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作霖一生犯下4大错误,最后一个要了他的命

张作霖一生犯下4大错误,最后一个要了他的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528 更新时间:2024/1/18 8:23:28

张作霖之所以从一介土匪做到国家元首,主要是因为在几次重要的历史关头都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张大帅如此厉害,又是如何失去了江山,被北伐军打得丢盔弃甲,后来又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

今天,我们来聊聊张大帅犯下的四大致命错误。


第一个错误,狂妄自大。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入主北京,趾高气扬,整个奉系有一种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曹锟吴佩孚被打垮,南方直系一盘散沙,唯一有点实力的江苏都督齐燮元也被灭了,貌似奉军已经天下无敌。于是,张作霖志得意满对记者和自己部下说:“三五年以内,只有我打人,没人敢打我。”张作霖太得意了,没有看到潜伏的危机——奉军战线太长,已成强弩之末。

奉军主力在郭松龄指挥下(当时郭松龄尚未造反),正与冯玉祥的国民军对峙,无力南下。李景林的部队留守京畿一带,为奉军看家,看住北京。张宗昌因为没有得到江苏和上海,带着10万鲁军返回山东,当山东王去了。

杨宇霆奉命接掌江苏,可南下的奉军只有两个师(第8师、第20师),还都不满员,实际兵力就一个师多一点,连江苏地方势力都镇不住。有人说,杨宇霆有错,太骄横,造成江苏地方派系不服,引发了战争。

其实,这不是杨的错,而是张作霖决策失误。君不见,安徽的姜登选和杨宇霆性格相反,温文尔雅,不是一样被打跑么?说白了,只要你实力足够,怎么骄横都没关系,你实力不够,就是当孙子别人也要揍你。张作霖头脑发热,奉军战线一再拉长。此时,只要有人起来振臂一呼,奉军很可能完蛋。


第二个错误,错用一个人。

谁?郭松龄。郭松龄是张学良在讲武堂的老师,两人关系莫逆,情同手足。郭松龄能征善战,为奉军的发展壮大出生入死,尤其是在决定奉军命运的第二次直奉大战中,他浴血九门口,血战几天几夜,为奉军取得最后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可以说,张作霖得以入主北京政府,郭松龄居功至伟。可是,对待这么一位功臣,大老张的奖励手段有点不公平——功劳不如郭的一些大将都得到一省的地盘(比如杨宇霆得了江苏,姜登选得了安徽)。

而头号大功臣郭松龄只得到一个去日本观看日军演习的机会。

在郭松龄看来,这简直是巨大的羞辱,于是撂挑子提出辞职。在小六子的安抚下,他才气呼呼去日本观操。

张作霖一向还算赏罚分明,这次怎么就冷落了第一功臣郭松龄呢?

其实,张作霖用意很深,欲学李世民对待徐世勣的办法,自己也故意冷落郭,等将来儿子张学良上位了,再让小张重用郭,让郭死心塌地效力少帅。

可惜,大老张高估了郭鬼子的心胸,郭远不如徐世勣那样有眼光有城府有忍耐,却很有野心,甚至有政治抱负。

张作霖忽视了这一点,尽管察觉到郭对自己非常不满,但认为郭是儿子死党,问题不大,张学良安抚一下就OK了。

为了补偿安慰郭松龄,张作霖把奉军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他,甚至连掣肘的人都不安排,完全对郭听之任之。

事实证明,张作霖这个安排太失败了,几乎把这支奉军变成郭家军,后者借此造大老张的反,险些把东北翻了个个儿。

郭松龄这次反叛,导致奉军名将凋零,再也恢复不到全盛时期的状态。


第三个错误,面对两广出发的北伐军,张作霖过于大意。

在张作霖眼里,北伐军兵不过十万,地盘不过两省,根本不是自己对手。

他张大帅雄兵几十万,加上吴佩孚和孙传芳的盟军,不下百万之众,哪里怕什么北伐军。在他看来,吴佩孚才是可怕的对手,但这个对手已经没有了嫡系军队。所以,当北伐军在两湖对吴佩孚发起攻击时,张作霖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增援。

更有甚者,他还利用吴佩孚的失败,命令奉军趁机解除直军武装,抢夺直军地盘。换句话说,张作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对手其实已经是席卷两湖的北伐军,他的思想观念还是老化了,滞后了。当张作霖意识到这些北伐军小娃娃不好惹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直军败了,奉军上去也还是败。张作霖的战略错误,导致老军阀们被各个击破。以上这些错误很严重,但还没到“要命”的程度。


