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什么废除丞相(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什么)

朱元璋为什么废除丞相(朱元璋废丞相的目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647 更新时间:2024/2/8 7:45:18

朱元璋登基,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是朱元璋攻下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指挥作战,组织供应,事事皆能妥善处理。还在朱元璋称吴王时,李善长便出任右相国,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为功臣之首。洪武元年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徐达常年带兵在外作战,实权掌握在李善长手中。之后,他的儿子李祺又被朱元璋招为驸马,权势更加显赫,成为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淮西集团势力的日益膨胀,威胁到皇权。朱元璋对他颇存顾忌,于是在洪武四年,以年高有病为名,让李善长告老还乡,时年五十八岁。

其实,朱元璋早就有意撤换李善长,还曾经向刘基请教合适人选。刘基说:“善长为元勋旧臣,能调和诸将,不宜骤换。”朱元璋道:“善长屡言卿短,卿乃替他说情么?朕将令卿为右相。”刘基连忙顿首道:“臣实小材,何能任相?”可能刘基预料到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必然会受到排挤,故而坚决不肯任相职。朱元璋又问:“杨宪何如?”刘基答道:“宪有相材,无相器。”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道:“器量褊浅,比宪不如。”

太祖又问及胡惟庸,刘基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朱元璋默然无言。但是后来朱元璋还是根据李善长的推荐,任用了善于逢迎的胡惟庸。刘基叹道:“惟庸得志,必为民害。”胡惟庸得知后,便对刘基忌恨在心。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刘基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因李善长的提携,胡惟庸于洪武六年,进入中书省,与汪广洋同任右丞相,左丞相空缺。胡惟庸入相后,他的精明干练很快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这期间,胡惟庸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为妻,结成姻亲,使得他与李善长关系更进一步。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加上李善长的旧属们也极力帮助他,胡惟庸可谓如鱼得水。由于他逢迎有术,渐得朱元璋宠任。到洪武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独揽丞相之权。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独揽丞相大权,生杀黜陟,为所欲为。内外诸司所上的奏章,胡惟庸必先取阅,对自己不利的,就隐匿不上报。他任意提拔、处罚官员,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功臣武夫失意者,都奔走于他的门下,送给他的金帛、名马、玩好,不计其数。胡惟庸一时间权倾朝野,许多人都看他脸色行事,敢怒不敢言。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的擅权乱政,深恶痛绝,便把他的劣迹上告朱元璋。

对于异己者,胡惟庸必定会打击报复。之前,因入相问题,胡惟庸就与刘基有过节。恰恰瓯闽间有一片空地名叫谈洋,一向为盐枭占据,刘基奏请设巡检司进行管辖,盐枭不服,反而纠众作乱。刘基儿子刘琏将实情上奏,没有事先向中书省报告。掌管中书省的胡惟庸认为刘基蔑视他,越加愤怒,于是唆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基,诬称谈洋有王气,刘基想据为己有,用来修墓,应严加惩处。朱元璋便对刘基夺俸,刘基忧愤成疾,没过多长时间就去世了。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的擅权乱政,深恶痛绝,便把他的劣迹上告朱元璋。谁知竟被胡惟庸闻知,忌恨在心,企图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可见胡惟庸气量狭窄、心计毒辣。

对于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朱元璋也略有察觉,对他的擅权更是感到不满。洪武十二年九月,又有阻隔占城贡使一事发生,胡惟庸等人未及时引见占城贡使,又与礼部互相推卸责任,朱元璋一怒之下,将他们尽行囚禁,不难看出,此时胡惟庸已经受到朱元璋的严重猜忌。就在这年十二月,又查出汪广洋被赐死时,有个从死的妾陈氏,竟是获罪后妻女并皆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朱元璋得知后,更为震怒,说道:“没官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敕令法司要彻底追查此事,因此从胡惟庸以至六部堂属各官都难辞其咎、负有罪责。此时胡惟庸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了。

在胡惟庸已明显失宠的情况下,大概是揣度到朱元璋的心理,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首先告胡惟庸谋反。与此同时,被谪为中书省属吏的御史中丞商暠,也揭发了胡惟庸的许多隐私。朱元璋接到告变后,立即命廷臣进行审讯,随即就把胡惟庸处死了。告变人涂节,也因朝臣参劾说他本来准备参加谋反,因事不成才告变,连同胡惟庸和另一主犯,曾与汪广洋一同参劾李善长的御史大夫陈宁,同时被杀。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处死后,胡惟庸案远没有结束,对于胡惟庸的罪状一直都在搜集查证。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发李存义和他的儿子李佑,不仅是胡惟庸的至亲,还曾经伙同胡惟庸谋逆。胡惟庸虽已被诛,李存义也必须连坐。这可是祸从天降,并且为祸不轻,李家揣揣不安。但是朱元璋对此事并未严惩,还特别下诏,李存义与李佑都免于死罪,只是被贬到崇明岛闲住。可能是因为李善长为功臣元老,朱元璋念及旧情,因而特地从轻发落。按理李善长受到如此殊遇,应该上书谢恩,但是李善长对此事全然不予理会,这种态度令朱元璋感到非常不快。

