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三度封王,前两次都有章可循,最终则滥封王爵

太平天国三度封王,前两次都有章可循,最终则滥封王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519 更新时间:2023/12/9 4:15:35

早期封王:七王时代,东王第一

咸丰元年(1851年)9月25日至咸丰二年(1852年)4月5日,太平军在永安州(今蒙山)留驻了半年。这半年时间除了制定天国征战计划外,就是整束队伍和分封五王。咸丰元年(1851年)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发布诏令:“封左翰正军师杨秀清为东王,右弼正军师萧朝贵为西王,前导副军师冯云山为南王,后护又副军师韦昌辉为北王,左军主将石达开为翼王,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不久之后,洪秀全又加封了燕王秦日纲和豫王胡以晃。永安封王是太平天国封王的起始,东、西、南、北、翼五王共主,史书称之为“五王共主”。

首义六王,洪秀全是教主兼义军领袖,杨秀清是军事统帅、冯云山是广西拜上帝教最早的先生,萧朝贵是天王亲属,韦昌辉是地方实力派,石达开是最有英雄色彩和的骨干。

咸丰四年(1854年),燕王、豫王加封,一共有七王,均属于同一个序列。七王虽然各有名号,地位等级却不尽相同,封王等级有严格的区分。咸丰四年(1854年)的清代文献《贼情汇纂》一书把太平天国早期七王的地位进行了划分,其主要划分如下——一等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二等王: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三等王:翼王石达开;四等王: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

《贼情汇纂》

洪秀全之下,杨秀清地位最高,诸王都受他节制。《贼情汇纂》的这个排位是比较正确的,因为这本书写于咸丰四年(1854年),正好是太平天国早期封王完成的时期。五王的地位在军中是非常高,且很有影响力的。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股庞大的势力,这是后来的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所不能比的。

燕王秦日纲、豫王胡以晃凭借战功上位封王,但他们的王爵不如五王的尊贵与显耀,杨秀清随时可以将他们的王爵罢免。在咸丰四年(1854年)的对清战斗中,秦日纲、胡以晃作战失利,杨秀清削去了他们的王爵,贬为顶天燕、护天豫。二人建功立业后,又将他们的王爵封赏回来。

封王核心:双轨领导制度,上帝家庭

从永安封王时代,洪秀全就建立了一套“双轨领导制度”,以世俗的军政统治与宗教的上帝家庭双轨并行,形成一个成熟稳定的领导体制,以此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实现政教合一。

洪秀全是上帝次子,上帝耶和华是其父,耶稣是其兄,圣母玛利亚是其母。洪秀全上帝次子的地位巩固起来后,试图营建一个“上帝家庭”来形成政教合一的领导体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洪秀全开始分封诸王为上帝之子。

洪秀全为上帝第二子,冯云山为上帝第三子,杨秀清为第四子,韦昌辉为第五子,石达开为第七子,萧朝贵成为“帝婿”。封上帝第四子杨秀清为东王,寓意主管东方诸国;封上帝第三子冯云山为南王,寓意主管南方诸国;封上帝第五子韦昌辉为北王,寓意主管北方诸国;封上帝帝婿萧朝贵为西王,寓意主管西方诸国;封上帝第七子石达开为翼王,寓意羽翼太平天国。首义六王皆是兄弟,都听从天父天兄旨意,这样的“上帝家庭”组成起来了。

封王诏书

后来封赏的秦日纲、胡以晃虽有王爵,地位却不如首义六王,原因就在这里,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进入“上帝家庭”。首义六王的地位已经被神圣化,后来封的王是不能与之相比的。

中期封王:五军主将制,李秀成掌局

从“天京事变”后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秋冬之际,太平天国又进行了第二次封王,这个时期被定义为中期封王时代。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永安时期所封的诸王,只剩下了天王洪秀全和翼王石达开两人,政局十分混乱。

