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捻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的反清武装势力

捻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的反清武装势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143 更新时间:2024/1/20 12:25:32

捻军的介绍

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五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此后为后期捻军。

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孙葵心等。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

1865年,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捻军的起义背景

早在清朝嘉庆年间,中国北方就有捻子活动。捻,是从捻绳的意思而来的,就是合起几股为一股,团结起来有力量的意思。一八五二年(清咸丰二年),安徽淮北地区的涡阳、蒙城、亳县一带遭到大旱,入捻的农民逐渐增多。19世纪初,安徽北部及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部分地区的农民秘密组织“捻党”,以反抗封建压迫、寻求生活出路。

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爆发于黄河、淮河流域,由捻党转化而来的农民起义军的反清战争。在皖、豫、鲁、苏、鄂交界地区,形成十余支相对独立的队伍,并逐步由分散、零星的斗争趋向联合。

捻军的建制

一八五五年七、八月间,建都尹沟时光、设陪都雉河集,张乐行自领黄旗,兼黄旗总目;苏天福、龚得树、韩老万、侯士伟分别担任黑、白、蓝、红各旗的总目。总旗之下有“大旗”,是组成捻军的基本单位。大旗设大旗头,称“趟主”、大旗之下还有“小旗”,是最基层的组织。这种五旗军制的组织形式,把处于分散状态的捻军初步统一起来。从此,这支力量成为北方反清武装的主力。

张乐行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召集各路捻军首领会盟、会议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明王”,宣布信条,制定《行军条例》,分设黄、白、红、黑、蓝五色旗,五色总旗各设总旗头。

张乐行自领黄旗,兼黄旗总目

苏天福领黑旗,黑旗总目

龚得树领白旗,白旗总目

韩奇峰(老万)领蓝旗,蓝旗总目

侯士伟领红旗,红旗总目

起义口号:救我残黎,除奸诛暴,以减公愤

捻军的起义经过

1852年张乐行、龚得树等复于皖北雉河集(今涡阳西北)一带起义,聚众万余人,攻克河南永城等地。1853年,太平军北伐进入黄河、淮河流域,捻党纷起响应,捻军5万余人转战于皖、豫、鲁、苏、鄂交界地区,歼灭清军和地主武装,形成十余支相对独立的队伍,使队伍迅速发展至十余万人。

但由于组织松散,武器简陋,缺乏训练,因而在参战清军由少变多,捻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后,只有张乐行等少数几支主力于正面阻击清军,余多守寨自保,致使雉河集根据地被清军攻占。1857年春,张乐行率捻军渡淮南下,与北上的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会师,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与太平军联合作战,在淮河两岸抗击清军围攻,并一度攻入湖北。

1858年,捻军主力回到淮北,一面以圩寨战抗击清军进攻,一面以快速的流动作战方式出击豫、鲁、苏,歼灭大量清军,并与太平军配合进行了多次重要作战。1860年冬,清廷调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全权督办攻捻战事。捻军虽数次击败僧军进剿,但因实行消极防御方针,致使雉河集大营于1863年再次失陷,张乐行殉难,皖北根据地丧失。突围而出的张宗禹等部,继续以流动作战方式,坚持斗争。

1864年夏,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失陷,捻军与太平军余部在鄂、豫边界会师,改编组成新捻军,以复兴太平天国为目标,推赖文光为首领,运用新的游动战术,并逐渐易步为骑,使捻军变为一支约十余万人的骑兵武装。

1865年5月,于山东菏泽高楼寨取得全歼僧格林沁马队7000余人的重大胜利,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受伤坠马,被捻军张皮绠斩杀在麦田,终年五十五岁。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

旋击败湘军和淮军,粉碎钦差大臣曾国藩“以静制动”和“聚兵防河”的攻捻方略。次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今许昌)分为东、西两部。赖文光率东捻军留守中原地区,与清军周旋。

