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51年国家落实一夫一妻制,那民国时那么多姨太太都去哪里了?

1951年国家落实一夫一妻制,那民国时那么多姨太太都去哪里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402 更新时间:2024/2/29 19:33:01

优势之一是可以延续两姓之好,毕竟传统婚姻里几乎没有爱情因素,将门当户对、守望相助做到了极致;优势之二则妻妹是孩子的小姨,血缘关系放在那,一般都会善待发妻的子女。

不然新娶一门妻子进门,姻亲绑定关系也会随之改变,新妻对孩子能做到面子客气已十分难得,那原配的子息就被挤兑的没地方落脚,很容易引得家宅争斗不宁。

所以影视作品如《大宅门》、《知否》等,原配称呼小妾为妹妹,不纯是按年龄排序,就是套近乎的一种方式,表示拿她当亲妹妹看待。

因此妻妾互掐的事件,其实在真实历史上格外少见,《大宅门》里白景琦的原配黄春,对待九红分外善的样子才是态。

那么建国后的1950年5月1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严格要求落实”一夫一妻制“后,民国残存的那些姨太太去哪了呢?

首先姨太太不合法成为尴尬人,并不是如晴天霹雳一般的突发事件,早在1912年,民国政府就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里提出了“一夫一妻制”,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家不遵行罢了。

毕竟民国军阀割据世道乱得很,军阀们各管一摊闹得人心惶惶,军阀自己都姨太太少说纳了四五房,上梁都不正派也就要求不了老百姓了。

但虽说没有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的苗头已经种在了大家的心里,就像悬在头上不知道时落下的制裁之剑,至新中国成立中间的38年时间里,家主、正妻和姨太太之间的心态都逐渐发生了变化。

家主肯定得克制自己对姨太太产生真情实感,不然真执行”一夫一妻制“时难以取舍,若敢舍掉发妻留下姨太太,那自己在两个家族里都没脸混了。

原生家族大约宽松一些,只会口头责骂家主不懂规矩,做事情没轻重,可发妻的家族就没那么好打发了,直接就从结亲到结仇了。

因此抱着愧疚的心态,家主会在物质上极力满足姨太太的要求,比如吃穿用度都提升规格,多给置办些抗通货膨胀的金银首饰。

发妻也不再会嫉妒姨太太得宠,认为她们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反倒会生出几丝姐妹情谊;而姨太太也认清当前的日子过得如浮萍和流云,瞬息万变,就以得过且过能享福一天算一天的心态度日。

所以1950年“一夫一妻制”真正开始落实时,经过38年的缓冲,大家心态上早已可以平稳着陆了,姨太太也不会哭天抹泪地闹腾,很快就能平心静气安排下一步该去哪。

如何打发姨太太,主要得看家主对妾室的情意是否深厚,若是真爱无敌没她不行,那就属于不服从”一夫一妻制“的顽固派,通常会选择移居台湾和香港,继续守着妻妾生活。

但背井离乡,总归难度太高,大多数人就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把姨太太打发了。毕竟千年以来,对待妾室都是当作物件一样。

所以类比一下,就跟今天要跨省搬家,处理带不走的家具电器一样,头一种打发姨太太的方式就是送人,送给家里没老婆或者正妻去世的资深老友,做一个人情的同时还能给姨太太找一个知根知底的安身之处。

再来就是卖掉,人牙子虽然新中国成立后被取缔了,可黑市里依然有他们的踪迹,托人牙子远远地卖了还能落一笔钱,相当于现在手机电脑要淘汰,会出闲置回血一样。

站在当下的三观里,肯定觉得他们漠无情,可新建国时期一时半会还都是封建思维,打心底里觉得姨太太也都是花钱买来的,那么再卖掉有啥不对。

这两种处置姨太太的方式都有前提条件,送人需要人脉广泛,还得恰好他们家缺一个老婆,又要家穷娶不起继妻,不然同样家底富裕的人家也有姨太太要打发,根本无法消化多的,正逢发妻去世但能娶得起新妻的,还觉得这人是不是看不起我,为何要把妾室跟我共享。

而卖掉姨太太则需要此人思想格外封建,半分新式思潮都没接受到,不然买卖人口在新中国也是犯法的。

所以遣散和换个身份是实行起来阻力小一些的方案,一般人都会选择遣散姨太太,秉持着好聚好散给一笔安家费,询问姨太太打算去何地投奔亲人或谋生过日子。

若正好那个地方也有熟人的话,还可以打个招呼让人多照顾一些。

也有真的无处可去的姨太太,比如家人们都过世了或者流落他乡不知所踪,自己也没什么谋生的技能,那么家主会采用”借壳上市“的方式,把姨太太名称上改为保姆,继续生活在这个家里。平日也不需要做重活,依然侍候好男女主人,只是对外就说是佣人。

其实对于多数姨太太们来说,“一夫一妻制”并不会给她们带来毁灭性打击,毕竟男主人纳妾一般岁数都不会小,心态也是看中妾室的年轻漂亮,反之妾室也就图其不菲的家业,两方虚与委蛇不会有真正的爱情。

所以妾室拿着一笔遣散费,行囊里装好积攒下来的金银首饰,换一个新地方就是“小富婆”,只需说嫁人然后丈夫去世了,就依然可以再嫁。

并且妾室低眉顺眼度日多年,肯定会看眼色会来事,养尊处优也保养得十分水灵,那再婚后的日子大概率会格外美满,丈夫还认为自己找到宝了,娶了这么一个有钱、有颜还做事得体的老婆。