中期封了多少王?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但是从各种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封王有以下这些:义(翼)王石达开、安王洪仁发(后封为信王)、福王洪仁达(后封为勇王)、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赞王蒙得恩、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侍)贤、辅王杨辅清、章王林绍璋等。亲属则有:洪秀全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洪秀全的两个儿子: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

天京事变后,天国最有威望的人除了洪秀全就是石达开,石达开的威望一度超过洪秀全,因为洪秀全在天京事变中借韦昌辉滥杀无辜。洪秀全害怕石达开夺了他的地位,于是便将石达开排挤出了天国,太平天国雪上加霜。

石达开离开天京后,洪秀全扶持起了听话的蒙得恩为赞王,用来取代石达开指挥军队作战和内政大局。但是蒙得恩的威望和能力远远不及石达开,更不要说杨秀清了。后起之秀陈玉成、李秀成出头之后,洪秀全又搞了一个掌率会议,形成了洪秀全、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等四人议事会议,形同于内阁首脑会议。

洪秀全

咸丰八年(1858年),洪秀全又恢复了永安时期的五军主将制度:封陈玉成为前军主将,封李秀成为后军主将,封李世贤为左军主将,韦志俊为右军主将,蒙得恩为中军主将兼正掌率,掌理朝政。

洪秀全还担心这些精英架空了自己,于是又把自己的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还有两个儿子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也加入了这个阵营中来,进一步巩固他的“上帝家庭”。搞五军主将制没错,搞“上帝家庭”也没错,但洪秀全不明白的是,他的这些哥哥、儿子都毫无能力,不仅没有好处,反而起到了坏作用。他们不仅挤走了石达开,也让李秀成感到厌烦。

忠王李秀成曾经抱怨:“朝中非我之长,长者重用者,我天王一重用幼西王萧有和,第二重用王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第三重用干王洪仁玕,第四重用驸马钟姓、黄姓,第五重用英王陈玉成,第六方是秀成也。”

李秀成

从李秀成这句话可以看出,洪秀全最重用的人才中,最有才能的李秀成排在最后。最重用的人除了陈玉成、洪仁玕之外,其余都是自己的亲属,而这些人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干的人。洪秀全最重用幼西王,也就是萧朝贵的儿子,这个黄口小儿懂什么行军打仗、军国大事?

太平天国中后期,陈玉成死得早,基本上靠李秀成在外征战,洪仁玕在内主持朝政。李秀成不断攻打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一度占领了江南最富有的地方,为太平天国延续了几年生命。

后期封王:封王二千多,天国催命符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秋冬之际开始,到天京陷落为止短短二年半的时间里,太平天国竟然封王多达二千四百多人,出现了滥封乱封的局面。滥封乱封王爵,非但没有拯救天国命运,反而成了太平天国的催命符。

在《李秀成自述》中记载道:“不问何人,有人保者俱准。凡广西老兵,宗亲朋友,都封给王号,有些有银钱者,欲为作乐者,用钱到部,而又保之。”也就是说,只要是广西老兵、宗亲朋友或者有钱人都可以弄一个王爵来充一充门面。后期封王,没有多少技术和质量可言,滥竽充数的人实在太多了。有学者专门就洪秀全后期封王的特点进行了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类:代表洪秀全封建专制帝王思想的封王称号有:遵、扶、听、纳、慕、凛、森等;反映洪秀全安乐保守思想的称号有:康、宁、殷、贵、乐、利等;体现洪秀全封建伦理纲常思想的王号有:孝、奉、戴、爱、恋等;表现洪秀全天命思想的有:敬、畏、尊、佑、崇、贡、誉、祥等。

也就是说,洪秀全在后期太平天国即将灭亡的情况下,还在一味地倡导封建等级,还在做梦当永久的天王皇帝。然而,太平天国灭亡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湘军攻破天京后,这些所封的王都首当其冲,成为被屠戮诛杀的对象。

