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朝云生平经历 怎样纪念王朝云

王朝云生平经历 怎样纪念王朝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942 更新时间:2024/1/19 6:56:12

王朝云生平经历如何?后世如何纪念王朝云?以下为您介绍王朝云。


王朝云简介

王朝云,字子霞,吴郡钱唐人。宋代女性历史人物,大文豪苏轼的红颜知己和侍妾。

早年家境清寒,沦落歌舞班中,成为西湖名伎。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因而爱幸,纳为爱妾。

敏而好义,跟随苏东坡谪居岭南。绍圣三年(1096年),卒于惠州,时年三十四岁,葬于栖禅寺东南。

苏东坡不胜哀伤,亲撰墓志铭,并写下《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悼朝云》等诗词,以寄托对朝云的深情和哀思。朝云念着《金刚经》的“六如[1]偈”而逝,栖禅寺的和尚兴建“六如亭”作为纪念。


王朝云生平经历

王朝云初识苏东坡

王朝云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舞女浓妆艳抹,长袖徐舒,轻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云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目。

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蔽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朝云时年十二岁,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由于十分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华,且受到苏轼夫妇的善待,十分庆幸自己与苏家的缘份,决意追随东坡先生终身。


王朝云陪伴苏轼外贬

苏东坡在杭州三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甚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

王朝云甘愿与苏东坡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为苏东坡调理生活起居,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作为苏东坡常食的佐餐妙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

元丰六年九月二十七日,二十二岁的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儿子。苏轼为他取名苏遯。

遁儿满月之时,苏东坡想起昔日的名躁京华,而今却“自渐不为人识。”都是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感慨系之,而自嘲一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因而反对新法的苏东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

然而,只不过风光两年而已,苏东坡再度被排挤出京而出任杭州知府。旧地重临,杭州百姓沿路焚香鸣炮欢迎他们所爱戴的父母官。为了不负众望,在王朝云的枕畔细语中,苏东坡此次前来,立意要为杭州的百姓做下几桩有益之事。

此后十年之中,苏东坡又先后出任颍州和扬州知府,续娶的王夫人已逝。

宋哲宗业已亲政,用章惇为宰相,又有一批不同政见的大臣遭贬,苏东坡也在其中,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这时他巳经年近花甲了。

眼看运势转下,难得再有起复之望,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


王朝云病逝

王朝云在惠州时遇瘟疫,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恢复,苏东坡有《朝云诗》:“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拜佛念经,寻医煎药,乞求她康复。

但从小生长山水胜地杭州的朝云为花肌雪肠之人,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


后世纪念王朝云

朝云墓

清嘉庆六年,大守伊秉绶修朝云墓,补书苏轼所为墓志铭,刻石征文。当年孤山的栖禅寺已不复存了,朝云墓,六如亭也几经修建。朝云墓、六如亭已按宋代风格,修葺一新,对外开放。

朝云墓和六如亭是惠州的重要文物古迹,名声很大,历代题咏不少;1984年被列为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惠州的老百姓常于农历12月5日朝云生辰日拜祭,亦有用民间做会的形式予以悼念,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民俗祭奠活动。

苏文忠公朝云墓志铭

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唐人。敏而好义,侍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

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仅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丰湖之上,栖禅山东南。生子遯,未期而夭。盖尝从比丘尼义冲学佛法。

亦麤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铭曰:浮屠是瞻,伽篮是依,如汝宿心,惟佛止归。


以上关于王朝云的介绍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标签或通过中国历史栏目查看。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垂帘听政的太后有哪些 垂帘听政为什么要垂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垂帘听政的太后有哪些一提到垂帘听政,人们就会想到发生在清朝的“辛酉政变”,就会想到统治了中国47年的慈禧太后。其实,在慈禧垂帘听政之前,中国历史上这种女人执政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她们不仅是封建社会的女中豪杰,而且也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女强人”;不仅是少见的政治家,而且也是罕见的政变家。在权欲的驱使下

  •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徐特立简介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

  • 世卿世禄制施行年代 世卿世禄制怎么废除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世卿世禄制的施行年代是什么时候?世卿世禄制是怎样废除的?以下为您介绍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简介世卿世禄制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

  • 延安五老之一 谢觉哉的革命生涯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谢觉哉简介谢觉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884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

  • 军功爵制的发展历史 军功爵制的赐爵原则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军功爵制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军功爵制的赐爵原则是什么?以下为您介绍军功爵制。军功爵制简介军功爵制的出现和确立,在先秦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春秋以前列国普遍存在“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在选拔人才,包括军事将领时,实行“亲亲尊尊”路线,主要在奴隶主贵族中选取。平日村社各级首领,战时也就是各级军官。战

  •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时代背景 九品中正制选拔流程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流程是什么?以下为您介绍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简介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

  • 延安五老之一 吴玉章人物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吴玉章简介吴玉章(1878年12月30日-1966年12月12日),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他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时担任校长长达17年,直至1966年逝世,为人民大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 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科举制度有怎样的流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科举制度的流程是什么?以下为您介绍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简介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

  • 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举的分级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哪些?科举的分级有哪些?以下为您介绍科举。科举简介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

  • 中外朝制度产生的原因 中外朝组成构架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外朝制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中外朝官员组成构架是怎样的?以下为您介绍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简介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