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因在家乡错手杀人不得不流亡他乡,贩枣为生。在流亡途中结识刘备,张飞,遂有了桃园三结义。后凭着一把青龙偃月刀,斩颜良、诛文丑、降于禁、杀庞德。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体现其武艺高超。而他最为人称道的义薄云天也是令无数人自惭形秽,一句汉寿亭侯就足以说明一切。可以说关羽在镇守荆州以前,笔者罗贯中对关羽的描写近乎小说男主的描写。但这个世上真的有完人吗?我想未必。
大家都知道,关羽为人十分高傲,可以说爱惜羽毛到了极点。这也导致了其虽忠勇无双,但却并不具有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其导致荆州丢失的个人原因和战略意义。
一、个人原因
争强好胜、不睦人情。无论是在演义中还是在正史中对这一点都有记载。与黄忠同封五虎将时,耻于与老儿同列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除此之外,在马超初降之时,关羽就要离荆州入西川来与马儿(关羽口中的马超)一较高下,若非诸葛亮修书说服,关羽可能还真就干了。武将的性情多多少少会暴烈一点,黄忠和马超听到作何感想,自不必多言。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他对东吴的态度。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基本国策就是“北拒曹操,南和孙权”,而关羽不知道对这句话是不是自信过头了还是对这句话解读过头了,其在镇守荆州期间,随军司马王甫曾经多次提醒关羽要多多提防东吴。但关羽根本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对王甫的话更是嗤之以鼻,仅仅只是多设烽火台而已。也就是这样成就了吕子明的白衣渡江,而且吕蒙还抓住了关羽和手下谋士的矛盾,轻松劝降二城,导致关羽走投无路,只得奔向麦城这个坟地。
不过有的读者会说,不设防是为了向东吴示好。但是你示好归示好,外松内紧就行了,没必要城门大开。而且想来关羽能说出“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句话,也是断然不可能向东吴示好的。因为人家压根没把东吴放眼里。
二、荆州的战略意义
因为本文为短文,我就不赘述荆州的地理位置了。大家只需要知道在蜀国的辖区大致可看成一个蜗牛,刘备所领的益州就是蜗牛身体,而关羽所镇守的荆州以及后来马谡丢失的街亭地区属于蜗牛的两个触角。此二处,既是向外扩张的基站,也是接收外界信息的接收地。
诸葛亮之所以被人称为智近乎妖,就是因为他在跟随刘备出山的隆中对中就预言了这一切,他曾言“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可以说关羽把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一点做的十分完美,水淹七军,威胁洛阳,让曹操寝食难安。但终究因为刚愎自用,惹恼孙权。导致后院起火,功亏一篑。荆州这一触角被斩,后来诸葛亮虽然修复了与东吴的关系,又数次北伐,试图壮大另一触角,但因为一系列原因活生生被魏军扼杀在摇篮里。诸葛亮也因此郁郁而终,蜀国就此中兴无望,消失于金戈铁马之中。
而关羽的死,也直接导致了张飞的死和刘备亲手将蜀国精锐送入火场,也因为如此孔明不得不休养生息。但在此过程中,岁月不饶人这句话得到了应验,一流武将都败给了年华,再不复年轻时候的英气勃发。而留下的关兴、张苞、赵广等人实属虎父犬子,令人心寒。而随着刘备老死白帝城,刘禅继位,蜀国也开始了所谓的党争时代,也间接导致了马谡街亭之失。
其实反过头来,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形象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或许就是因为他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反而使其形象更加饱满,更加真实可信。因此可以说关羽的个人英雄色彩很浓厚,他并不是圣人,只是一个人。蜀国的灭亡虽然有着综合实力等一系列原因,但作为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作为蜀国将士的精神信仰,关羽的死无疑给了他们重大的打击,也给本就孱弱的蜀国沉重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