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世凯仅当了83天皇帝,袁大头却铸造了7.5亿枚,这是为啥?

袁世凯仅当了83天皇帝,袁大头却铸造了7.5亿枚,这是为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714 更新时间:2024/3/7 8:48:29

我说一件事大家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但的确是一个真实情况,那就是从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四十年的时间里面,真正作为最为坚挺的货币,且在民间几乎大多数地方都能够贸易往来的,是袁大头,也就是袁世凯铸造的货币。

想起来也是匪夷所思,毕竟袁世凯也只当了83天的皇帝,一个当了83天皇帝的人铸造出来的货币是怎样能够在乱世当中使用三四十年的呢?这件事还得从袁世凯当皇帝那个时候开始说起。

袁世凯当上皇帝之后就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民间的自由贸易太乱了。有一些人通过白银进行贸易,有一些人拿出铜板来进行贸易,还有一些人不知道从哪里拿出来的纸币,反正只要是钱就可以花,但是怎么花不得而知。

市场上的物价也是一天一个样,今天两个纸币能吃一个馒头,明天就得50个纸币,后天就得500个纸币。

因为纸币与银两和铜板之间的兑换比例不同,甚至有一些小摊小贩都不知道该怎么兑换了,索性我这边只收铜板不收白银或者只收白银不收铜板。

为了让市场稍微清晰一些,省得这么乱糟糟的,袁世凯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也就是铸造袁大头,为什么是袁大头呢?因为这个硬币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

但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袁世凯在这种情况之下统一货币可不是为了百姓着想,袁世凯心中有另外一层考虑,那就是货币统一之后方便军费以及财政方面的窟窿填补。

最开始的效果还是非不错的,就比如1914年12月份铸造钱币的工厂,铸造出来的第1批袁大头,市场方面欢迎度非常的高。

再后面就是江南造币厂也开始加入制造袁大头的行列当中,短短两年时间制造出来的袁大头就超过了3.8亿枚。

根据当时的相关数据统计来看,袁大头的制造总数量大概为7.5亿美元。诡异的是,袁世凯即便已经没有当皇帝了,人也已经驾鹤西去了,袁大头却一直在制造过程当中。

那为什么袁世凯已经不当皇帝了,袁大头还在制造呢?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袁世凯最开始制造货币的时候面对的选择,袁世凯当时可以选择使用便宜的金属制造货币,或者使用贵重金属制造货币,再或者直接使用纸币。

只不过当时的金融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表示当下国内环境比较乱套,如果使用纸币的话,普通百姓认不认这件事还先放在一边,单纯的被仿造就一个头两个大了。

最终左思右想之下,使用了贵重金属制造货币。因为只有使用贵重金属制造货币,以贵重金属制才能够挽救民间信誉。

根据当时制造硬币的数据分析,袁世凯制造出来的银币,总重量为7-2分,其中有1%的锡,10%的铜以及89%的银。

而这种制作模式能够保证袁大头在使用过程当中不会轻易磨损,保真保值,同时还不会因磨损而产生过度损耗。

那为什么这些贵重金属当做货币,民间百姓都普遍认可呢?

其实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就算有一天袁世凯人没了,再或者出现了什么朝局动荡,亦或者出现了可怕灾难,手中拿着这些货币,你完全可以把它融化,打个手镯子,或者直接把这些东西当做贵重金属售卖,这就是贵重金属本身的信誉。

有了这些贵重金属,大家会认可,就算将来真的亏本了也不至于亏太多,拿着一些袁大头保不齐还能保个命呢。

这是因为民间认可就造成的一些奇葩情况,比如一些小菜小贩就说了,这些纸币我压根不认,我只认袁大头。

此外还有一些人赚了点钱之后,就抓紧时间跑到银行,把手中赚到这些钱,不管是铜板纸钞还是其他货币统一兑换成袁大头。

也正因如此民间的需求极其旺盛,所以各大制造厂也抓紧时间赶工赶点的去制造袁大头,因为你不知道将来人家兑换的时候兑换不了了,明天一挤兑的话就更完蛋了。

那袁大头这种货币在民国时期的购买力究竟有多强呢?

我们查的一些数据,但不知道这个数据是真是假。在民国时期,普通工人一个月拼死拼活的干活,能够获得的袁大头一般在10枚到20枚左右,而一些顶尖的教授学者,他们获得的袁大头动辄就是几百枚。

就比如当时的鲁迅,一个月的收入差不多是700多块,而胡适的收入差不多是1500多块,这里的块就指的是袁大头的数量。

袁大头的购买力是惊人的。

相比较而言,一枚袁大头等价兑换,当下阶段差不多是200块钱左右。而且当时因为发的就是银子,这种银子要比纸钞的信誉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属于正儿八经的硬通货。

当下阶段袁大头一般被当做古董可以进行买卖,只不过因为袁大头的生产数量过多,所以价值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但因为袁大头本身的属性,所以相比较而言,与其把袁大头融成银子带个手镯,倒不如直接把袁大头进行售卖,价格会更高一些。

