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称兵犯阙——王敦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山东临沂人。出身琅琊王氏,,眉目疏朗,性简脱,有鉴裁,经略指麾,千里之外肃然。历官中朝,威名夙著。务自矫厉,雅尚清谈,口不言财色,即有重名,又立大功,专任阃外之重,控强兵、据上流,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衅隙起自刁、刘,祸难成于钱、沈,负其不世之勋,肆其骄陵之志,称兵犯阙,擅窃国命,杀害忠良,致使元帝(司马睿)忧愤而卒。幸敕明帝(司马绍)英略雄断,股肱戮力,拔乱反正。至乃兵败势穷。身死名败,时年五十九,遭遇剖棺戮尸之酷。
二、才高识寡——庾亮
庾亮(289年——340年)',字元规,河南鄢陵人。美姿容,善谈论,风格峻整,动由礼节。与明帝为布衣之交,参与平定王敦之乱,及以外戚之尊,受明帝托孤之寄,“智小谋大,昧经国之远图,才高识寡,阐安邦之长算”。终致苏峻、祖约连兵犯阙,国破君危。即而猜嫌上宰,谋黜负图,任法裁物,颇失人心。有北伐中原之谋,因邾城之陷,忧慨发疾,终年五十二,追赠太尉,谥号文康。
三、穷凶极暴——苏峻
苏峻(?——328年),字子高,山东莱州人。少为书生,有才学,狡黠多智力。出身孝廉,值永嘉之乱,聚流民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为青史刺史曹嶷所逼,南渡至广陵,归附元帝,以平定王敦之功,进使持节,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加散骑常侍,封邵陵郡公。峻聚众于扰攘之际,志在立功,即有功于国,威望渐著,颇怀骄溢,自负其众,潜有异图。时外戚庾亮执政,征召苏峻入朝。苏峻心怀不安,与祖约同恶相济,连兵犯阙,为鬼为域,穷凶极暴,攻陷建康,控制朝廷,及温峤、陶侃起兵讨伐,兵败身死。
四、矜高自负——王恭
王恭(?——398年),字孝伯,山西太原人。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历任丹阳尹、中书令、领太子詹事,为孝武帝宠信,出任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镇京口。仗义起兵,抗衡司马道子,以清君侧诛杀王国宝。然性伉直,暗于机会,自在北府,虽以简惠为政,然自矜高,与下殊隔,不闲用兵,犹信佛道。及二次起兵讨伐司马道子,终因刘牢之反戈,兵败身亡。
五、反覆乱人——刘牢之
刘牢之(?——402年),字道坚,江苏徐州人。沉毅多计画,为北府名将,淝水之战,所向克捷。后隶王恭麾下,起兵诛王国宝,刘牢之居功为多,然自负才地,不为所重,及王恭再次起兵讨伐司马元昱,临阵倒戈,归附司马元昱,致使王恭兵败身亡。后代替王恭都督七州军事,朝廷倚重,剿灭孙恩,威名克震。而奉命讨伐桓玄,竟临阵背叛,归降桓玄。
刘牢之先后背叛王恭、司马元昱,致使桓玄长驱直入建康。“功多见疑,势陵难信”,终被夺去兵权,致使众叛亲离,绝望自杀。
六、起衅阶祸——桓玄
桓玄(369年——404年),等敬道,安徽怀远人。大司马桓温之子。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常自负才地,以雄豪自处。袭爵南郡公,因其父桓温当年有不臣之迹,不为朝廷重用,辞官在家积年,优游无事。然有意于功业,挟奸回之本性,观衅而动,窃图非望,乘间夺取荆州,据有全楚之地,秉其狙诈之计,扇其陵暴之心,称兵犯阙,迁移晋鼎,然性贪鄙,有浮狡之小智,无含弘之大德,违天虐人,覆宗殄国,兵败身诛,终年三十六。起衅阶祸,徒为宋武(刘裕)之驱除。
参考资料《晋书》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