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一件事大家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但的确是一个真实情况,那就是从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这三四十年的时间里面,真正作为最为坚挺的货币,且在民间几乎大多数地方都能够贸易往来的,是袁大头,也就是袁世凯铸造的货币。
想起来也是匪夷所思,毕竟袁世凯也只当了83天的皇帝,一个当了83天皇帝的人铸造出来的货币是怎样能够在乱世当中使用三四十年的呢?这件事还得从袁世凯当皇帝那个时候开始说起。
袁世凯当上皇帝之后就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民间的自由贸易太乱了。有一些人通过白银进行贸易,有一些人拿出铜板来进行贸易,还有一些人不知道从哪里拿出来的纸币,反正只要是钱就可以花,但是怎么花不得而知。
市场上的物价也是一天一个样,今天两个纸币能吃一个馒头,明天就得50个纸币,后天就得500个纸币。
因为纸币与银两和铜板之间的兑换比例不同,甚至有一些小摊小贩都不知道该怎么兑换了,索性我这边只收铜板不收白银或者只收白银不收铜板。
为了让市场稍微清晰一些,省得这么乱糟糟的,袁世凯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也就是铸造袁大头,为什么是袁大头呢?因为这个硬币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
但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袁世凯在这种情况之下统一货币可不是为了百姓着想,袁世凯心中有另外一层考虑,那就是货币统一之后方便军费以及财政方面的窟窿填补。
最开始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就比如1914年12月份铸造钱币的工厂,铸造出来的第1批袁大头,市场方面欢迎度非常的高。
再后面就是江南造币厂也开始加入制造袁大头的行列当中,短短两年时间制造出来的袁大头就超过了3.8亿枚。
根据当时的相关数据统计来看,袁大头的制造总数量大概为7.5亿美元。诡异的是,袁世凯即便已经没有当皇帝了,人也已经驾鹤西去了,袁大头却一直在制造过程当中。
那为什么袁世凯已经不当皇帝了,袁大头还在制造呢?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袁世凯最开始制造货币的时候面对的选择,袁世凯当时可以选择使用便宜的金属制造货币,或者使用贵重金属制造货币,再或者直接使用纸币。
只不过当时的金融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表示当下国内环境比较乱套,如果使用纸币的话,普通百姓认不认这件事还先放在一边,单纯的被仿造就一个头两个大了。
最终左思右想之下,使用了贵重金属制造货币。因为只有使用贵重金属制造货币,以贵重金属制才能够挽救民间信誉。
根据当时制造硬币的数据分析,袁世凯制造出来的银币,总重量为7-2分,其中有1%的锡,10%的铜以及89%的银。
而这种制作模式能够保证袁大头在使用过程当中不会轻易磨损,保真保值,同时还不会因磨损而产生过度损耗。
那为什么这些贵重金属当做货币,民间百姓都普遍认可呢?
其实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就算有一天袁世凯人没了,再或者出现了什么朝局动荡,亦或者出现了可怕灾难,手中拿着这些货币,你完全可以把它融化,打个手镯子,或者直接把这些东西当做贵重金属售卖,这就是贵重金属本身的信誉。
有了这些贵重金属,大家会认可,就算将来真的亏本了也不至于亏太多,拿着一些袁大头保不齐还能保个命呢。
这是因为民间认可就造成的一些奇葩情况,比如一些小菜小贩就说了,这些纸币我压根不认,我只认袁大头。
此外还有一些人赚了点钱之后,就抓紧时间跑到银行,把手中赚到这些钱,不管是铜板纸钞还是其他货币统一兑换成袁大头。
也正因如此民间的需求极其旺盛,所以各大制造厂也抓紧时间赶工赶点的去制造袁大头,因为你不知道将来人家兑换的时候兑换不了了,明天一挤兑的话就更完蛋了。
那袁大头这种货币在民国时期的购买力究竟有多强呢?
我们查的一些数据,但不知道这个数据是真是假。在民国时期,普通工人一个月拼死拼活的干活,能够获得的袁大头一般在10枚到20枚左右,而一些顶尖的教授学者,他们获得的袁大头动辄就是几百枚。
就比如当时的鲁迅,一个月的收入差不多是700多块,而胡适的收入差不多是1500多块,这里的块就指的是袁大头的数量。
袁大头的购买力是惊人的。
相比较而言,一枚袁大头等价兑换,当下阶段差不多是200块钱左右。而且当时因为发的就是银子,这种银子要比纸钞的信誉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属于正儿八经的硬通货。
当下阶段袁大头一般被当做古董可以进行买卖,只不过因为袁大头的生产数量过多,所以价值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但因为袁大头本身的属性,所以相比较而言,与其把袁大头融成银子带个手镯,倒不如直接把袁大头进行售卖,价格会更高一些。
不过如果家里不差这点钱的话,还是把袁大头留着就好,毕竟有存储价值。
点赞加关注,让更多小伙伴看到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