经不在了,再回去已经是不可能了……
顾及的事一多,自然也就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任性使气了,但要她卑微着曲意逢迎的讨好众人,她断然也是不肯的,因为她有一身傲骨。
愿君莫逢迎,傲骨如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