胡惟庸案的查证一直都在继续着,并且有了新的进展。洪武十九年(1386)明州卫指挥林贤通倭事发,经审讯得知,他是奉胡惟庸的命令下海通倭的,胡惟庸谋反案有了进一步的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又捉拿到奸人封绩。封绩本是元朝的旧臣,后来归降于明,据说他经常往来于蒙、汉之间,曾经为胡惟庸给元嗣君送过信,胡惟庸在信中称臣,并请元嗣君出兵为外应。其实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大将军蓝玉出塞时,在捕鱼儿海地方就捕获过封绩,但是由于李善长施加影响,并未上奏,就把封绩给放了。直到这次,由于封绩再次被捕入狱,李善长终于也被牵连进来了。

恰在此时,李善长为了娱老,大兴土木,因缺少工人,向信国公汤和借用卫卒三百名,以供营建。以营卒为工役,这种事情本是常事。但汤和胆小怕事,又不敢得罪李善长,因而表面应允,暗中却向朱元璋报告,这无疑是说李善长私自集结兵力。凑巧,京中吏民为党狱诛累,坐罪徙边,约有数百人,中间有一个叫丁斌的,为李善长私亲,李善长便替他求免。由于朱元璋对李善长的猜忌之心日重,他不但没有答应李善长的请求,反而命令将丁斌拿获。经审讯得知,丁斌偏巧曾经供事胡惟庸家,于是供出不少李、胡两家的往来之事。这样,便认定了李存义、李佑父子伙同谋叛的罪状,立即将他们从崇明岛拘捕进京,重新审理定罪。

接着,朱元璋便颁布严敕说,李善长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其妻、女、弟、侄等一门七十馀人被杀。只有李善长的长子李祺及两个儿子,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得以免死,流徙江浦。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策划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到处侦捕,牵连蔓引,共有三万馀人被诛戮。连一向与胡惟庸关系疏远的“浙东四先生”也未能幸免,叶昇以“胡党”被杀,宋濂的孙子宋慎也牵连被杀,宋濂本人则贬死于四川茅州。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刊印多册,发往各地,晓谕臣民,以此为戒。胡惟庸案至此才算告一段落,前后迁延近十年。

朱元璋如此煞费苦心,兴此大案,究竟是何用意?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设有宰相制,宰相都称为丞相,当时丞相共有左、右二员,左比右大,分任左、右丞相的是李善长和徐达两人。朱元璋即帝位后,逐渐感到帝权与相权的冲突,唯恐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有鉴于此,几次设法试图调整,以加强皇权。最早被杀的是中书左丞相杨宪。

杨宪于洪武二年九月入为中书右丞,洪武三年李善长病休时,便实际操纵中书省大权,升为左丞。他玩弄权术,陷害同僚,“市权要宠”,很快被朱元璋杀死。接着是右丞相汪广洋被杀。朱元璋鉴于李善长权力过大,威胁帝权,于是在撤换李善长后,最初选中了汪广洋接替李善长的相位。汪广洋遇事小心谨慎,又以“廉明持重,善理繁剧”而著称。

洪武六年,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与汪广洋共任右丞相。之后,汪广洋以“无所建白”贬为广东参政。但是汪广洋一离相位后,胡惟庸遇事专断与李善长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况且李善长还借胡惟庸等人,遥执相权,势力更甚于前。汪广洋被贬后,当然也不服气,便暗中收集李善长的不法证据,于洪武九年(1376)与御史大夫陈宁,合疏参劾李善长有“大不敬”之罪。

这当然正中朱元璋的下怀,于是洪武十年九月,朱元璋先升胡惟庸为左丞相,再调回汪广洋为右丞相,以牵制胡惟庸,改变胡惟庸独相的局面。然而汪广洋复相后,整日喝酒,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牵制作用,反而事事调和,公事“惟以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这令朱元璋大为失望,又把他贬往广南地区。即使这样,仍未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气,便又追加诏书,下令追到后,即将汪广洋就地处死,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广洋被贬杀。

