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从康熙开始,中间的雍正承上启下,最后以乾隆终结,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社会运行基本平稳,经济发展也有条不紊,民众也能生活在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虽说和“开元盛世”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整体看还是不错的。
在这里面,乾隆是一个坐享其成的皇帝,在他的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励精图治下,乾隆接手的大清,国库里面的银子充盈,社会发展平稳有序,所以乾隆乐得清闲,游山玩水,吟诗作赋,皇帝坐到这个份上,也算是一个太平天子了。
正像有人所统计的那样,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不是陆游,虽然他留下了八千首诗歌,蔚为大观,但后来这一记录被乾隆给打破了,他写出了九千多首诗歌,堪称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其中的原因自然在于乾隆手边的工作量轻松,不像他的父亲雍正那样,宵衣旰食,整日都埋头批阅奏章,像一个干劲十足的“拼命三郎”一般。也正因为如此,逍遥自在的乾隆,生活奢靡,出手阔绰,不过他花着花着,却突然发现国库里面的银子不够用了。
这下乾隆犯难了,收入少,开支大,长久以往,自然是入不敷出,然而他根本不想降低自己的花费,想要从中找出一个平衡的办法。他的心思早已被和珅看在了眼里,善于揣摩人心理的和珅,知道乾隆为什么发愁,于是赶忙献出一条计谋:说皇帝你为什么不实行议罪银制度呢?
乾隆自然是一头雾水,他不明白议罪银制度的含义。和珅进一步解释说,这一制度其实是增收的一个好途径,以后哪个大臣们们如果受到惩罚,可以缴纳一定的银两,这样就可以豁免或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力度,如此臣子们有了赎罪的路径,皇帝你不也有钱花了吗?
乾隆一听立时眉开眼笑,心说还是没有白宠这个和珅,关键时刻,还是他有办法。随后乾隆大笔一挥,按照和珅所奏议的办法实行。消息传出,当时就遭到了很大正直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无疑是在挖大清的墙角,想一想就可以知道了,那些臣子们在犯了错误之后,一旦可以通过缴纳银子而赎罪,那么他们的犯罪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以至于这些人会更加肆无忌惮了。
而且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这些臣子们缴纳的赎罪银从何而来?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吗?他们缴纳了银子后,会变本加厉地捞回来,这样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犯了错可以缴纳银子免罪,免罪后又重新犯错,周而复始,最后遭殃的还是大清子民。
但光想着有钱花的乾隆又如何听得进去?议罪银制度实行之后,大清更加不堪了,以至于人们评论说,大清的衰落,从乾隆开始,更准确地说,议罪银是一大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