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671 更新时间:2024/1/26 19:09:22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区,大败曹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参见曹操统一北方战争),欲吞并江南、统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作向南方进军的准备。七月,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曹军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省),并率精骑追击南逃的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追及击溃刘备军。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境),曹操继续南下。占领江陵,并乘胜向江东进军。

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监领虎威将军于禁、平狄将军、平虏将军朱灵、破虏将军李典、荡寇将军张、奋威将军冯楷等7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阳、樊城等要地留兵驻守,自率主力沿汉水、长江东进。曹操企图先击歼刘备于樊口,然后顺江而下,兼并东吴。

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决定联吴抗曹,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后,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大计。当时东吴部分谋臣慑于曹军号称80万的声势,主张议和,孙权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鲁肃于是劝孙权招周瑜还,周瑜一回来便为孙权分析了曹军的劣势,让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一是曹操的士兵并无八十万之多,长途跋涉的疲惫之师加上投降的荆州士兵总共只有二十多万,二是曹操的士兵多为北方人士,不善水战,作战力无法与东吴军抗衡;三是北方士兵来到南方,水土不服易生疾病;四是曹操北方尚未安定,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孙权即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与刘备进驻夏口。是年冬,曹操凭恃军威,骄纵轻敌,拒绝谋臣谏议,亲统大军水陆并进,直逼江南。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曹军以步骑为主,面临大江,立刻失去优势,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退长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夹江对峙。为减轻江上风急浪颠,曹操下令用铁链和木板连接战船,犹如城堡,使步骑兵可在上驰骋,以利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意欲谋攻,以求速战,遂采纳黄盖提出采用火攻的计谋。针对曹军连环战船,黄盖派人给曹操送伪降书,并与曹操事先约定投降时间。

十月的一天,黄盖率蒙冲、斗舰10艘,满载易燃的枯草干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围住,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另备速度快的走轲,系于蒙冲、斗舰之后,以便纵火后官兵换乘撤离。时值东南风急,黄盖领战船扬帆直驶曹军水寨。曹军官兵见黄盖来降,“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毫无戒备。联军战船接近曹营时,曹军戒备松懈,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孙刘联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联军迅疾追击。

曹操经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脱,自还北方,留满宠驻当阳,曹仁<守江陵。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战后,曹操鉴于失败教训,大治水军,进控江淮。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荆州牧,作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官渡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

  • 李陵事件的具体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李陵出征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仗义执言却惹祸上身,这就是李陵事件。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

  • 司马迁的家世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

  • 关于司马迁出生时间的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出生时间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他本人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没有记述,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亦缺乏记载。后世研究者一说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武帝建元六年),相差十岁。公元前145年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唐代张守节注。《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四十二

  • 司马迁与西南夷的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司马迁与西南夷:蜀地以南的西南夷地区包括今天的四川西部、贵州、云南等地区,这里在秦朝时设立郡县,司马错攻占的黔中郡就是今天的贵州地区。汉朝建立后,西南夷地区自立,其中黔中是夜郎国,在云南西部有滇国,滇国北部是邛都国,东部是昆明等地。汉朝建立近七十年,与西南夷没有建立联系,《史记》的太史公自序记载派司

  • 司马迁死因与后代的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此龙门在何处,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市,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县。最早持“陕西韩城说”者是唐代的张守节,他在《史记》“正义”中说:龙门山在夏阳县(今韩城)。同时,韩城市嵬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他们自称,原本为司马姓氏,因

  • 司马迁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介绍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

  • 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父授遗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却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湖北)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

  • 大泽乡起义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始皇后期,秦王嬴政大兴土木,为了抵抗匈奴,发兵三十万,征民夫几十万修建长城,死伤无数;之后他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阿房宫。到了秦二世胡亥继位,昏庸无道,征用大量民夫和囚犯修建秦始皇陵墓,无一人生还。一时间造成农田无人耕种,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押着九百民夫到渔阳看守,在

  • 大泽乡起义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到渔阳戍边,陈胜、吴广等900余民戍卒前往渔阳。大家都是贫民,一路上互相交流、互相扶持,对于秦的暴政都是敢怒不敢言。七月正是梅雨季节,连续多天的雨水淹没了大桥,致使他们被困,眼看着规定的期限就快到了,再赶也来不及了。大家都知道,按照秦国的律法,延误了军期,最后都会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