综上所述,建国后姨太太的去处,若家主顽固不接受“一夫一妻制”,就会举家移居台湾或香港。下来就是或卖或送或遣散,通常给一笔钱遣散的占多数,如果姨太太真铁了心就是不想走,也可以换一个身份继续生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不书年号罪是什么罪陶渊明的行为到清朝为什么会变成一种死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文字狱就是指因为文字缘故造成的罪案,简单来说就是根据文学作口的只言片语,罗织罪名或根据其思想倾向而定罪,因此文字狱也被称之为“笔祸”。文字狱自古有之,但以清朝初年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文字狱的种类也有各式各样,有因诗文获罪的,有因写史书获罪的,也有些工匠商人因为参与了书的出版印刷而遭

  • 这个美男子是民国最年轻上将,30岁成就“光复南京第一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此间的少年气宇轩昂,神采卓然,叫林述庆。这位小林同学虽然从小帮衬家里做农活儿,但是非常上进,思想上十分有自己的主意。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当今的大学生,怕也就是参加几个貌似牛B的社团,然后去几次露露脸、发发朋友圈便扭身继续窝宿舍打游戏了,林同学却是志气凛然地参加了一个革命团体——福建学生会,还做了个干事

  • 苏州博物馆这些收藏,让人明白太平天国灭亡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现在苏州博物馆里面还收藏着太平天国的很多彩绘,据统计有300多幅,可谓是雕龙画凤,精美绝伦,是清代苏州彩绘技术的巅峰之作。是谁的王府呢?大名鼎鼎的忠王李秀成。李秀成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最著名将领,与守卫安庆的陈玉成并列为太平天国的左膀右臂。陈玉成守卫天京的西大门,李秀成巩固天京的东大门,随着石

  • 他是清朝最悲催皇帝,腿有残疾害怕大臣发现,于是下诏颁布一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历史上最无能的皇帝,清朝皇帝最难忍的一件事,清朝皇帝最怕的是大臣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几乎都面临着挑选皇位继承人的困扰,毕竟这事关王朝延续与亿兆黎民,不可不慎重。所以不仅要选出才德兼备的皇子,还需四肢健全、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唯有如此,继任者才可以担当起统治天下的重任。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皇帝,身体患有轻微残疾。此人便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很

  •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为什么有一只狗,船上挂的又是谁的肖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南京条约》的签订现场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英国的军舰上,在皋华丽号上签订的。之所以在英国军舰上签订,其实也是英国人羞辱中国人的一种方式。我就是用这艘船打败你的,现在又在这艘船上和你签订不平等条约。当时还没有发明相机,记录这件事的只有油画。不过油画上面右下角的位置确实有一只狗,这只狗的寓意是什么?其实

  • 民国纵横南京的盗墓贼,搜捕时却如同人间蒸发,藏匿地点令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民国盗墓往事,礼县永兴赵亮盗墓,陕西盗墓大案完整版

    众所周知,但凡乱世,盗墓必兴,从三国开始,只要碰上了时局动荡,盗墓腥味必然格外猖獗,这些人要么具有官方性质的——即为军阀效力的,要么就是私人作案,趁乱大发一笔。民国时期也是如此,在那个比较动荡迷茫的时期,许多盗墓贼争相涌现。今天,子渊就给大家讲一个和民国时期盗墓有关的故事。民国初年,江湖上出现了一位

  • 官员上疏拍雍正马屁不料多写了八个字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伦理体制中,以宗法制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等级严密的社会治理体系,皇帝处于金字塔社会的最顶层,拥有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权力,因此向权力中心靠拢就成了官员想要获得晋升的途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这么多颂圣文章出现的原因。但拍马屁也是一门学问,拍得好固然能平步青云,如果拍在了马蹄上

  • 清朝最有油水的一个机关,却公认最廉洁,没有一个人敢贪!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海关总税务司署是依据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建立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协助"清朝政府征集关税。后来又把职权扩充到了海关、航运甚至邮政管理方面。总税务司是该机构的最高领导,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和外国的贸易量逐渐增加,通过海关进出货物钱财无数,作为

  • 此人是皇叔,康熙:本应砍头,绞死算了,但子孙不能再姓爱新觉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除掉鳌拜之后,紧接着他便命令康亲王杰书等人,火速抓捕鳌拜余党,其中有一人是清朝皇叔。他就是爱新觉罗·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孙子,时任领侍卫内大臣,掌握着皇宫禁卫军。班布尔善是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的亲儿子,是康熙皇帝的堂叔,他其实也算是战功赫赫。早在崇德二年(1637),班布尔善便追随皇太极进攻朝鲜

  •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清朝灭亡,清朝晚期是如何继续坚持72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晚期鸦片战争总结,清朝有几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清朝为什么败

    首先是清朝晚期有汉人的支持。清朝晚期的时候大量的汉人得到重用,可以说是彻底实现了民族平等。这时候满族已经无人可用,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只能启用汉人镇压。清朝末期的中兴四臣都是汉人,而且都做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很多军机大臣都是汉人担任的。可以说正是由于汉人的支持,清朝才能坚持这么多年。其次就是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