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皇帝南巡几次都干什么了

康熙皇帝南巡几次都干什么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778 更新时间:2024/2/8 11:08:40

提起南巡,想必大家都会想到乾隆皇帝,曾经三下江南的事情。但是,乾隆皇帝南巡时,往往每次都声势浩大,其吃穿用度仪仗,往往都消耗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而这,也是其为后人所诟病的一点。然而,与乾隆皇帝高调南巡所不同的是,康熙皇帝南巡基本上四次有三次都是微服私访。

那么,这位低调寻访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要选择南巡呢?他南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

据记载,康熙南巡,每次随行不过300人,甚至,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搭帐篷住宿;而乾隆南巡的随从多达2500人,每人配单马或双马,另外,还有400辆骡车、800匹骆驼,纤夫达3600人。据统计,乾隆6次南巡花费总计竟达2000万两,而康熙所用的钱财,却不到乾隆的十分之一。

乾隆时期,虽说欧洲已经发生工业革命,但是,当时的欧洲也仍然是以农业、手工业经济为主,所以,清朝可能在手工业的生产效率上等方面低于欧洲,但农业上绝对是世界第一,加之全国总人口约3亿左右,全国财政年收入也有5000万两。而乾隆,竟花掉了1.2亿人对财政的贡献,堪称史上豪华游之最。

都知道,在水利设施落后的古代,人们只能选择傍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源,来种植粮食并饮用。而这,也是古代封建朝看重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母亲河的重要原因。但是,靠近河流虽然便利条件很多,却相应的也会有许多潜在的隐患。所以,需要当朝统治者将治理河流,当作第一要务来处理。

治理黄河长江的任务,在明清时期被愈加重视,其中原因想必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其实,这与明成祖在北京建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当时北京周边的土地相比南京等地较为贫瘠,所以,粮食产量也就比较低下。但是,成为明朝都城之后的北京,城内人口数量激增,所以,需要的粮食供应量也就多了。

当时,为了解决粮食缺口,统治者就决定重新用大运河和海运,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京。这一方案的启动,其实,也就决定了北方的朝廷和民生,都需要受制于南方的粮食产区。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从明清开始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南方地区的原因。

明朝从中后期就开始渐渐显露出衰败的征兆,先是毫无节制地贪污腐败问题,后来,则是层出不穷地农民起义。这一切,使得明朝的社稷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其统治者再也无力去治理和修缮黄河和长江河道。所以,泛滥的水灾,使得南北方粮食产区的产量大大下降,严重危及京城众多百姓的生存。

鉴于明朝的失败经验,清朝从开始决定在北京定都之后,就将粮食的安全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问题去对待。但是,即使如此,因为许多的八旗贵族子弟进入了直隶地区,所以,这一地区的人口承载量再一次攀升,使得南方产区再次陷入无力供应北方粮食的尴尬局面。

在康熙继位以后,清朝的局势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边关虽无外族来犯,但是,长期困扰都城的水患问题,却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要知道,古代的农业,虽然是主要靠天吃饭的情况,但是,统治者认为,也要尽可能的使用人力。当时,为了更好的治理黄河和长江水域,康熙帝曾命工部及内务府着重治理水务。但是,因为已经很久都没治理过河流了,所以,很多大臣都对治水一窍不通。

虽然,下边的人对治水不够专业,但是,他们却对朝廷发的治水经费依旧照收不误。因此,治水也给了许多贪官污吏挪用经费的机会。而身为皇帝的康熙也渐渐察觉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决定微服私访去调查这件事情。当然,高坐朝堂之上是很难调查清楚的,于是,康熙帝决定通过南巡的方式来解决。

史书上,对康熙南巡的记载只有四次,但是,据很多学者的调查和研究,康熙真正南巡的次数,可能是记载的一倍之多。为千万人所知的乾隆三下南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炫耀和享受,所以,他在南巡时的花费大才高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而康熙帝,则主要是为了治理清朝积压已久的水患及贪污问题,所以,其选择了低调的微服私访。可见,这两者的南巡,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和意义。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康熙帝是一位为了百姓着想的好皇帝。当时的大臣陈廷敬,在这件事情上帮助了皇帝很多,并同时解决了朝廷的治水问题,所以,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名臣。为了解决困扰朝廷和百姓已久的水患问题,康熙亲自南下微服私访。而这,也是他为什么被后人称为明君的重要原因。其虽居庙堂之高,却时时刻刻牵挂着尚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穷苦大众,考虑着国家和江山社稷的安危,这样的皇帝,可谓是千年难遇。

