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将皇权进一步从门阀手中夺回,在内政方面颇有建树

武则天将皇权进一步从门阀手中夺回,在内政方面颇有建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638 更新时间:2024/2/8 9:48:20

李治初年曾有“永徽之治”之美誉,除了勤政爱民,在军事上的成就也是颇为抢眼。(650年),高侃擒车鼻可汗,平定漠北,后李治又派苏定方刘仁轨薛仁贵等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设立了安东都护府、熊津都督府,在这个过程中的白江口海战,打的日本倭国狼狈而逃,1000多年不敢染指半岛。在西北方向,永徽六年(),李治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经过连年的征战,大唐的版图逐年扩大,东西南北各设置了都护府,形成了东起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史书上把李治皇帝写的很是文弱,可是看看他在任期内的成就,一股腹黑之气扑面而来。武则天是李治培养的政治助手,以李治的实力、能力,武则天怎么可能失控?实际上,人事权、军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李治手里,武则天能被称为二圣,一方面是李治刻意为之,一方面也是为了笼络制衡朝臣而做出的姿态。李治这么做,是由于当时的双头政治的政治现实问题,皇帝是最高决策者,可是下面需要一个最高执行人,这也就构筑了双头政治格局。

李世民及其秦王府旧将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在唐朝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继的皇帝们对皇室宗亲、功臣集团防范甚严,唐朝皇帝多数都是没有安全感的,这也是唐玄宗时期的“守外虚内”酿成安史之乱的祸因。

李世民执政团队留给李治一个强大的班底,这使得李治的皇权显得并不那么稳固。在前期李治一直生活李世民的光环之下,那些老臣动辄以“太宗皇帝说过你应该如此如此之类”摆起老资格来。李治翻看唐代以前的历史课,改朝换代要么是农民战争,要么是大丞相篡位,要么是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一窝蜂地涌进中原。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李治选择了在上位以后,先是借着外戚专权铲除了对他有威胁的宗室,又拿后宫人选当作借口,除掉了外戚(以诛杀长孙无忌为标志)。之后开始扶持寒门,打压豪强,提升皇权,大肆开边。

李治

可是唐朝初期,关陇军事贵族的势力异常强大,北周-隋-唐三代皇权的基本盘即是关陇军事贵族,所谓树大根深,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李治打压门阀势力,也不得不再三思量。李治要打压门阀,不可能将所有的矛盾集中在自己身上,不然,稍有差池,李治皇位就将面临倾覆之祸。

可是,唐朝的公卿士族都是门阀私相授受,油盐不进。何为为之?如果授予大臣太大权利,大丞相夺权的事情在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出现过,魏武挥鞭的豪迈霸气可是写进了史书。因此,作为李治在政治上的帮手,武则天既是李治的老婆,更是李治自己培养的政治助手,作为双头政治格局的对手盘,对李治统治管理偌大的帝国来说,比其他人可靠多了。

同时,武则天还是李治孩子的母亲。在这之前的历史中,有很多老皇帝驾崩了,权臣造反、篡位的事发生。皇帝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刻意培养太子。结果太子羽翼丰满,在权臣教唆或者自己野心膨胀的情况下,造反的事又屡见不鲜。 所以培养提拔武则天做“二圣”之一,可以说是李治的一种新型的政治尝试,看着颇似神仙眷侣。他的孙子李隆基也想着有样学样,做起了同样的事情,可惜操盘失当,酿成了灾祸。

在李治看来,以皇后代替权臣的位置,那么将来太子登基,受到的威胁就要小很多,顶多让老妈骂两句,不会怎么样的。所以李治临驾崩,才授意武则天巨大的权力,这是为了给太子保驾护航。当然,李治不是没有预防武则天在他驾崩后失控,实际上当时的朝堂布局,是有足够的制衡力量的。只不过,新皇帝急于布置自己的班底,让李治留下的制衡力量倒向了武则天。武则天也因势利导,掌握了实际上的皇权,并且把种种制衡力量清洗掉了,才有了后来的称帝。实际上,武则天称帝也是迫不得已,如果能有一个傀儡皇帝站在前台,而皇太后大权尽操其手,岂不快哉?只是皇子都已经年长,不甘愿作为傀儡了。所以,武则天在试探两次不遂人意后,无奈自己走上前台,做起了皇帝。

