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患者”朱元璋: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患者”朱元璋: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691 更新时间:2024/3/14 16:08:10

文|《那些年》小小那

如果生活在现代,朱元璋恐怕是需要看看心理医生的。

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位心理有些扭曲的皇帝。用历史学者张宏杰的话说,“此人疑是伴有情感焦虑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并有攻击性施虐倾向”。

真有这么严重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人格?我们又该怎样面对偏执狂?本期《那些年》带你探秘“偏执狂”朱元璋的内心世界!

紧张焦虑:每天把自己逼到极限

你很难想象,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每天活得有多累。史书记载他“每日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屡薄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恃,犹恐不及”。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正式废除了延续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罢黜了中书省。这相当于撤掉了所有帮手,一个人扛起了一个领导班子的重担!

而除了阅读奏章、批览公文,他还要常常微服私访,实地考察。在遗诏中,他这样回顾自己的执政生涯:“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

但是,即便他忧患如此、勤奋如此,仍然有许多事情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想以严刑治贪腐,但结果却是“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他想给后代打下一个安稳的基础,但至死仍有遗憾,临终时反省说:“吾不及古人(指舜)。”

作为一个帝王,朱元璋的敬业精神和忧患意识,着实难能可贵!但是持续紧绷的状态,也让他的身心备受折磨。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晚年“中夜寝不安枕”,“四夷有小警,则终夕不寝”。他的精神时刻紧绷,稍有风吹草动,就彻夜不眠,忧虑异常。而据《国初事迹》记载,太医给朱元璋开的药就是主要医治失眠,心悸胸闷,头痛盗汗。

过度自尊:我怀疑你在嘲笑我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微寒,幼时孤贫,当过和尚、要过饭,是靠起义一步步夺得的天下。

在他初登九五之尊时,身份的巨大转换一度令他感到恍惚。他曾这样吐露自己的心声——“吾微时谓终为村氓,虽遭乱寄身行间,冀以纾祸,不意今日至此。”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似乎并不避讳谈论自己的身世。他大方承认“朕本淮右布衣”,又用“匹夫”、“农夫”等词汇来形容自己,还在遗诏中感慨,“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

但是,关于出身的言论只能由他自己口里说出,若是旁人触及,那后果就很严重了。野史笔记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他大兴“文字狱”的案例,比如——

杭州文人徐一夔在贺表中写了句“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朱元璋认为他是影射自己“光头”“做贼”。于是,杀之。

一个叫贾翥的县学教谕,他在为本县起草《正元贺表》时,有“取法家魏”的表述,朱元璋竟然看成了“去发象鬼”,认为这是嘲笑自己当年削发出家像鬼一样。于是,杀之。

朱元璋容不得别人丝毫冒犯。而这种过度反应、过度自尊,其实常常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自卑。登上皇位的朱元璋很难不去与别人做对比。悉数历代帝王,有几个出身比自己低微?环顾四周朝臣,又有几个经历比自己卑贱?

心理学著作《超越自卑》中表达过一个观点:“自卑的人总是在不断地争取优越感。这种争取并不针对解决真正问题,而是要避开问题以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感。”而朱元璋,或许正是利用帝王的强势,企图避开因自卑而产生的紧张感吧。所以纵观洪武一朝,忌讳颇多,文字狱频发。

残暴多疑:总有刁民想害朕

皇帝这个职业,本来就是极易缺乏安全感的。而朱元璋,作为一个重度焦虑和心理自卑的草根皇帝,自然更是敏感多疑。但凡有一点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都在他的黑名单里。

据统计,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杀四万多人,空印案和郭桓案被杀七八万人,这“四大案”把洪武年间的能人几乎都斩尽杀绝了。

吴晗在《朱元璋传》里如此总结道:“从开国元勋到列侯裨将、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再到州县胥吏、进士监生、经生儒生、富人地主、僧道尼姑、以致亲侄儿、亲外甥,无人不杀,无人不可杀,一个个的杀,一家家地杀,有罪的杀,无罪的也杀”。

而始终得到朱元璋信赖的,可能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一个是太子朱标。在朱元璋做出一些极端决策时,他们常常会进行劝阻和安抚,朱元璋并不总是听劝,但多少还是有所节制。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因病去世,朱元璋受到了巨大刺激,史书记载他悲痛到失常,拔剑胡乱砍人。十年后,太子朱标的早逝,对他又是致命一击。妻儿死后,他变得愈发偏激、狂躁、暴戾,可惜再也无人能为他点点刹车了。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敏感多疑、精神紧张、应激过度……在朱元璋身上,我们能看到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的病态。但在创业圈中,有这种人格倾向的人并不少。

英特尔公司前CEO安迪·格鲁夫就高调自称“偏执狂”。他还写了本畅销书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认为,起码在创业这件事上,“偏执狂”是一种珍贵的“病”。为什么呢?

首先,创业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他说,“我冒着偏执之名,整天疑虑着很多事情。我担心产品会出差错,也担心在时机未成熟时就说产品;我怕工厂运转不灵,也怕工厂数目太多;我担心用人正确与否,也担心员工的士气低落。当然,我还担心竞争对手,我担心有人正算计如何比我们做得多快好省,从而把我们的客户抢走。”而他认为,只有精力充沛、猜疑成性的偏执狂才能随时保持警惕从而获得成功。

其次,偏执的人具有不妥协、不放下的精神,他们认定的事,都会执拗到底。每一个创业的想法都是对传统的挑战,面对强大的对手,很多想法都会有些不切实际。一个“正常人”会在发现前路坎坷的时候学会放手,而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偏执狂一定会勇往直前。所以,那些把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成现实的人都是偏执狂。

如此说来,“偏执狂”的身上简直自带成功基因啊!

