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玄武门之变三大疑点

历史上玄武门之变三大疑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083 更新时间:2024/2/8 10:54:28

按照《新唐书》和《旧唐书》以其他史书的记载,唐高祖李渊早就想把皇位传给李世民,而且就在即将召集太子建成、秦王世民、齐王元吉一起开会宣布的时候,建成元吉准备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截杀李世民,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有预谋”的建成元吉被“被动仓促应变”的李世民给干掉了,而李渊也就顺水推舟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又举行了“禅让”仪式,自己去当太上皇去了。可是细看史料,却发现了诸多疑点,就连禅让这事儿,也透着那么一股子诡异。最诡异的事情,就是尉迟敬德这段话很让人费解:玄武门之变前,已经有八百控弦被甲勇士进了皇宫,这些人到底是谁派进去的?

首先我们来说禅让。在隋唐鼎革之际,禅让的把戏已经玩儿得太多了:王世充能当上“大郑开明皇帝”,是来自皇泰帝(也称皇泰主)杨侗的“禅让”,李渊肇基大唐,也是因为隋恭帝杨侑的“禅让”,作为曾经的禅让接受者,李渊太知道禅让是怎么回事了,而在后汉三国期间,曹丕在逼着汉献帝刘协禅让之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终于知道舜是怎么回事儿了!”曹丕直到是怎么回事儿,李渊也知道,李世民更知道——李渊禅让那年六十二岁,死的那年七十一岁,要是不退位,还能干九年。而“向天再借五百年”几乎是每个皇帝的梦想,主动放权,那得是实在被国事烦透了。

接下来咱们再看玄武门之变的三个疑点:第一,到底是谁有预谋。就连替李世民说话的《新唐书》《旧唐书》也用了大量笔墨记录尉迟恭、程咬金是怎么撺掇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干掉建成元吉的,其中尉迟敬德的话说得最狠:“在外勇士八百余人,今悉入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而房玄龄杜如晦不想掺和,李世民还气得拔出腰刀交给尉迟恭:“他们再不来,你就把他们的脑袋拎回来!”

第二、李元吉在太子建成被杀后,为啥要往武德殿跑。《旧唐书》记载:(元吉)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这就是说,李元吉是想找老爹李渊做主的,但是李渊此时在干什么呢?这老先生在人工湖(海池)划船钓鱼呢!这就是同一本史书记载的自相矛盾之处了:李渊不是要召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做出那个“艰难的决定”吗?怎么还有心情去钓鱼?而且皇宫大门口已经杀得尸山血海,难道那些人都是“衔枚而战”?

第三个疑点就是尉迟恭又怎么能“擐甲持矛”找到李渊的?按照当时的规矩,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剑履上殿那得是萧何曹操那样享受特殊待遇的宰相(丞相),而且还得皇帝郑重其事地下旨宣布,而连个国公都不是的尉迟恭肯定是没这个资格的,那么他要进皇宫,就只有一个办法——杀进去!所以所有的史料都记载了当时李渊的表情:“高祖大惊。”而当浴池敬德表示自己不是来弑君的之后,“高祖意乃安”。而当时李世民正领着自己的嫡系部队跟已经失去建成元吉的皇宫卫队、东宫人马血战,是尉迟敬德“请”李渊降下“手敕”才叫停了战斗。每当笔者看到这段记录,就觉得李渊像极了猫爪下的黄鹂。

以上的三个疑点或许还不能说明什么,但却能从侧面证明秦琼确实是没有参与其中:按照李渊与秦琼的关系,秦琼绝对不允许(至少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会不会出手阻止都很难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一下子冒出来一大堆国公,尉迟恭、程咬金都火箭上升,而早就是国公的秦琼并没有加官进爵(再升就成郡王亲王了),居然只跟程咬金一样实封七百户,就说明秦琼根本就没参与宫廷内乱这种破事儿。如果他真的介入了,作为当时偶像级人物,李世民一定会大书特书“秦琼支持我”的,而所有的正史(包括李世民让写的)记载,都不见秦琼参与密谋的片言只字,如果秦琼参与了,这个李世民阵营中唯一的国公(别的国公都是后来李世民封的),怎么能不大书特书?

也许这三个疑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尉迟敬德所说的那句话:已经潜入皇宫的控弦被甲八百勇士,又是归属于哪一方?笔者看《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的时候,总是以为这八百人是李世民安插进去的,或者是尉迟敬德等人先斩后奏,逼着李世民不得不动手,否则“谋反”的罪名也会要了他的命。但也有人认为这八百勇士是建成元吉派进去要暗算李世民乃至李渊的。

为了稳妥起见,笔者原文抄录,请读者诸君参详。尉迟恭在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时候是这样说的:“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纵不从敬德言,请自决计,其如家国何?其如身命何?且在外勇士八百余人,今悉入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隋炀帝是怎么样改革科举制度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自西汉以来,中国主要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朝廷在地方特派官员,在地方选拔人才,并推举到朝廷做官。然而这种制度,很容易形成以乡党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形成世卿世禄的门阀。曹魏之后,九品中正制承认了门阀制度,世家豪族完全垄断了官员的选举。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门阀豪族急剧腐朽,这些贵族官僚在朝廷上尸

  • 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安史之乱的平定:乾元元年(758)九月,唐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安庆绪,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60万众溃于城下。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

  •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郭子仪,今陕西华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唐玄宗天宝八年(749),为横塞野军使,天宝十三年,为天德军(合内蒙乌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与镇压安史叛乱

  • 安史之乱时期有哪些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导致大唐帝国一蹶不振,致使无数百姓生离死别的“安史之乱”爆发,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著名诗人们也不幸被卷入其中。最先因叛乱而受到伤害的是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而且他所受到的伤害也是最重的,因为这是致命的一击。安禄山叛乱之后,王昌龄离开他在湘西的任所,

  •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取消藩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是造成唐朝由盛到衰的重要转折点。长达七年多的内战导致整个帝国生灵涂炭,百业凋零。虽然在平定叛乱后,唐朝国祚又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却再也无法重现昔日大唐盛世的辉煌。“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大藩镇拥有太多自主权,以至于朝廷对他们的掌控力越来越弱,最后才演变成兵祸。那么“安史

  • 唐朝宦官张承业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承业唐代末年同州人,自幼入宫,被内常侍张泰收为养子,后升任内供奉。唐末中央权威低落,朝廷令不出中央,拿地方军阀一点方法也没有,常常必须仰赖军阀之间互相牵制才能存活。张承业这人非常忠心,并且识大体,懂谋略,就常被安排出使各方军阀。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对张承业非常赏识,认为他和一般的宦官不同,对他礼遇有佳

  •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朝代,在当时,就是可以用国泰民安来形容,老百姓在李氏家族的带领下,吃香的喝辣的,小日子过的美滋滋的。在经济条件好的情况下,大家的审美观念也开始变化,他们认为女人丰满就是特别美,在当时可是掀起了一股“肥胖美”潮流。我们熟悉的杨贵妃就是胖,所以才惹得国家领导人都喜欢她。当下的人民

  • 唐朝为什么叫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的正式国号是“唐”,原意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今山西太原)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隋

  • 唐朝为什么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658年置东都洛阳,后又陆续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凤翔等都城。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

  •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改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玄宗李隆基一共有三个年号:登基第一年的年号是先天;第三年改为开元;二十九年后又改为天宝。唐玄宗从开元改元天宝的原因:一、天宝,出自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据说是唐玄宗认为功业已就,一生中的大事都已经办完,想要开始享受成果。二、开元29年,唐玄宗的同辈兄弟死两人,为了避晦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