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景隆:葬送建文帝江山的靖难第一功臣

李景隆:葬送建文帝江山的靖难第一功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069 更新时间:2024/1/19 18:42:13

李景隆的介绍

李景隆(生卒年不详),小字九江,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朝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

李景隆早年袭爵曹国公,常奉旨出京练军,后协助建文帝削藩。靖难之役时,李景隆被拜为大将军,率朝廷军队征讨燕王朱棣,结果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被燕军击败,丧师数十万,以致攻守形势逆转,最终被夺职召回。

燕军逼近南京时,李景隆开金川门迎敌,致使南京失守。成祖继位后,封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永乐二年(1404年),遭到周王、成国公、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人连番弹劾,被削爵圈禁。

永乐末年,李景隆去世。

李景隆的生平

李景隆年轻时喜读兵书,举止雍容,深得明太祖的看重,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爵曹国公。他多次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还曾负责与西番的茶马互市贸易,后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李景隆因是建文帝心腹,深受亲近信任。不久,周王朱橚被告发谋反。建文帝派李景隆以备边为名前往开封,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败长兴侯耿炳文。黄子澄向建文帝推荐李景隆,建议让他接替耿炳文。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并亲自在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

李景隆统率五十万倾国之兵北伐时,燕王朱棣不惧反喜,笑道:“李景隆缺乏计谋又骄傲自负,外表强硬而内心缺乏勇气,刻薄善妒却又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如今朝廷将倾国之兵托付于他,纯属自坑。汉高祖大度知人,擅长任使,英雄都为其所用,也不过只能将兵十万。李景隆有何才能,能够统率五十万兵马?赵括之败必能重现。”

同年九月,李景隆兵至德州,调集各路兵马,进驻河间。朱棣对李景隆非常轻视,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却率精锐兵马援救永平,后又奔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李景隆闻讯,率军围困北平,攻打北平九门。朱高炽只是凭城坚守。期间,都督瞿能几乎攻破张掖门,却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回,以致功败垂成。

十一月,朱棣回师北平,击败都督陈晖所部,而后与李景隆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东二十里)会战。他率精骑为先锋,左右冲击,连破南军七座营寨。燕将张玉列阵进击,直抵北平城下。城中守军也鼓噪杀出。李景隆大败,抛弃物资,连夜撤退。南军各部尽皆南奔。十二月,李景隆撤回德州,准备等来年开春再北上攻燕。

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攻打大同。李景隆率军援救,兵出紫荆关,却因燕军早已回师,无功而返。建文帝认为李景隆用兵不顺,是因权柄太轻,便授以“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四月,李景隆在德州誓师北上,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会兵真定,合军六十万,进驻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结果再次被燕军击败,只得抛弃全部辎重,撤回德州,不久又退至济南。

同年十月,建文帝将李景隆召回南京,但却并未治罪。李景隆前后丧师数十万,使得攻守形势逆转,朝廷再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征讨。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纷纷上疏,认为李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应予诛杀。黄子澄惭愤不已,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建文帝对此一概不听。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建文帝忧惧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请诛李景隆。建文帝不准,反而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被朱棣拒绝。不久,燕军兵至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此时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靖难诸功臣为此愤愤不平。

李景隆的结局

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上疏揭发李景隆,称他在建文年间曾“至邸受赂”。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明成祖不予追究。后来,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明成祖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不久,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明成祖遂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李景隆曾绝食十日,但却始终未死,至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洪都之战:2万人在60万大军围攻中坚守85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洪都之战的介绍洪都之战,是一场元朝末年发生在江西南昌地区的著名战役。对阵双方为朱元璋军和陈友谅军,朱元璋军2万,陈友谅军60万,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双方围绕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展开了激烈的攻夺,最终以朱军坚守85天,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守城方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指挥

  • 王保保:唯一击败过徐达的天下奇男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保保的介绍扩廓帖木儿(Köke Temür,蒙古语意为“青铁”,?—1375年/1376年?)。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汉名王保保。元朝末年将领。他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元末农民起义时,扩廓帖木儿跟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

  • 北宋能打仗的三个大太监:不去宫斗去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宋一朝,宦官们的官位品级都比较低,与前朝同行比起来待遇区别也很大,而他们想获得在舞台上机会不多的演出机会,只有抢本已落没的武将们的饭碗。赵家皇帝对于武将的防范与猜忌,到了无复以加的地步,常常派出文人或太监(以后者为主)到军队任监军,赋予了监军更多的权力,监军常常可以代替主帅作出军事决策,这为太监势

  • 甘露之变:第二次宦官弄权时代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甘露之变的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杀害,另一宦官王守澄立文宗为帝。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

  • “安史之乱”中他抗敌有功,但也因吃人背负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张巡是唐朝著名的爱国将领,有关安史之乱张巡的事迹至今仍在坊间流传。张巡生于公元708年,卒于公元757年。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叛军浩浩汤汤来袭,几个月后,安禄山叛军就已经攻陷洛阳。随后,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将国号定为大燕。安禄山在洛阳称帝的消息不胫而走,洛阳州县的太守、县令早已

  • 柏壁之战:李世民大败刘武周收服尉迟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柏壁之战的背景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刘武周接受宋金刚“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率兵2万南侵并州,四月,联合突厥,驻扎黄蛇岭(今山西榆次北),兵锋甚盛。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派车骑将军张达率步卒抵御,不敌。刘武周于是袭破榆次(今山西榆次)。五月,刘武周攻陷平遥。六月,占领介州。唐高祖派遣太常

  • 虎牢之战:唐朝统一天下的关键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虎牢之战的背景隋朝末年,烽烟四起,群雄争霸,唐高祖李渊攻克长安称“唐”,王世充据洛阳称“郑”,柏壁之战后,李渊为夺取中原,采取先郑后夏(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渊下诏秦王征王世充,王世充闻唐军来袭,命魏王王弘烈守襄阳(今湖北襄樊县)、荆王王行本守虎牢、宋王王泰镇

  • 沙丘之乱: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沙丘之乱的起因沙丘之乱,或作沙丘宫变,是指战国时代赵国的一场兵变。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国于公子何,任肥义为相,兼任赵王何的傅。赵武灵王自号主父。就宗法制度而言,赵武灵王违背宗制,废嫡立幼(赵武灵王原有嫡子公子章,但由于爱惜幼子公子何而传国),又不忍废老太子,为其后赵国内乱埋

  • 香港历史简介:香港历史分为哪几个部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香港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称HKSAR),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

  • 香港近些年来的发展史,1997年后再无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