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军与朝廷离心离德与明思宗的多疑导致各将领和藩王坐视明朝灭亡

明军与朝廷离心离德与明思宗的多疑导致各将领和藩王坐视明朝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638 更新时间:2024/2/8 9:45:04

关于明朝在顺治元年(1644年)的覆亡,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极度的惋惜。

一方面,崇祯皇帝本有机会南迁或者将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为依托,继续延长明朝的国祚,以图重新崛起,然而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性格弱点,不愿意背上“逃跑”骂名的他和几位皇子全部都最终被困死在了北京,正统的明朝也就此灭亡。

另一方面,则是明朝在依旧作用百万军队的情况下, 被李自成长驱直入,攻破北京,然而却鲜有军队挥师勤王,可以说是坐视了明朝的灭亡。

之所以出现没有军队挥师勤王的局面,可以说崇祯皇帝要承担非常重要的责任

之所以说是崇祯皇帝的责任,主要是因为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袁崇焕之死,第二件事情就是唐王朱聿键被废。

先来说说袁崇焕之死。

爱新觉罗·皇太极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和古北口破关而入,一路上烧杀掳掠,直逼北京而来。

后金军队的突然杀将而至给了崇祯皇帝以及明朝的朝廷以极大震撼,崇祯皇帝重新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并且迅速召集各方势力前来勤王。大同总兵满桂、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以及远在宁远的袁崇焕带着祖大寿等人,都是以最快的速度疾驰北京。赵率教更是因为行军疲惫被阿济格以逸待劳打得大败,壮烈殉国。可以说,这一次是明朝军队勤王最为积极,反应最快,动作也是最快的一次,并且明军这面损失也是相当惨重,除了赵率教,满桂也在此期间阵亡。

然而,性格多疑的崇祯皇帝在此期间却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他不仅将袁崇焕直接拿下囚禁了起来,并且还将其以反叛的罪名处以了凌迟极刑。

袁崇焕的死可以说给予了当时辽东的诸多将领以极大震撼,祖大寿先是力保袁崇焕,之后更是想要起兵去救袁崇焕,而除了祖大寿,吴三桂及其父亲吴襄,也都在袁崇焕手下任职,这也使得这件事情在崇祯皇帝与辽东诸将之间产生了极深的裂隙,最终在明朝灭亡前后表现了出来。

唐王朱聿键也是因为勤王而遭受了人生变故。

崇祯九年(1636年),清军在一次破关南下,这一次唐王朱聿键不顾“藩王不掌兵”的祖制,招兵买马,挥师勤王。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崇祯皇帝的极力反对,进而被削去了爵位,贬为庶人,还被囚禁于高墙之内,险些死在禁所。

袁崇焕

这两次挥师勤王,产生了两桩悲剧,特别是袁崇焕之死,使得勤王的将领们人人自危,毕竟,谁都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袁崇焕,于是在此之后,清军再度破关的时候,都没有再出现此前积极的勤王之举。特别是在崇祯皇帝在北京城即将被李自成围困的时候,也向吴三桂发出了勤王的旨意,然而吴三桂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14天,坐视北京城北攻破,而不愿挥师勤王。

除开崇祯皇帝本人的原因,此时明朝的军队与崇祯帝以及整个朝廷离心离德,也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军队与朝廷的离心离德,早在明清松锦大战的时候就已经是表露无疑。

蓟辽督师洪承畴率领的十多万明军在松山被清军围困,洪承畴与诸将商议,有步骤有顺序的进行突围,撤离战场,保全实力。然而令洪承畴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率先带兵撤离,其他武将见状也是纷纷带兵撤走,只剩下洪承畴一个文官苦苦支撑,最终兵败被俘,投降了清朝。此时,明朝文官系统与领兵打仗的武将之间,已经有了极大间隙,或者说武将对于朝廷乃至于崇祯皇帝之间,已然是离心离德。

于是,当李自成向北京进发,崇祯皇帝令各地军队勤王,然而这些掌握兵权的将领们却上演了一出“人生百态”。

吴三桂120公里的路程走了14天,已经算是比较积极的了。山东的刘泽清,以坠马受伤为由,拒不出兵勤王。

湖北的左良玉,名义上是起兵勤王,然而行军速度比吴三桂还慢,更重要的是,他的目的不是勤王,而是一路上烧杀抢掠,与强盗无异。

南明疆域图

而这几位后来是无一例外地率兵归降了清朝,并且为清朝输送了近数十万的兵马,而这也成为了攻灭南明的主力。

其他的各路兵马,也是采取了观望态度。而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明朝财政崩溃,军队腐败,士兵将领是缺粮少饷,士气低落,自然不愿意在为朝廷卖命。

其次,不管是在同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作战,还是在同北方的清军作战中,明朝这面是负多胜少,早已没有了斗志。