现在回头看朱元璋身上的种种“病态”,我们似乎也不必考虑为他强行“治疗”了。因为,不完美的人格,可能正是他成就霸业的原因之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狄仁杰劝阻武则天戒色,武则天露出宝贝让狄仁杰看,他开始屈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狄仁杰对武则天说子侄孰轻孰重,武则天狄仁杰cp漫画,武则天和狄仁杰吻戏

    武则天以后,武则天开始了科举制度,以巩固皇帝的权力,这给广大冷漠的学生更多的机会成为官员,不仅供他们自用,而且完善了制度。才华横溢。武则天的才华在统治期间得以整顿朝廷,奖励农业使人们生活和工作,并使大唐的繁荣得以继续发展,但是在武则天的后期,长期疲惫她感到筋疲力尽。朝代逐渐出现了一些不足。在武则天六

  • 宣德弃地的背后:明宣宗为何放弃大片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宣宗丢了哪些地,宣德郎相当于什么官,宣德皇后简介

    在武功方面,明成祖多次北伐蒙古各部,明成祖还率领明军深入斡难河畔——在汉人君主中,亲自率军抵达此地的君主可谓绝无仅有。讨伐蒙古各部的同时,明成祖的永乐朝廷还收降了当时东北亚地区的生番,并且一度在东北亚地区设立行政机关,负责处理当地生番各部的事务。此外,在五代时期分裂出去的安南,也被明朝光复——这也是

  • 上官婉儿的墓中有意外发现,揭开她传奇一生,还有多彩的感情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墓志铭的记载可以得知,上官婉儿在13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才人,那她所谓的第一个男人就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其实才人这个名分应该是武则天为了免去上官婉儿奴隶的身份所赐的,那这第二位呢?就是武则天身边的男宠张昌宗,据说当时和张易之也闹过绯闻,不过和张昌宗一起的时候,当时被武则天给发现了,武则天当时就十分的

  • 人间惊鸿客,历史知识大V王磊于孔庙书市趣说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4月1日上午,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历史知识大V王磊做客“上城有FUN,孔庙书市”,于杭州孔庙碑林石经阁二楼,带来了一场《趣说宋朝“惊鸿客”》讲座。区别于其他传统名家讲座,王磊老师以年轻人喜爱的脱口秀形式,将“书”说与众人听,讲座现场穿插超有梗的网感段子与互动环节,趣说宋代名人,带领大家探寻藏

  • 装疯卖傻的袁凯,是如何躲过朱元璋的猜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宋末元初,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与所有避难的百姓一样,一部分袁姓人迁往相对安稳的南方,并逐渐定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洪武3年,袁凯被朱元璋任命为监察御史。然而,朱元璋在建立王朝之后,为巩固政权,打击异己,开始大肆清除权臣,致使群臣终日战战兢兢。这一天御史大臣袁凯十

  • 4月,来洛阳博物馆看“武则天和她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本次展览由洛阳博物馆主办,洛阳日报社掌上洛阳客户端为独家合作媒体。展览集结了来自陕西、河南9家博物馆的153件(组)珍贵文物,以武则天由一名普通官员的次女成长为武周统治者的历程为主要脉络,采用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我的宫闱生活”“我的执政之路”“我的大周王朝”三个内容单元,讲述她传奇的一生。“我的宫闱

  • 发善心送给朱元璋一块地让他安葬父母的好心邻居刘继祖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把已经去世很多年的刘继祖神主牌位供奉在明朝祖陵明皇陵内。刘继祖生前绝对不会想到当初只是给了贫苦少年朱重八一块荒地让其安葬父母兄长,就这么一块荒地就为他的子孙后代换来了一个义惠侯爵位,并且他的子孙后代一直与明朝皇室同富贵共始终。 慷慨赠地施

  • 三次大战证明秦琼比李勣能征善战,李世民为何“收缴”他的铁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勣百科简介,李勣次子李思文,李勣见到太子妃

    秦琼和李勣是隋唐时期的两位著名将领,都有着出色的征战表现,被誉为隋唐时期的“两大猛将”。他们在多次征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历史上,李世民却选择了“收缴”秦琼的铁枪,而没有对李勣采取类似的举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秦琼和李勣的征战表现。秦琼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征战中

  • 两宋三百年,南北战争不断,为何没有出现一个“宋武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武帝”或者“武宗”这个称号的含义。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帝”字后面通常跟着一个代表其个性或成就的字,比如汉武帝、唐太宗等等。而“武帝”和“武宗”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称号,通常只被授予那些在战争中有杰出表现的君王,如汉武帝、唐武宗等等。回到宋朝,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

  • 本是金榜题名日,但是身为新状元的陈䢿却成了朱元璋安抚北方的一枚棋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397年,大明刑场上,五辆马车拉着五根绳索,新科状元被拉着头和四肢。他绝望地闭着眼睛。他才当了状元不到20天,他自己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为何会遭此境遇呢?洪武三十年二月时,明朝隆重地举行了第六次科举考试。 全国各地的考生如约而至。当时,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被朱元璋任命为主考官。经过了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