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巫蛊之祸:汉武帝自灭三族

巫蛊之祸:汉武帝自灭三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178 更新时间:2024/2/8 10:32:36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生开疆拓土,治国理政,北逐匈奴,战功显赫。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君主,却有自己难言的苦痛。晚年时,他迷信巫术,一手制造了“巫蛊之祸”,并因此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妻儿与皇孙。

晚年多疑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登基,公元前87年去世,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四年。他统治的前期和中期属于汉朝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强盛,政治清明。然而到了晚年,这位圣明君主的执政能力却逐渐开始下降。

晚年的汉武帝志得意满,宠信佞臣,听不进忠言逆耳的谏诤。他的独裁思想越来越严重,对群臣无端猜忌,而且偏执嗜杀,动不动就将冒犯自己的臣子灭族,兴起了数次株连万人的惨案。汉武帝晚年曾一连诛杀了李蔡、严青翟、赵周公孙贺、刘屈等五位当朝丞相,弄得当时的朝臣人人自危,无人敢担任丞相。

据史料记载,当汉武帝决定任命公孙贺为丞相时,公孙贺极力推辞,死活不肯接受丞相印绶,跪地痛哭乞求道:“臣是从边远地区来的,凭借骑马射箭当了官,能力有限,实在当不了丞相啊!”

汉武帝命左右:“扶起丞相。”公孙贺还是不肯起身。汉武帝大怒,拂袖而去。公孙贺无奈之下,只好勉强上任。结果没过几年,公孙贺就因儿子犯罪被株连入狱,活活冻死在狱中,家族也惨遭诛灭。

晚年的汉武帝还越发迷信鬼神,整日求仙炼丹,行事荒唐。他组织很多巫师术士建造楼台,炼丹制药,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死。有一个叫做李少君的术士告诉汉武帝,祭灶可以招来鬼神,鬼神来了就可以把丹砂炼成黄金,使用由这种黄金制成的餐具用餐,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汉武帝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亲自行祭灶礼,沉溺于把丹砂变成黄金的神话,还派遣术士到海中寻找仙人。后来李少君死了,汉武帝认为他是成仙了,竟然派人去寻找。类似的荒唐事数不胜数,结果汉武帝身边走邪门歪道的人越来越多,他自己也越来越疑神疑鬼。

巫蛊之祸

汉武帝晚年的昏聩、猜忌、疑神疑鬼,终于酿成了他执政后期最严重的一场祸乱——巫蛊之祸。

所谓“巫蛊”,指的是一种巫术,“巫”指的是祈求鬼神加害于人,“蛊”则是使人受迷惑,昏狂失去本性。用巫蛊之术害人的方式有很多:有的用桐木刻成仇人的形象,然后刺心钉眼,希望给仇人带来祸患;有的假装鬼神附体,借以欺弄或恐吓他人……

巫蛊本是一种荒唐的迷信风俗,但在蒙昧的古代,它却是人人忌讳的致命妖术。汉朝“巫蛊”之风盛行,并从民间传入皇宫,宫中一些妃子和宫女为了争宠,也常用这种办法诅咒别人。

汉武帝到了晚年,身体每况愈下,听力和视力都有所下降,精神恍惚。他认为这是有人在暗中诅咒他,因此对“巫蛊”一类的妖术非常反感,一旦发现便严厉惩办。于是,不少小人借此大做文章,陷害无辜。

佞臣江充是汉武帝身边的宠臣,平日里为非作歹,肆意妄为。正直的太子刘据对他的所作所为一直非常不满。江充担心太子即位后会惩办自己,便向汉武帝进谗言道:“您的病不见好转,是因为宫里有‘巫蛊’之气诅咒您。”愤怒的汉武帝立刻派江充去调查,并下令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一干小人协助江充。

江充带人闯入太子宫中,四处搜寻、挖掘,但一无所获。为了诬陷太子,江充趁人不注意,悄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头人,大肆宣扬说:“在太子宫中挖出来的木头人最多,还发现了太子写的帛书,上面写着诅咒皇上的话,我们应该马上奏明皇上。”

太子备感冤屈,想去汉武帝避暑的甘泉宫当面解释。太子少傅石德连忙劝说道:“皇帝原本就忌讳‘巫蛊’,您就是去了恐怕也说不清楚。况且皇帝现在远在甘泉宫,家人都不允许去探望,是生是死都不清楚。您忘了秦朝皇子扶苏的教训(指秦始皇死后,胡亥与大臣赵高李斯秘不发丧,假传圣旨赐死了扶苏)吗?现在不如先把江充这些人抓起来审问。”

太子听完这一番话,不由紧张起来,立即命人去抓捕江充等人。江充被捕,以谋反的罪名被斩首示众;按道侯韩说拒捕被杀;但御史章赣却侥幸逃脱了。

章赣一口气逃到甘泉宫,向汉武帝诬告太子谋反。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不分青红皂白,下令丞相刘屈率兵捉拿太子。太子见有人逃脱告密,自知祸事将至,赶紧面见母后卫子夫,详细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卫子夫听说汉武帝派兵来捉拿自己的儿子,立即下令打开未央宫的武库,发放兵器给支持太子的百姓,并将京城的囚犯武装起来,准备对抗皇帝的征讨部队。为了赢得京城官民的支持,太子昭告全城道:“皇帝在甘泉宫养病期间,奸臣作乱谋反,请大家与我合力剿灭叛军!”