再次,还是要归结到崇祯皇帝的身上。崇祯帝因为多疑,杀掉了袁崇焕,因为推卸责任杀掉了陈新甲,因为刚愎自用,坑死了孙传庭,面对这样的军队,有哪个武将愿意在为他拼命。就算是唐通赶来勤王,可是也是与李自成一接触,就立马投降了。

所以,武将与崇祯帝的离心离德,最终让崇祯皇帝自始至终,都没有见到勤王护驾的军队来帮助他摆脱危机,而他也在绝望中选择了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也就此灭亡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代宗虽非皇位第一继承人但仍为公推所得,明英宗复辟也无可厚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典型反面教材!明英宗朱祁镇的“名气”全仰仗于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眼看着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逐步崛起,并不断在大明周边进行骚扰侵略索求利益。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在宠臣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最终兵败被俘,沦为阶下囚。堂堂大明皇帝成为了俘虏,对于刚

  •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出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光义杀赵匡胤真实故事,赵匡胤传奇赵光义扮演者,赵光义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啊知乎

    而历史中比较扑朔迷离的一件事就是赵匡胤正值盛年时突然暴毙,那他的弟弟赵光义究竟是不是凶手?斧声烛影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后世在司马光的记载中道出玄机。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北宋盛世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是经历五代十国到北宋的军事家、政治家,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年轻时正值乱世,他毅然去到北方打拼

  • 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原来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做了这样的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在朱棣登基之后,他的功绩足够为他洗白了,永乐年间的经济、军事力量,已经百姓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在明朝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没有过,包括汉朝和唐朝,在明朝之后的清朝更是不值一提。朱棣和朱元璋的功绩比起来很难分个高下。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朱元璋没有立朱棣为太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不仅如此,

  • 朱棣没能找到朱允炆的踪迹,太监却凭一个特征认定老和尚是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那是中国皇帝中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后人对他的评价十分高,他创造的制度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清朝。他恢复了民族平等,进行地方改革,到了晚年期间,甚至废掉了特别残酷的刑罚。他甚至还为那些有志向的人才创造机会。因为古代遵循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按理说朱元璋应该把皇位传给长子朱标,但是因为朱标英年早逝,而且他对朱标

  • 美国版“王振”与金融界“土木堡”:耶伦戏精上身 银行业连环炸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振 土木堡,08年美国银行股市值,十大经典金融风暴

    王振与耶伦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南侵明朝,明边军不敌,千里加急求救。明英宗和其宠信宦官王振,想要复刻其祖父朱棣北逐蒙古的伟业,不顾群臣反对,短短两天就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明军势大,八月一日到达大同之时瓦剌退兵回避,准备吸引明军进入埋伏。王振原以为胜券在握,结果收到大同宦官郭敬的

  • 明朝最神秘的特务机关,可以监视东西两厂,锦衣卫见了都绕着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皇帝,因为他自己的出身,常常忌惮贤才,但又不得不依靠贤才加强统治。他大搞文字狱,使天下读书人无路可走;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都是他不安的表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很勤政,在位31年,从未给自己放过假,曾创造过八天处理1600个奏折的记录。同时他在全国提倡节俭,从

  • 明朝贪官为啥杀之不尽?看看他们都贪了什么,你就理解他们的心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明朝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自幼卑寒。因此他在称帝后,极为讨厌那些富户和贪官,在他眼中,富户那么富,都是压榨劳动人民得来的,而官员,则更应该清廉。因此他大力打压富户,甚至还绊倒了当时的全国首富沈万三,过了一把惩处富人的瘾。而他在对待官员方面。为了让官员不腐化,两袖清风,因此朱元璋为各个品级

  • 明朝藩王生活有多奢华?棺椁中金碧辉煌,王妃每天将金房子戴头上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开创大明王朝,纪年洪武。全面平定天下后,他一方面大封功臣稳定人心,另一方面又大封朱姓子侄出藩为王巩固统治。这时的明朝藩王还是有一定的兵权和作为的。例如:燕王朱棣率军十万镇守北平,多次领命参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军北征。宁王朱权率军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

  • 明朝反间谍战,知县一招识破张献忠间谍,保全南京郊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起初,这些农民军只是在北方流动作战,而随之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渐渐地开始涉足南方各地,如颍川、凤阳、巢县、舒城、庐江、无为州、和州等地。由于缺乏纪律,农民军所到之处,将这些地方全都抢掠一空,导致死伤不计其数。得以保全的只有寿州和庐州,庐州城池坚固,实力较强,防守起来很容易,所以庐州能够幸免很好理解。

  • 明朝功臣中,为何刘伯温能善终?马皇后的这2个水果,帮了他大忙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自古有言:“飞鸟尽,良弓藏”。他的功劳如此之大,在朝中自然也是高危人物。再加上明帝朱元璋本就是农民出身,一步步走上这等高位,虽然在对待百姓时非常仁慈,但在处理手下时却是极尽狠辣。15万贪官都死在了他的手中,开国功臣大多也没能善终。 但是在朱元璋的清洗中,刘伯温却展现出了他的大智慧。当别功臣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