在胡惟庸案以后,明朝就再也没有设置过宰相,并且朱元璋还立下了祖宗家法,那就是子孙后代都不许再设立宰相。明初的丞相擅权不行,尸位素餐也不行,放权、抓权均无好下场。朱元璋对于相权的存在实际上已深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权过大,绝不希望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废相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胡惟庸的独断专行,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更为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李善长小心谨慎,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吟诗,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尚不突出。但胡惟庸为相七年,擅权乱政,使得朱元璋感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朱泚是怎么死的(唐朝将领朱泚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朱泚是怎么死的,唐朝将领朱泚简介。朱泚是唐朝中期将领,他曾自立为帝,虽然时间不长,但也成为了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据说朱泚从军时武艺并不出众,但为人大方,经常把自己得到的奖赏分给其他士兵,因此得到拥护。后来泾原兵变爆发,长安被朱泚大军攻陷,唐德宗无奈逃到奉天。此役对于唐朝皇帝的威严来说,无疑是会心一击

  • 为什么如此强大的金国比宋朝要早灭亡几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大金国志》卷24)某种程度上说,金国是亡在了这句话上。他们始终过度轻宋。本来金国已苦于蒙古,1213年成吉思汗大举南下,金国黄河以北的广阔郡府,只保住了中都、真定、大名等11城(《金史宣宗本纪》)。金宣宗屈辱求和,大贡金帛,换取蒙古退

  • 胡雪岩多有钱(胡雪岩当时富可敌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胡雪岩多有钱,胡雪岩当时富可敌国。晚清时期的胡雪岩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大佬了。当年在晚清时期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官的要学习曾国藩,经商的要学习胡雪岩。”由此可见当年的胡雪岩已经是风光到了什么地步了。那么胡雪岩多有钱呢?胡雪岩多有钱?当年他的阜康银号,在最

  • 刘备怎么死的(刘备是病死的,死于白帝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刘备怎么死的,刘备是病死的,死于白帝城。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是属于一个主要的人物,而且也是比较重要的,还建立了蜀汉,所以,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在三国的主人公当中,刘备的起点是比较低的,但是却能够建立蜀汉,这也就是因为自身的缘故,因为刘备是属于一个热情的人,也是属于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

  • 为什么说阿斗最聪明(刘备的儿子刘禅聪明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为什么说阿斗最聪明,心态好。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说过扶不起的阿斗吧,其实也就是人们对于他的期望值是比较高的,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阿斗的身边都是属于文武大臣,但是却没有太好的出色成绩,很多人就觉得是因为阿斗自身过于愚昧罢了。但事实上,阿斗却是属于最聪明的人,然而并不是指在治国的作为上,也就是因为自己的生活状态

  • 貂蝉真正爱的人是谁(貂蝉最爱王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貂蝉真正爱的人是谁

    貂蝉真正爱的人是谁,王允。相信有很多人都比较喜欢貂蝉,因为貂蝉是属于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对于很多的男性来说都是拥有的吸引力,然而在古代美女的命运都不是很好。貂蝉因为长得是比较漂亮的,所以就被司徒王允拿来当做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先是通过貂蝉使了连环计之后就成功的挑拨离间,让董卓和吕布两个人发生了争吵,

  • 水镜先生是谁,三国时期的司马徽(三国只是他和司马懿的一盘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名仕辈出,在乱世中涌出了非常多的文人谋士,他们的功绩赫赫有名,直到现在还被人口口相传,歌功颂德,不过也有非常具有才华之人,愿在这乱世之中归隐入山,不与世争,水镜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那么关于此人的故事,请听小编为您娓娓道来。这位先生就是司马徽,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隐士,有非常过人的能力,

  • 三国谋士排名,司马懿仅排第三(第一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三国在历史上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曹操,孙权在这个时代争斗不休。武将为自己的主公冲锋陷阵,立下万世功勋。但同时他们手下的谋士们也贡献了自己无穷的智慧。那么这些三国谋士排名是什么样的情况了?排名第一的三国谋士又是谁了?10.法正最开始是刘璋帐下的谋士。后来刘璋邀请刘备入川一起抵御张鲁,法正趁机投

  •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单看这一点司马懿就强太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与诸葛亮可以说是两个宿敌。两人一直都视对方为自己的心腹大患。两人在军事上也有过多次交锋,每一次交锋也都是互有胜败。那么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一些了?假如从军事上,政务上比较的话诸葛亮比司马懿强。但是司马懿有一点诸葛亮是赶不上的。在讨论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的这个话题前需要先了解清楚两人的

  • 三国之后是什么朝代(晋朝,三国尽归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司马懿,三国,晋朝

    三国之后是什么朝代,晋朝,三国尽归司马懿。三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出名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涌现出了一批历史名人,例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等等。对此大家也十分好奇三国之后是什么朝代?为什么又说司马懿成为了三国最大的赢家,三国尽归司马懿?司马炎建立的朝代晋朝(266年~420年),司马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