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包拯与传说中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包拯与传说中有什么不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086 更新时间:2024/1/21 9:10:30

包拯,这个名字在我国也可以算是家喻户晓了,就算对真实历史上的他没有半点了解,但是有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却一定是听过不少,再加上很多影视作品的演绎,包拯就成为了一个断案、判案的高手,人黑心不黑,人称包青天。但是我们还是要能够分得清传说与历史,传闻中的包拯和现实历史上的包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那么,这些区别都在什么地方呢?

包拯在我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黑脸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犹以忠贞不二公正不阿,为民伸冤为国除奸的忠臣舞台形象,广为流传。但民间传说中的包龙图,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呢?历史上真有此人,但于传说中的人物相差甚远。

包拯,是现在的合肥人,家境殷实从小聪慧读书甚勤,相貌英俊,与传说中的黑脸包公有出入。是宋仁宗年间的进士。中进士后,曾因父母年老,其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两度拒绝朝廷的任命。这点与戏中所说,家境贫寒父母早亡,由长嫂养大,且对长嫂尊敬如母。出入较大,且史中并无其兄嫂的记载。

包拯是父母相继世后,出仕为官的,首任长天县知县,一生中最高品级为龙图阁直学士,这就是民间称之为包龙图的依据。最高官职为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曾任监察御史,这也是民间传说中,奏本弹劾奸臣的依据,知开封府事,这也是民间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倒坐南衙的来源。

史中记载,包拯为官清廉,曾上表奏请仁宗革除时敝,减免赋税造福民间,任枢密副使期间,对加强代州一带的防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至于民间传说的日断阳夜断阴,明察秋毫断案如神,惩奸除恶为民伸冤的传说,可能与其任开封知府时,改革讼制,告状人可直上大堂陈冤告状有关。之前告状人都需通过书吏等人员呈接诉状,原告无缘见开封主官,滋生了腐败,阻塞了讼道,真正的冤家原告有可能因为没钱贿赂有关人员,而状不得告冤不得伸。改革讼制后,讼道畅通,百姓告状方便,且可直达主官,这为包拯赢得了清官的声誉。

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也曾在宋廷为官,但位至县令,官位不高,其它子孙再无记载。

包拯在民间的知名度十分之高,人们都叫他包青天,相关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也比较多,包青天里面的几个角色,像公孙策展昭朝马汉,张龙赵虎的名字都深入人心,那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包拯是怎么样的吧。

包拯是北宋仁宗朝的一位官员,当过权知开封府、谏官、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真实的包拯首先是一位清官。我们看他的遗嘱就知道他的为人了——包拯的遗嘱只有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也是一名敢言的台谏官,跟皇帝争执起来,不惮将口水喷了皇帝一脸。让我举一个宋人笔记朱弁《曲洧旧闻》记载的轶事来说明:张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不过包拯却不是一名值得赞美的法官,因为他过于严酷,喜欢强调“于常法外重行处置”。举个例子吧,曾敏行《独醒杂志》载:“包孝肃公尹京,人莫敢犯者。一日,闾巷火作。救焚方急,有无赖子,相约乘变调公。亟走,声喏于前曰:‘取水于甜水巷耶于苦水巷耶?’公勿省,亟命斩之。”一个无赖因为在救火时调侃了包拯一句话,便被包拯处死。可谓严酷。

讽刺的是,这么一名不尊重法律、不体恤人命的酷吏,却被后世坊间文人塑造成执法如山的代表法官代表。其实,中国传统司法文明成就很高,不是包拯所能代表的。

包拯曾作为监察御史,建言加强练兵,整治贪腐。辞去该职后,还曾出使过辽国,回来后上奏折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雁门关就属代州管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包拯在做三司户部副使时,免除了向百姓征收造船木材和河桥竹索赋税的重税;并让百姓耕种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地,大概有农田一万五千顷;包拯还废除了解州盐法;并且积极供给宋辽边境守军的军粮,这让包拯有了比较好的声望基础。后来包拯,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建言请求废除苛刻的行为,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

大家最熟悉的包拯的官职,龙图阁大学士,正式名称是“龙图阁直学士”,在1052年担任,由此有了“包龙图”的称号。后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被贬官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做知州,惨吧,这年是1055年。第二年,就是1056年,包拯复职,并且权知开封府,戏剧中的“倒坐南衙包龙图”正式登场。这时候包拯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

包拯在开封府时,改革了诉讼制度。开封府旧制,凡是告状者,都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可以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冤屈者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了这一弊端,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因此,才有了戏剧中“包黑子”的形象,刚正清廉,正直不阿。当然,上古神器三口铡刀应该是不存在的。包拯此后主要作为言官,给皇帝提建议,弹劾不法的大臣。包拯曾建言宋仁宗立太子,因为包拯无子,而且年事已高,仁宗倒是很高兴包拯提出这个建议。

包拯和宋代大才子欧阳修同朝为官,欧阳修是个大才子,但是破坏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见谁啃谁的主,包拯就被啃过,曾对仁宗说包拯弹劾前三司使是为了自己去担任这个职务,让包拯只能在家避嫌了好久。欧阳修对包拯的总体评价还是很高的,只是转折了一下“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也是包拯的一个方面吧。

