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秦国会强打起来:源自“耕战”国策

为什么秦国会强打起来:源自“耕战”国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486 更新时间:2024/2/12 7:15:53

国之初,魏文侯重用李悝开展变法运动,改革政治,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并同时联合赵、韩两国,积极对外进行集体扩张,北灭中山,西取秦河西之地,给秦国构成致命威胁。文侯死后,其子武侯即位。

然而对于秦国而言,来源魏国的威胁并没有随着文侯的死而消失,据《吴子》记载:武侯时期,秦国曾起倾国之兵伐魏,而吴起仅以武卒五万,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于河西大破秦五十万之众,这次“以一胜十”的经典战役深深地震撼了秦人的心灵,也使得秦人第一次认识到秦-魏的实力已不在处于同一层次,其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并不仅仅修道保法那么简单,秦国若想在战国的风雨中继续存活下去,必须进行一次全新的尝试。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决心对秦国军政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便广招天下贤士以求兴邦之策。卫人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受李悝、吴起等人影响专研以法治国之术,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并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商鞅所定的秦律不是一两条律令所能概括的,它是一套来源于魏国律令而又有所改进的律法,具体的内容如今已无从知晓。但《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这次变法的内容主体:商鞅任秦左庶长之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从上述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商鞅变法的主旨就是立“耕战”为国策,建立郡县制,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根据个人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须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商鞅深知此次变法的力度是史所未有的,恐秦国上下对其可信性产生怀疑,延缓变法进行,为消除顾虑,尽快打开局面,其进行了两项权术表演。其一,变法之前,商鞅派人将一根三丈之木放于闹市,下令:“谁能把木头移至北门,可获十金”,老百姓纷纷来看,但都心存疑虑,无人去搬;随后商鞅把赏金加至五十金。果然有一人将木头扛起,搬到北门。

商鞅如数地兑现自己的承诺,在臣民中确立了自己的信用。其二,新法推行后,秦太子犯法,商鞅刚正不阿,令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代为受罚,此举使得贵族、大臣等都不敢再触犯新法,同时在秦民中也树立了自身不可动摇的威信。

商鞅变法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迅速崛起于华夏之西陲,同时,由于新法推崇战功,秦人的血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军队战斗力空前提高。此后,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战国也由此进入秦人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格局即将到来。

商鞅所颁布的新法是一种军政合一的新型国家法律体系,其高明之处在于紧紧抓住了封建国家的两大主题,对内促进农耕,以农为本发展生产;对外发动战争,以战养战拓土开疆。没有强大的农耕,没有充足的军粮作为保证,国家的军事实力是虚浮的,取得一两场战争的胜利是可能的,但要想长期称雄于诸侯是绝对不够的,更不用说统一华夏了。

众所周知,军队的战斗力与士兵的积极性是密不可分,新法彻底打破了传统力量的束缚,在秦国建立了一套完成的军事激励体制,使战功成为维系家族荣耀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秦人的作战积极性。而连接“耕”与“战”的纽带就是强大而稳固的法制体系,这就充分地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当时,秦人若想在国内取得好的社会地位、赢得世人尊重,只有两个事情可做,一是从军为伍,二是投身农业生产,如此就使得国内最优秀的人才均集中于军、农两个领域,致使秦国核心力量得到最直接的发展,综合国力飞速提升。

此外,商鞅的成功并不是历史的偶然,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秦国君权强大,虽然在春秋战国之交也出现过一些类似于列国的内部斗争,但秦国的君权仍是不可撼动的,秦孝公完全有能力发动一次自上而下的体制革命,这就为变法打下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其二,商鞅自身取信于民的态度,“人无信不立”,自古以来,政治家们均将“信”视作称雄乱世的权术手段,开创盛世的政治基础。“小信成则大信立,明主基于信”,自变法之初,商鞅就非常注重对于自身威信的培养,从徙木小事做起,由小及大,逐步树立信用,取信于民,并严惩触犯法律的太子,彰显执法之公平,为新法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三,秦文化的自身特点,秦国地处中原文化和戎狄文化的交汇处,生存条件恶略,特定的地理环境铸就了秦文化兼容并包的鲜明特征。秦人从来不拘泥于自身文化的束缚,对外来的一切有利因素不具有排斥性,不仅积极吸收了来源于周朝先进文明,而且还在不断与戎族的交往与斗争中,融入了戎族的功利主义因素和君民一体的朴实作风,这些都为商鞅变法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汉会战为什么会输?真相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

  • 百团大战: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最大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百团大战时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

  • 百团大战真相:揭秘百团大战为何饱受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百团大战真实战绩1940年12月10日八路军总部公布,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内有营长以上军官18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以上共46380人)。缴获各种

  • 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名单及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黄埔军校二期,1924年8月、10月、11月分批入学,1925年9月6日毕业,毕业生450名,由严重任总队长,张治中为副总队长。分为五个队:步兵科两个队,炮兵、工科,辎重科个一个队。学习期间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和平定刘杨叛乱的战斗,毕业后部分派往第一军。辎重科王公遐 浙江黄岩 1903 联勤总部第2补给

  • 九锡:历代篡位者追求的标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何为九锡九锡(cì,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记载见于《礼记》。一曰车马。指金车大辂(lù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玄牡二驷,即黑马八匹。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二曰衣服

  • 武汉会战谁是总指挥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汉会战的最高总指挥是蒋介石.此次会战,长江北岸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因病住院动手术,由白崇禧于1938年7月17日代理战区司令官。武汉会战大事记(1938年)6月5日武汉最高军事会议决定调集130个师、百万大军防守武汉。蒋介石任作战总指挥,辖第九、第五两个战区。12日安庆失陷,武汉会战开始。26曰马当

  • 武汉会战对于抗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汉会战开始的时间是1938年6月11日,一共持续了将近五个月,到10月27日结束,也就是说武汉会战一共打了一百五十天。在这一百五十天内,日军对我国安徽、河南、江西、湖北等地展开的大肆的侵略,最终已成功占领武昌等地结束了这场战役,武汉会战打了多少天这一问题已无争议。1、武汉会战的影响体现在此次会战让

  • 抗美援朝中国志愿军总指挥官你知道是谁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的总指挥是司令员,先后有四任他们分别是彭德怀、邓华、杨得志、杨勇。详细情况:中国人民志愿军从1950年10月入朝参战,到1958年年底全部撤出朝鲜,历经8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曾前后有四任司令员,他们分别是彭德怀、邓华、杨得志、杨勇。志愿军的首任司令员是功勋卓著的彭德怀

  • 为什么要抗美援朝?如果不抗美援朝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如果我们当时不进行抗美援朝,那将一定会有以下几个结果:1、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作为一个国家将不复存在,朝鲜半岛将会是一个统一的韩国。2、我国在出兵前,美国统帅麦克阿瑟曾狂妄地宣称,到哈尔滨去过圣诞节。并且不断地侵犯我国的领空,对我国的东北进行轰炸和破坏。所以,美国军队在吞并朝鲜后,一定会对我国东北虎视

  • 明朝三杨内阁:同姓杨的三位内阁学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三杨内阁的介绍明朝三杨内阁,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为明代“台阁体”诗文的代表人物。三人均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加大学士衔辅政,人称“三杨内阁”。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