不过如果家里不差这点钱的话,还是把袁大头留着就好,毕竟有存储价值。

点赞加关注,让更多小伙伴看到这篇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这张照片使人泪目,照片是抗日战争期间一名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想以此炫耀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照片中,一名八路军小战士不幸被日军俘虏了,几名日军把他围在中间,企图伤害他。这名八路军小战士蹲坐在草垛上,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惊恐感觉,看起来非常的坦然。据说这名八路军小战士仅仅只有15岁,他是从广西一代入伍当兵的。他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们都被灭绝人性的日军杀害了。当八路军路过他所在的村子时,他毫不犹豫

  • 施琅向康熙推荐7个儿子,却刻意不提老二,康熙多年后才懂其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有功比赏”这一方面,满清时期的康熙皇帝算是做得比较好的,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将领施琅率领大军,打败并招抚明郑,成功收回台湾岛,立下了赫赫功勋。有功自然要赏,康熙皇帝先是授予他靖海将军的实权官职,,又封给靖海侯的尊贵爵位,如此还嫌不够,又问施琅家中的子侄后辈如何,是否需要朝廷照顾,

  • 历史趣闻!道光“朕要喝片汤”,内务府“需要六万两”!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揭秘道光,内务府银库,故宫内务府旁边的空地

    据传某日道光皇帝想改善一下伙食,于是吩咐内务为其准备一碗热气腾腾的片儿汤,但接到这样的“奢侈”要求,内务府的领导们终于漏出了准备已久的一脸愁容,表示皇上要喝片儿汤也并非势比登天,但需要下旨成立专门的“片汤机构”,从选材到制作需要大量的编制,初步预算大概需要六万两。听到此道光勃然大怒,心想你们这群贪官

  • 康熙留了800万,雍正留了6000万,乾隆给嘉庆帝留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帝被后世人称为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让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位61年的康熙帝为之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康熙帝驾崩之时,国库留下了800多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在当时还算可以。不算多也不算少。到了雍正时期,他被看成是清朝最勤奋的皇帝。雍正帝大力发展经济,为康乾盛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历史上的雍正帝并

  • 清末小人物,跳水救人却挽救了整个清朝,死后一幅画引数百人作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同样在清朝末年也涌现出了这样一位小人物,历史上关于的他的记载只有他跳水救人这件事情。但就是他跳水救人这件事情却挽救了整个大清王朝。这个小人物叫做章寿麟,而他救的那个人叫做曾国藩。提起曾国藩,在其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军事功绩,莫过于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1853年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曾国藩在家乡湖南

  • 她是名门之后,因父亲被乾隆赐死而被降位,连嘉庆都瞧不起她!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明令规定后宫不可干预政事,一旦有干预政事的后妃,有实权的皇帝也一定会严惩不贷。虽说后妃不能干政,但是后妃的命运和家族身世背景却有着极大额关系,在清朝很多婚姻都是政治联姻,有一些有家世背景的嫔妃入宫就能被封为妃嫔,皇帝对她们也有会有所敬畏,有一些毫无身份背景的后妃混了一辈子也可能只是一个常在、答

  • ?揭露慈禧的另一面,慈禧为何洗完澡后,都要和李莲英独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慈禧的十大癖好,慈禧情人李莲英是太监吗,李莲英慈禧电视剧片段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慈禧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虽然慈禧表面给人感觉是个女强人,比较强势,但她毕竟是女人,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难免会寂寞。因此当时的后宫里就流传出了关于慈禧的谣言

  • 华妃被贬为答应后,为啥没有宫女敢为难她?看看雍正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华妃在宫廷中,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使她成为了后宫里无人能敌的冠军。然而,宫廷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就像是一个无法抵挡的漩涡,将她卷入其中。命运的捉弄让她从后宫的顶峰跌入了冷宫的深渊,面临着失去一切的境地。尽管皇帝并未对她施以重手,华妃的心中依然惴惴不安,清楚地意识到她的地位已岌岌可危。在那段贬斥之后的日

  • 袁世凯身为民国大佬,连张作霖见了都要磕头,为何却不敢得罪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章太炎何许人也?此人是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章太炎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很有反清意识,甚至为此而改名,因此后世之人称呼他为“太炎先生”。而章太炎还有一个身份,那便是鲁迅的师父。对于章太炎这个人,鲁迅先生是这样评价的:“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

  • 她比武则天和慈禧还“厉害”,逼疯皇帝,并将其妃子赐给乞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女人名叫李凤娘,父亲李道是宋朝节度使,曾为宋朝做了很多贡献,所以颇受皇帝重用。古代人多迷信,李道也不例外,于是叫来当朝红人皇甫坦来为自己的三个女儿算命。这个皇甫坦身份不简单,他可是为韦太后治好眼疾的神人。皇甫坦为李道女儿算命,看着李家大女儿和小女儿只不过说了几句“大富大贵”的客套话。但看到正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