西捻军由张宗禹率领西进陕西,与陕甘回民军相互配合,取得灞桥伏击战、进军陕北等作战的胜利,后闻东捻军被围,转兵东进救援,经山西、河南、进入直隶,于饶阳(今属河北)之战失利后,继续转战于山东、河北地区。但东捻军转战于河南、湖北、山东地区,遭李鸿章淮军围追堵截,日趋被动。1868年1月,终败灭于江苏扬州地区。8月,西捻军也于山东茌平徒骇河畔覆没。

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为此后1911年的武昌起义提供的宝贵的经验。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和尚原之战:宋军以少胜多,重创金军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和尚原之战在哪里川陕是南宋的战略要地,南宋于1129年(金天会七年,南宋建炎三年)授命张浚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以抵御金军在川陕的战略进攻。1130年(金天会八年,建炎四年)九月,宋、金在富平交战,宋军数倍于敌的兵力由于指挥不力、将领临阵脱逃等原因而全线溃退。宋军撤退到兴州(今陕西略阳)、和尚原(今陕

  • 永乐城之战:北宋灭掉西夏的梦想成泡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乐城之战遗址北宋与西夏的重要战役之一。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西夏国王秉常听闻宋欲在夏、银、宥三州交界之处筑永乐城(又名银川砦,今陕西米脂县西)屯兵戍守,甚感威胁,遂遣军三十万,前往攻取。永乐城之战宋军伤亡宋军在此役之中的损失约在二万到三万战斗部队以及留在城内的厢军和保甲等,二十万为后人政治

  • 李孝恭:平定南方位列凌烟阁第二名的宗室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孝恭的介绍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李孝恭的生平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唐国公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隋朝末年,

  • 不当姑苏大才子,只做寿宁好县令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老冯当官的时候已经年过六十,当的是县令,当官的目的很明确,为了立功,这看起来怎么有点变味了,红果果的沽名钓誉啊。路上下雨,家仆说先生过来躲雨啊,老冯置若罔闻偏要东张西望,结果被泥石流砸伤脚,编剧来这么一出桥段,除了告诉观众老冯很蠢之外就是浪费观众的时间。还没到县城,前任县官就主动跑来送上官印然后跑路

  • 明朝画家仇英都有哪些作品,仇英生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仇英是我国明朝时期的知名画家字实父。善于花人物图,尤其是仕女图。在水墨和白描上都有很深的功底,能够有效的结合多种笔法把画作表现得更加贴切。吴门四家之一的他又被称为“明四家”。仇英是美术史上少有的平民出生的画家,自幼贫寒的他,年幼辍学,之后做过漆工,而后收到了周臣的赏识被收为徒弟,而在历史的记载之中仇

  • 贾岛最出名的5首诗,看看你都读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剑客》1、原文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2、翻译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如今取出,给您一看,谁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实告我。二、《寻隐者不遇》1、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翻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

  • 兵器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古代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兵器挝的介绍挝又称镐、骨朵、锤、椎。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挝的使用方法融有长矛、大斧等长柄重械的技法。兵器挝的使用挝头似斧脑可宕击,挝笔似斧刃可用斧之劈撩之法,伸直之挝指则如矛尖,用以戳扎,挝柄似矛,杆可拨可撩。挝亦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长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笔,纯

  • 为何古代皇帝废长立幼多被大臣阻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

  • 红军十大军长,三位元帅,一位大将,牺牲的都是元帅种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红1军军长许继慎,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1930年3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很多人误以为,红1军是属于红一方面军,其实不然,它隶属于红四方面军。可惜,许继慎被张国焘错误杀害,不然绝对是元帅人选。红2军军长贺龙,贺龙既是红2军军长,又是红2军团总指挥,后来还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共和国第五大元帅。

  • 中国十大将没有萧克,他为什么没有评上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55授衔内幕:毛泽东为何不让萧克做大将?萧克将军虽然排名在上将的头一名,其实以萧克的资历和职位来讲,这个安排还是有点委曲了。虽然在大将评衔时林彪曾致信毛泽东希望突出井岗山在我军历史上的地位,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也确实有四位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罗瑞卿)是从井岗山上下来的,可大将里面原有的分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