太平天国形势图

太平天国总共封了多少王?清军资料记载的是二千四百多人,这个数据可能不准,有夸大的成份。目前从各方资料搜集总结来看,以下的名单是比较可靠且有历史档案可查的。

天王:洪秀全;幼天王:洪天贵福;东王:杨秀清;南王: 冯云山;幼南王:冯炳文;西王:萧朝贵;幼西王:萧有和;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豫王:胡以晃;燕王:秦日纲;干王:洪仁玕;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恤王:洪仁政;巨王:洪和元;崇王:洪利元;定王:洪钰元;请王:林凤祥;求王:李开芳;辅王:杨辅清;赞王:蒙得恩;幼赞王:蒙时雍;章王:林绍璋;侍王:李世贤;勤王:林荣;顺王:李春发;补王:莫仕睽;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正王:徐广琛;佐王:朱一波;慕王:谭绍光;遵王:赖文光;勇王:罗大纲;纳王:郜云官;堵王:黄文金;烈王:方成宗;宁王:张学明;随王:杨柳谷;听王:陈炳文;庄王:吉志元;翰王:项大英;奖王:陶金曾;以王:陈金刚;顾王:吴汝孝;松 王:陈得风;慰王:朱兆英;扶王:陈得才;康王:汪海洋;宁王:周文康;奉王:谷隆贤;来王:陆顺德;对王:洪春元;襄王:刘官芳;护王:陈坤书;启王:粱成富;导王:陈仕荣;孝王:胡鼎文;航王:唐正财;相王:陈潘武;古王:蓝成春;比王:钱桂仁;比王:伍贵文;从王:陈得德;康王:汪安钧;保王:康容海;归王:邓光明;会王:蔡元隆;谐王:谭体元;淮 王:邱远才;敬王:林大居;畏王:秦日南;直王:林得英;趋 王:黄章桂;爱王:黄崇发;善王:陈观意;匡王:赖文鸿;循王:魏超成;梯王:练业绅;金王:钟万信;荣王:廖发寿;挺王:刘得功;佑王:李远继;乐王:谭应芝;享王:刘裕鸠;昭王:黄文英;感王:陈荣;潮王:黄子隆;凛王:刘肇钧;拱王:杨张安;湘王:黄子澄;广王:李恺顺;武王:汪有维;纪王:黄金爱;祥王:黄隆芸;贵王:陈得胜;扬王:李明成;守王:方海宗;利王:朱兴隆;显王:袁得厚;志王:陈志书;然 王:陈时永;粱王:凌国钧;邹王:周林保;柬王:赖桂芳;怀王:周春;献王:王文发;养王:吉庆元;佩王:冯真林;跟王:蓝仁得;沛王:谭星;誉王:李瑞生;稽王:吴玉堂;陪王:谭富;赞王:赖阿养;幼陪王:谭标;报王:秦日富;奏王:苗沛霖;端王:蓝大顺;文 王:蓝二顺;周王:汪麻子;卫王:杨雄清;成王:陈聚成;贡王:粱凤超;穰王:黄绍忠;列王:黄明厚、徐朗、林彩新、金友顺、傅振纲、李万才;列王:刘得义、邱国文、萧雅泗、黄宗保、洪桂芳、李清青、朱义得;沃王:张乐行(捻军);鲁王:任化邦(捻军);荆王:牛宏升(捻军);魏王:李蕴泰(捻军);粱王: 张宗禹(捻军);勇王:龚德树(捻军,追封)。

以上就是太平天国的封王制度,至今读来依然令人不甚感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平乐:王凯扮演的帝王,曾被狸猫换太子的赵祯比靖王更可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王凯再次出演帝王,只是这一次,有了太大的不同。王凯扮演的是宋仁宗赵祯,在位40年,那段历史被称为我们历史中最好的40年,也出了很多的名臣,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等。历史上记载,赵祯是宋真宗的第六个儿子,生母是李宸妃,但是,因为,宋真宗更宠爱刘妃,所以,对外宣称,赵祯是刘妃的儿子。故事还有另外