武则天做皇帝,虽然妇女的地位得到一定提升,但武则天绝无将唐朝社会打造成“女儿国”的雄心壮志,她依然延续着男权社会的政治生态。

武曌

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她参政到辅政的从属地位,实现她亲自称帝治国的政治目的。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人看来,惟周、汉而已。

唐太宗治世崇汉法,“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武则天对此颇不以为然,她向来坚持应承周的观点,所以以“大周”为号,也是为了表明自己承周律治盛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

周王朝的政治特点是亲亲善恩,诸侯封建,联邦共治。这对于经过几百年中央大一统的中原政治生活而言,早已是不合时宜,更难说未沐华夏礼仪的蛮夷之邦能尊奉阙如了。所以,当武则天以驻远费靡,劳民伤财为由,战略放弃西域四镇时,被吐蕃钻了空子,占领了整个西域,并开始威胁唐朝的河西走廊以及陕西关中一带。

为了应对西南、西北地区的边疆危机,武则天不得不再次派出大量的军队前往收复。经过多次拉锯作战,才最终回到高宗时的态势,只是这当中所费可不止巨万了。

再往后来,河北地区由于民族压迫政策,引发契丹叛乱,武则天数次调遣军前往平叛,损失浩大,名将王孝杰也于此役战殁。

武周形势图

待到武则天称帝,后突厥以要求武则天归政李氏为由,率700家丁起事,居然在数年之内,在漠北一带打出来了名气,连东北的契丹都要向后突厥表示臣服,最多时拥有胜兵40余万,因此,在武则天称帝前后,漠北一带就不再为武周所有,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再次收复,只是此时的收复已经异化为羁縻统治,唐朝已经失去对北疆的绝对掌控了。

武则天称帝前后,唐王朝内部的反抗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武则天对内部敌人从来毫不手软,大肆诛杀唐朝宗室。这对年幼的临淄王李隆基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得他一辈子都不再信任任何人——嫡亲祖母都可以毫不留情地杀戮骨肉,那么世间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信任呢?李隆基玩弄了一辈子权术(帝王之术),与李唐皇室内部的激烈政治斗争的影响不无关系。

要说武则天时期的国力,实际上仅仅是在唐高宗李治的基础上没有明显的下滑。后世所称道的武则天打压豪强,重用酷吏,大开科举,迁都洛阳等等举措,无一不是想将皇权从门阀手中集中到中央朝廷。《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武则天时期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由于称帝前后杀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帅,更由于均田制的逐渐瓦解,使得府兵减少,国家防御力量较弱,“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即由那时而来,导致在一段时间内对外战争频频失利,随着统治的稳定又勉强挽回了颓势。

当然,虽然外事方面武则天有所过失,私德方面也为后世封建礼教学者大加挞伐,也就是赵翼为其说了句公道话:“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后世的唐朝皇帝都是武则天的嫡系子孙,也不会对其有什么指摘,直到宋朝封建礼学兴起后,才对武则天有了很多负面的评价,比如重用酷吏,任人唯亲等等。不过,武则天执政期间主张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户口数永徽三年(652年)为380万户,到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705年)增长到615万户,这些可是都能算作武则天的功劳。

均田制

不过,此时唐王朝的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武则天对此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这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民户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均田制的瓦解,也造成了府兵制的衰落,唐王朝的军事制度逐渐向募兵制转向,节度使越来越多,权力也越来越大。盛世天下,已经暗藏危机。

唐朝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说:“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清代赵翼谓其为“女中英主”。客观来说,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韩信一年才打下50座城,老头一天就拿下70座城,却因此被韩信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剧照 可是,偏偏有个老儒生不信邪,要去投靠最讨厌儒生的刘邦。有谁这么不怕死,是穷疯了吗? 他确实很穷,家境贫寒,连穿衣吃饭都困难,以至于只能跑去当读书人最鄙视的守门小吏。可就算这样,他也没有利令智昏到随便抓个有权势的人就去投靠。 当时陈胜吴广起兵,诸侯遍起,但他一个都不肯去投靠。为什么呢?