接着,太子又去征调胡人军团与北军,但胡人军团早就接到了汉武帝的命令,准备镇压太子的叛乱;北军监护使任安则明哲保身,接受了太子的符节后却闭门不出。一时间,文武百官与京城百姓也难辨是非,形势一片混乱。

汉武帝的征讨军队与太子的军队在京城大战数日,双方死伤数万人。但太子的临时武装毕竟敌不过皇帝的正规军,最终兵败。太子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仓皇逃出城,躲进了湖县(今河南灵宝)的一个平民家里。皇后卫子夫在宫中上吊自尽。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汉巫蛊之祸到底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武帝天汉年间,国内流行疫病。这种疫病最初可能来自匈奴发动的生物战。由于汉武帝不断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略进攻,匈奴王庭远迁漠北。为阻挡汉军,匈奴使用“胡巫”的萨满巫术。这种巫术的“诅军”方法之一,是将疫马、牛、羊埋到汉军经过的水头水源上,或将染有烈性病毒的疫马施放给汉军,使汉军人畜染疫。(《汉书·西域传

  • 汉武皇后陈阿娇被废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这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阿娇怨》的七绝诗。短短四句小诗讲述了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从万千宠爱到长门宫冷的非常人生。而对于这位大汉王朝的皇后为什么从万千宠爱到长门宫冷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是“巫蛊”惹的祸。其实,让汉武帝刘彻非

  • 为什么刘邦最终能够得到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史书记载,刘邦出生在沛邑,少年时期就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也不下地做农活。刘邦他老爹经常骂自己儿子没啥出息,但是刘邦少年时期很敬佩信陵君,可以说是偶像吧,信陵君何许人也?战国四公子之首。战国四公子都是以养士为名,门客三千,可见偶像作用还是很大,比如我们现在崇拜那位成功人物一样,刘邦呢,崇拜信陵君,自然

  • 和熹皇后邓绥:汉朝著名女政治家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纵观历史上,因皇帝年幼,缺乏治理朝政的能力,而让垂帘听政的太后有许多而垂帘听政最多的太后,要数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大多都是年幼的皇帝登上皇位,所以,太后自然要帮助皇帝掌管政事。在动荡不安的东汉时期,却诞生了一个极具政治觉悟的女政治家,她就是东汉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历经三代帝王,临朝摄政长达十六年。比起吕

  • 刘邦长子刘肥竟然认妹为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高祖刘邦在跟吕雉成亲前,曾经跟当地一名曹姓女子关系融洽,这个女子为其生下了长子刘肥。刘肥虽是长子,但私生子的身份无法改变,所以只是庶长子。虽然刘肥年富力强,比宅心仁厚的弟弟刘盈更出色,但他没有皇位继承权。出于父亲的愧疚,和对刘肥能力的赞许,刘邦在刘肥20岁生日的时候,送给长子一份厚礼。汉高祖六年,

  • 近不可及的皇位 齐王刘肥家族的憾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朝的齐悼惠王刘肥,是刘邦的长子,却有着略显尴尬的出身。他的母亲曹氏,是刘邦的外妇,几乎就等于情人。这也让刘肥有了私生子”的嫌疑,好在那时刘邦还没迎娶吕雉,从一开始就承认了这个儿子。可这样的出身,也让刘肥和帝位成为了绝缘体。尽管其后代先后有两次触摸到了帝位,却依然与之失之交臂,引为憾恨。没有任何史料

  • 汉末三国唯一的完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末三国是个超级大乱世,但同时却也是个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大量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扎堆”出场,在短短数十年时间里,演绎出一段段佳话。刘备的授业恩师、汉末三国唯一的完人卢植,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年轻时便以性格刚毅、品德高尚、志存高远而著称,在目睹东汉末年的种种乱象后,常有匡扶社

  • 刘邦为什么伤胸反摸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各地纷纷揭竿起义。一次战斗中,项羽对刘邦说:“喧扰争斗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人的关系。我希望现在能和你决一胜负,不要为了我们,苦了天下的父子百姓。”刘邦说:“我宁可斗智,不愿斗力。”于是刘邦就数说项羽的十条大罪。项羽大怒,此时弓队的伏兵放冷箭袭击刘邦,刘邦躲闪不及,被射中了胸部。危

  • 烛之武如何妙语退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郑国。秦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东边,晋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西边。在团团包围之中,郑国君主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有个大臣说:“面对两大强国的左右夹攻,我国危在旦夕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说服秦国退兵,敌手只剩下晋国,那么我国才能脱险。”郑文公急切地问他:“您说派谁去劝

  • 刘邦死前为什么要定下非刘氏不王的规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三月中旬,离刘邦去世还有一月余的时间,刘邦拖着重病之躯同王陵、陈平、王勃等朝中重臣,一起杀白马立誓,对天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即非刘氏不为王,非功臣不为侯。这就是“非刘氏不王”的来历。那刘邦为何要与众臣立下这样的誓言呢?汉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