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庆会盟碑历史及研究价值有哪些

长庆会盟碑历史及研究价值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14 更新时间:2023/12/7 10:31:51

长庆会盟简介

长庆会盟,公元821年唐穆宗时期,与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双方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

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

长庆会盟碑历史

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穆宗李恒登基,吐蕃国主赞普赤祖德赞先后两次派使臣向唐皇帝表示祝贺。随后,吐蕃派人到长安请盟,唐穆宗表示同意。同年十月,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吐蕃会盟专使为礼部尚书论讷罗。唐朝派丞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17人与盟。

822年(长庆二年、彝泰八年)五月,唐朝和盟专使、大理寺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吐蕃以钵阐布·勃阑伽允丹为首的官员在逻些东郊会盟。

会盟前,赤祖德赞接见并宴请刘元鼎等唐使。会盟由钵阐布升坛主盟,依惯例,与盟人员都要履行歃血的仪式,钵阐布因是僧人,不歃血,只饮郁金水为誓。会盟毕,吐蕃遣使随刘元鼎至长安,又派人到大夏川(今甘肃省大夏河)召集东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

823年(长庆三年、彝泰九年),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刻盟文及与盟人名于其上以纪其事。双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叶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烟尘不扬”,“乡土俱安”。还规定了唐蕃双方人员往来路线和供应办法等具体事项。

在现存唐蕃会盟碑的背面,还记述了唐蕃和盟关系的始末:对唐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唐蕃间长期和战不定的形势作了回顾;对极力主张与唐和盟的赤祖德赞作了充分的肯定。

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吐蕃的经济、文化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

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

长庆会盟碑碑文

大蕃神圣赞普可黎可足与大唐文武惠德皇帝,商量社稷如一统,立大和盟约。兹述结约始末及此盟约,勒石以垂永久。神圣赞普,鹘提悉勃野化现下界,来至人间,为大蕃国王。

於雪山高耸之中央,大水奔流之源头,高国洁地,自天神而为人主,德泽流衍,建万世不拔之基业焉。王曾立善教善律,以王慈恩,内政咸理,又深谙兵事,外敌调伏,开疆拓土,强盛莫比。

自此钵教护持之王在位以后,南若孟族、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湼牟(即咽面),莫不畏服,争相朝贡,俯首听命。

东方有国曰唐,东极大海,日之所出,与南方泥婆罹等诸国义,教善德深,足以与吐蕃相匹敌。唐以李姓得国,当其立国之二十三年,王统方一传,神圣赞普弃宗弄赞与唐主太宗文武孝皇帝通聘和亲,於南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

此后神对赞普弃隶缩赞与唐主(中宗)圣文显武皇帝重结旧好,景龙之岁,复迎娶金城公主,永崇甥舅之好矣。中间边将开衅,弃好寻雠,兵争不已,然当此忧危之际,吾人於欢好之念终未断绝,以彼此近邻而又素相亲厚也。重寻甥舅之盟,何日忘之?

父王赞帝弃猎松赞陛下,睿智天成,教兴政举,受王慈恩者,岂有内外之隔?遍及八方矣!四方万国皆来盟来享。况唐国谊属近亲,地接比邻,甥舅商量和协,欲社稷之如一统,与唐主神圣文武皇帝结大和盟约,旧恨消灭,更续新好。

些后赞普甥一代,唐主舅又传三叶,嫌怨未生,欢好不绝,信使往还,频见书翰之通传,珍宝之馈遣,然未遑缔结大和盟约也。夫甥舅和协,扫彼旧怨,泯其嫌隙,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岂,岂不盛欢!

神圣赞普可黎可足,圣明睿哲,代天行化,恩施内外,威震四方。与唐主文武惠皇帝甥舅商量社稷如一统,结大和盟约於唐之京师西兴唐寺前,时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长庆元年,即阴铁牛的(辛历)十月十日也。

又盟於吐蕃逻些东哲堆园,时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长庆三年,即阴水免年(癸卯)二月十四日事也。树碑之日,唐使太仆寺少卿杜载等参与告成之礼,同一盟文之碑亦树立唐之京师云。

长庆会盟碑的历史意义及其研究价值

一、历史意义

经济文化上,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和同为一家”,会盟反映了唐蕃人民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共同利益。

二、研究价值

长庆会盟碑是树立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的一通石碑,立于823年,唐朝长庆三年二月十四日,时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

长庆会盟碑是树立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的一通石碑,立于823年,唐朝长庆三年二月十四日,时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纪念唐朝和吐蕃王朝长庆会盟。

当时正值唐与吐蕃双双衰败之际,为了各自集中精力应付内部严重危机,双方遂决定停止构兵、互相扶助。该碑被誉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亚洲最重要的铭文纪念碑”。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长庆会盟碑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历史知识请关注中国历史栏目。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隆庆开关为什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隆庆开关简介隆庆开关指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

  • 北宋雍熙北伐失败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雍熙北伐简介雍熙北伐是指,986年(雍熙三年)为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的历史事件。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最初,三路大军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

  • 一条鞭法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条鞭法简介“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一条

  • 摊丁入亩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

  • 清朝大小和卓叛乱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小和卓叛乱在哪里清平大小和卓之战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回部(天山南路)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叛乱的斗争。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后,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并派波罗尼都招抚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和卓兄弟乘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

  • 沈从文的作品 沈从文说过哪些情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

  • 瑷珲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瑷珲条约简介《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

  • 保路运动的经过和意义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保路运动惨案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

  • 四一二政变的经过及影响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一二政变是什么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同时也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

  • 七一五政变的发动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七一五政变简介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国民党称之为武汉分共,或视之为“清共”的一个环节)爆发于1927年7月15日。在中华民国政府进行北伐(1926年至1928年)时,原先采取“联俄容共”的方针,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但在北伐期间,国民政府内部就容纳共产党与否的问题,于1927年分成南京(蒋中正等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