  • 唐玄宗弟弟的取暖方式羡煞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冬天取暖对于现在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是对于古人而言取暖也绝非易事,所以在这件事儿上便出现了很多趣事,今天集古雅玩就带你去看看古人取暖方面的趣事,先买一下关子,这些趣事绝对是你没有听过的!趣事一:在唐宋时期,由于诗词的鼎盛发展,在冬天,大多数的诗人士子们会围炉夜话,吟诗作对,有时这种聚会活动还会有

  • 三国时期最长寿的人,不仅活了105岁,而且成功预测自己的死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三国最长寿的人,可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司马懿。众所周知,在三国那个时代战乱频繁,一个人想要长寿是非常困难的。司马懿虽然活了73岁,但是他不是最长寿的人,最长寿的人是张臶(jiàn)。可能很多对张臶这个名字没什么印象,其实这也是正常。因为在三国这段历史里,名人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人只记得刘备、

  • 三国五虎将里最名不符实的人,武功其实一般,还坑了宗族两百余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五大降将排行榜,五虎青州兵,三国五虎将排名第几

    在演义之中,是以蜀国为正统,其中五虎上将每个人的战绩都是让人酣畅淋漓。然而正史中就不是一样的存在了。不过有一点不管演义还是正史,所说的都一样——五个人里最惨的是马超。本文主要用正史来说,马超很早就出名,曹操多次征召他去京城当官,但他不去。毕竟马超的爹马腾是军阀之类的存在,如果去了基本就相当于人质。马

  • 刘备和袁绍一场大败后都一病不起,而曹操赤壁大败后,为何还能活蹦乱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初始主观感觉,貌似在面对重大的失败挫折时,刘备和袁绍都不如曹操那么看得开,或者说曹操的心胸更加宽大,其实这个问题还得从广义来看。刘备能够白手起家,在三人之中绝对配得上打不死的小强的称号。他从无到有,从黄巾起义开始,整整数十年都为了匡扶汉室,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奋斗,一直到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刘备的能力和

  • 三国最“传奇”的人,生前杀人放火抢劫,死后被人奉为神灵祭拜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十大危险人物排名,三国时期最猛的人,三国最神秘三个人

    甘宁,他的出身并不好,曾经,他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游侠。自己集结了一批人马,不多,仅有800多人,占山为王在地方上为非作歹。平时主要的业务往来就是抢劫别人的财物。也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强盗集团。后来甘宁在青年时期,停止了这种行为,感觉人生在世,需要干一番大事业。所以后来他专心熟读圣贤之书,感觉心中有韬略了

  • 大名鼎鼎的隋唐十八条好汉,大多死得很惨烈,他们都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英雄人物大多出身于平民,以其勇猛、智慧、忠诚和侠义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崇拜。然而,他们的结局大多却十分悲惨,许多人都死于非命。乱世英雄虽已逝,英名留在人间。且随我一起了解这十八位隋唐好汉。 铁血染红战袍,威名传颂万代。 隋唐十八位英雄好汉各个都是驰骋疆场的猛将,他们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战场上短

  • “大家”有几个意思?长安十二时辰之外,谜一样的唐代称呼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哪些特殊的称呼,唐代对夫人的称呼,唐代怎么称呼壮年男人

    墓志铭系列/不定期更新/细雨丝竹(撰文)|假如给我们一次机会,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唐代,在帝京长安游玩十二个时辰,我们能够凭借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所教授的唐代称呼,如“圣人”、“阿郎”、“公”……等等,与唐朝人沟通自如吗?请先看下面这封书信:“敬爱的五郎:咱们分别的情景历历在目,宛如昨天才发生的事,

  • 她是汉武帝最得宠的妃子,却被汉武帝无故处死,司马迁表示不理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武帝为啥惩罚司马迁,司马迁对汉武帝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的评价

    虽然汉武帝是一位优秀的君王,但他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他的一生负了好多女子: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因为没有儿子被废,说好的金屋藏娇成了一场荒唐的笑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因为太子“巫蛊案”被牵连,一时想不开自杀了,就连年轻貌美的钩弋夫人也被莫名其妙地处死了。前两位皇后的下场我们都能够理解,毕竟她们牵扯到了政治

  • 考古队挖掘西安一座唐朝皇帝陵墓,村民放炮庆祝,结果让人失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南陵村中流传着很多关于靖陵的传说,村中84岁的老人说,古老相传靖陵前面的石人、石马肚子中都有宝贝,到了晚上它们就会在陵墓周围乱跑,将老百姓的庄稼全部踩坏,后来老百姓就在这些石人、石马前面挖出大坑,将它们推到坑里掩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靖陵前的时石刻大部分全埋在地下。过去村中有说法,陵墓上的东西不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