  • 多尔衮养子多尔博因政治因素导致“父亲”换了许多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多尔衮的一生,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并且在大清的朝堂上呼风唤雨,但是在诞育子女上,多尔衮的成绩确实是乏善可陈的。终其一生,多尔衮仅仅是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由其一位出身于李朝贵族的小妾为其生下唯一的女儿,即爱新觉罗·东莪。而东莪自然也没有逃过皇家女儿成为政治工具的命运,以远嫁蒙古、缔结政

  • 多尔衮九大罪状多难以成立或似是而非,百余年后清高宗为其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条罪状是,太宗驾崩时,“诸王、贝勒、大臣等同心翊戴,共矢忠诚,扶立皇上”,并无立多尔衮之议。此说不实。一是两黄旗主要大臣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八人聚会于肃亲王豪格府中,倡议立豪格为君,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同意这个意见。二是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跪劝多尔衮即位。礼亲王代

  • 明朝面积小?朱棣在位时高达一千万平方公里这个国家只是一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朱棣统治时的地图,明朝那些事儿朱棣篇39,明朝纪录片朱棣

    那明朝国土面积真的不如清朝吗?我想未必,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说起明朝,那就必须说起明成祖朱棣。如果评价一位皇帝,是以领土大小作为衡量标准的话,朱棣在位期间,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北达戈壁沙漠一带;西北至新疆哈密

  • 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中心“淮”二十文样币为何能值百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大清铜币是我们清代时期比较重要的一种货币,我们基本上每个省份都有发行过大清铜币,我们比较常见就是户部、湘、鄂、川等这些大清铜币的数量比较大,所以这些钱币里面普通的版本收藏价值是不高的,也有一些省份铸造的数量比较稀少它们收藏价值就会比较高一些。我们清代晚期也就是溥仪那个时候也铸造一部分大清铜币,而且那

  • 以孤篇压倒全唐的传世之作李白和苏轼都曾抄袭至今无法被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全唐”。另一首名《代答闺梦还》,也不差。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能力压全唐的传世之作《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

  • 同治帝驾崩后,皇后偷偷给她的父亲一张纸条,父亲只回一个字: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翁同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一直身处政治权力中心的他不但是两代帝师,而且还是晚清宫廷历史的见证者。翁同龢平素有写日记的习惯,在他的日记中曾记叙到:同治十三年冬月初五,同治帝病逝在养心殿的东暖阁。仅仅75天后,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离奇崩逝在了储秀宫。虽说孝哲毅皇后的“官方死因”是“卧疾已久,今益剧

  • 同治年间,云南爆发瘟疫,并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贵州历史上发生的瘟疫,同治皇帝简介及个人资料,同治实录

    太平天国起义时,云南一带也是狼烟遍地,兵锋所向之处,杀人如麻,白骨盈野,昔日通衢大邑尽皆化为荒丘废墟。待得大乱平定之后,幸免于战火的百姓才稍稍复集,准备扫除尸体、重建家园时,又爆发了一场恐怖的瘟疫!马驷良,字星五,云南姚安(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光禄镇北关人,他于同治末年补博士弟子员,后官至

  • 清平乐:嘉庆子爱慕李玮,她求怀吉离开徽柔,可拿孩子说事太伤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爱情是纯美的事物,她不受年龄,性别,地域的限制而改变,徽柔与怀吉的不伦之恋就是如此。徽柔也想开了,既然不能拒绝嫁给李玮,那么只能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安慰与温暖,怀吉是她的影子,只有他才是最爱自己的人,徽柔开始对怀吉产生依赖与迷恋。其实李玮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也不至于难看,而且他自有才情,他擅长书画,崔

  • 清朝御前侍卫都带刀,难道皇帝不怕被侍卫刺杀?又如何选拔侍卫?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清初时期发生了侍卫企图废立皇帝的事情,此后选拔侍卫更加严苛 清朝的御前侍卫制度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就基本形成,努尔哈赤最初选择了四十余名满洲贵族子弟在身边充当侍卫,同时努尔哈赤还让一些亲信重臣来统领管理这些侍卫。不过在努尔哈赤时期宫廷中并没有专职管理侍卫的机构,这个机构一直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