虽然,康熙帝南巡并不如乾隆下江南那般家喻户晓,但是,却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想必,康熙在南巡途中的所作所为,都被百姓看在了眼里,所以,被称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乾隆皇帝南巡的路线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南巡的路线是沿着大运河的 南巡可以检查运河各段的情况,避免有人为了一己之利,挪用资金。乾隆皇帝南巡的路线是一直沿着大运河从北京一直往南方走的。大运河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京城附近是不产粮食的。就算有粮食了,也不足够支撑起一个国家中心的日常花销。 所以从其他地方调粮食就成了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 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建文帝削藩后,早已对中央有诸多不满的朱棣,率先举起了反抗的大旗,他宣称:“新帝之所以会大力打击藩王,是因为受到了小人的蛊惑。而自己此次出兵,正是为了铲除君王身边的奸佞小人,重新使国家政治恢复清明。”但是,他提出的这一套冠冕堂皇的言论,却赢得了很多百姓的支持。而这,也相当于他为自己之后谋朝篡位的行

  • 朱棣迁都北京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诺大一个朝廷要搬到了北平,随之而去的官员及其家属们吃喝的粮食,以及各种生活器具从哪里来呢?最终,这所有的一切还是要依靠繁华富庶的江南。但是,这两个地方相距甚远,一路上的运输又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当然,针对这一难题朝廷也拿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再次开通淤堵的运河。可是,运河是说开就能开的吗?开

  • 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日俄战争本身就是一场不道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是老牌列强沙俄和新兴列强日本,为了进一步蚕食中国,而在东北爆发的一场战争。对沦为战场的中国而言,不论是沙俄,还是日本,都是可怕、可恨的恶狗,所以,我们也可以将日俄战争理解为“狗咬狗”的战争。但是,日俄战争,最终以日本惨胜而告终,对中国来说,无疑是

  • 明朝有多少年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一共有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明代自1368年建国,到1644年灭亡,中间经历了16位皇帝、17个朝代,历时276年。这个时候正是世界范围内发生伟大历史变革的时期。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向资本主义过渡,中国也开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代历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朝是一个特务国家,在

  • 明朝有多少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朝经济最鼎盛时期的万历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口,学界争议很大。有的认为只有6千万,有的认为将近2亿。在明朝人口统计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末年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节点。在这一年,明朝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口统计数据——6054万人。这只是纸面上的人口数据,当时的总人口应该超过7千万

  • 明朝有作为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

  • 明朝最伟大的三个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朱元璋明朝皇帝中,对人性把握最准,驾驭群臣能力最强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可以将群臣玩弄在股掌之上,不管是当年冲锋陷阵的武将,如徐达,常遇春,汤和,等等,还是雄韬伟略的李善长,刘伯温,等等,在朱元璋面前都不敢耍把戏。也正是因为朱元璋自以为看透了人性,相信法律是万能的,才搞得大明朝朝廷一开始就血雨腥风

  • 历史上朱瞻基怎么打败汉王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仁宗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并不喜欢这个儿子。汉王朱高煦自小好武,靖康之役立有战功,多次营救成祖于危难之中,十分得朱棣喜爱。朱棣对于汉王的偏爱,使汉王起了夺嫡之心,不仅多次对自己的大哥出言不逊,还暗中在朝中结交党羽想要扩

  • 清朝削发令推行为何那么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645年,顺治二年,满族的军队已经推进到了曾经的大明帝国经济最为富庶的长江流域。昔日川流不息的苏杭车马即将成为历史更迭下的焦炭,整个长江流域也即将沦为中国历史上才最惨烈的屠杀炼狱之一。皇帝福临只有九岁,完全在他的叔父多尔衮的摄政之下。虽然多尔衮对于如何驾驭中原之上的汉人颇有所识,但是在对于满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