对包拯的整体评价,不敢妄加评议,还是引用宋史吧,“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翻译一下就是,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衣服、器物、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包拯去世后,为了纪念包拯,在开封修建了包拯祠,后来全国多地为了纪念包拯,都有修建包公祠,可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历史上的包拯和戏剧中的包拯,所做事迹虽然不同,戏剧多为杜撰,但是整体的性格、秉性和行为方式却是一致的,“包黑子”是确确实实的名符其实。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给大臣封爵,为什么把刘伯温放在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伯温,在民间素有“大明王朝第一谋臣”的称谓,更是有很多人将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诸葛亮能够为刘备三分天下,将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发展壮大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但是刘伯温却可以帮助平民的朱元璋一统天下,可见刘伯温的地位。然而,功成之后,朱元璋给功臣加官进爵,为什么会把刘伯温放在最后一个?刘伯温对此

  • 司马懿为什么会中空城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空城计是三国故事中一个为人熟知,流传甚广的蜀汉诸葛亮和曹魏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马谡丢失街亭,导致诸葛亮不得不上演了一出“空城计”的好戏,让司马懿撤退大军。但是,司马懿毕竟是能和诸葛亮斗的人,他难道真的是没有看出来诸葛亮是在虚张声势吗?在《三国演义

  • 同样都是篡权,为什么曹操的评价比司马懿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东汉末期到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就算是篡夺了汉王朝的大权,而后来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又篡夺了曹魏的政权。这么看来,曹操和司马懿其实都是篡权之人,但是从现在对他们的评价可以看得出来,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尽管还是有些分歧,但是要远高于普遍贬低的司马懿。这是为什么,司马懿难道是做了什么更不好的事情,惹得人们更

  • 如果魏延和姜维联手,能不能战胜钟会和邓艾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钟会与邓艾,都是三国后期曹魏的名将,二人联手攻灭了蜀国,单就这一项功绩,他们都是魏国的大功臣,但他们的贡献当然远不止此。然而,当时蜀国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只剩下一个姜维,还在做最后的反抗,想要翻盘。那么,如果魏延当时还并没有被杀死,他与姜维两个人联手,是否能够在对阵钟会和邓艾的时候,有更大的胜算呢

  • 蜀汉为什么不重用赵云,却重用魏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赵云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一个近乎于完美无缺的武将形象,是很多人心目中“男神”级别的历史人物。而魏延,《三国演义》中的他脑后有反骨,历史上的他极其傲气,不管在哪里,都是一个有缺点的形象。然而,这样两个人,魏延获得了重用,赵云却并没有,这就让人不太能理解了,为什么魏延这样有缺点的人,反而能够获得重用呢?

  • 武则天为什么立李显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太子,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可以算是一个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角色,它代表着这个国家将来的皇位是有人继承的,也是可以稳定国家根本。唐朝时期,我们知道有一个女帝武则天,但不管皇帝是男是女,继承人总还是要有的。武则天最终将李显立为太子,她为什么会选择李显呢?在这一件事情当中,狄仁杰又出过多大的力呢?后世一

  • 延禧攻略魏璎珞令妃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随着《延禧攻略》的热播,很多人都开始对剧中的魏璎珞这个角色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一部与历史相关的电视剧,魏璎珞在历史上也是有原型的,不仅如此,她的形象还在另一部影视剧中出现过,那就是《还珠格格》的令妃。令妃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她深受乾隆的宠爱,但是为什么最终都没能成为皇后?当年一部《还

  • 明孝宗朱祐樘的后宫为什么只有一个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之下,一夫一妻制的理念是深入人心的,但我们也知道,在古代,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异,很多有钱人家不仅有妻还有妾,皇帝自然更不必说,后宫佳丽无数,皇帝的一生也不可能就只有一个妻子。然而总会有例外出现,那就是明孝宗朱祐樘,他并不是一生只有一个皇后,而是整个后宫就只有一个皇后。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

  • 姜维北伐失败原因总结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会觉得姜维北伐是在穷兵黩武,甚至没有一点战略可言。其实姜维北伐打的胜仗比诸葛亮还要多,而且姜维在兵法上的造诣早就超过了诸葛亮。不过姜维却是一种理想主义者,起码在旁人的眼里姜维觉得只要他在北伐上有所成就就可以让蜀国继续存在下去。不过现实却是,不管姜维北伐上的战绩如何,都拯救不了蜀国被灭亡的事实

  • 魏璎珞封号为什么叫“令”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魏璎珞的原型人物就是孝仪纯皇后,也就是令妃,不过魏璎珞的封号为什么会叫“令”呢?在经历了前两位皇后的离世,乾隆皇帝原本已经不想再立皇后,但是为了嗣子又没办法。毕竟乾隆算是皇帝当中少有的痴情男,富察皇后的死对于乾隆感情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不过魏璎珞皇后的称号是后来确立太子才追封的,实际上乾隆和魏璎珞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