最后一个错误,直接要了张作霖的命。

张作霖眼看挡不住北伐军,便打算把奉军主力全部撤到关外,守住东三省。

在这个关头,日本乘机要挟他履行郭松龄兵变时对日本的承诺。张作霖还是一如既往,用“拖”字诀对付日本人。

这种无赖手段以前很奏效,可这一次不行。面对日本外交官,这套无赖手段非常管用,可遇到日本军人,这套手段就无效了。

因为人家直接耍流氓,不和你谈,利用你回家心切,利用京奉铁路的一段是日本人控制的优势,直接在皇姑屯埋设炸药,要了张作霖的命。其实,事发前有很多“不祥之兆”:比如铁路沿线的日军突然戒严,比如日本外交官突然在天津下车,不和张作霖同车返回奉天等等。很多人都劝张作霖坐汽车回去,但老张一来嫌汽车不舒服,二来觉得自己对日本有用,日本不会下手,所以还是选择了火车,结果命丧皇姑屯。可以说,他死在了自己的骄傲自大上。

总体来说,一个底层的小土匪,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眼光,坐上中国第一人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传奇。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汪精卫是怎么样彻彻底底沦为日本治华工具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从昆明匆匆忙忙逃往越南河内。当时的汪精卫是国民党副总裁,虽然名义上身居高位,但却动不了一兵一卒,没有一丁点儿实权。汪是一个对权力极其渴望且自负才学的人。一个曾经混迹上海滩的丘八站在自己头顶,死死挡住了汪走向最高权力的最后一步,汪的内心从来没有服气过。现在机会来了,汪决定

  • 中国最牛“汉奸”夏文远:用七个字干掉2万日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小编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才识和胆识过人的人,他是一位打入日本高层的“汉奸”(中国间谍)翻译夏文远。如果单单说起夏文远,或许你并不清楚这个人物。夏文远曾经在日本留过学,从日本留学回来之后,得到了日本军官的栽培。说白了,就是想把夏文远培养成他们日本人的棋子,我们中国人口中的汉奸。 想得到日本人的信任,

  • 蒋介石是如何登上权力巅峰的 他都击败了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25年3月12孙中山先生病逝后,国民党内部开始争权争夺利,分成众多派系,如西山会议代表人物林森,地方势力代表人物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等人,还有就是孙科,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还有就是黄埔军校的蒋介石,要论当时最有实力的有三人,分别为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等三人,而当时蒋介石在他们三人面前还算

  • 卖国求荣的汪伪政权是怎么样消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汪伪政权建立后,奴颜婢膝,积极充当日本侵略者的忠实走狗。首先是进行奴化宣传,在沦陷区向人民大肆灌输“中日亲善”“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等奴化思想。1943年汪伪追随日本对英美宣战以后,更是提出“发扬东亚文化,巩固东亚轴心,完成战争之使命”。然后就是积极树旗招兵,建立伪军,给日本充当炮灰。为了应付敌后人民

  • 罪恶滔天的西北诸马抗战时有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近百余年来,西北崛起了一支活跃的门阀军事力量。进入民国后,他们堂而皇之的成为宁夏王、青海王。一提到马家军,很多朋友都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敲其骨”,然而世间哪有一辈子只做恶的人。马家军们的祖辈不乏国家栋梁,在抗战中,他们虽然有污点,但也有不少贡献。东北沦陷后,日军欲控制东起察哈尔,西至宁夏、新疆的

  • 清朝灭亡后,满族人为什么急着改汉姓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其实从一开始这些满族人也基本上都是有着自己的汉族的名字的;因为对于满族来说他们并没有姓氏,有的也只是一个名称而已;而且他们一般也是不用姓氏的,如果不是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都是不会知道他们的全名是叫什么。但是就算是这样,那些满族的人一开始也都是不怎么使用自己的汉姓的,所以在社会上也没有普及,只不过是在清

  • 都说广西兵打仗厉害,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据《李宗仁回忆录》中说:桂系很多部队中有父子兵、兄弟兵,所以一方有难,另一方拼死相救,不互相拆台,故无往不胜。还有桂系灌输每个士兵理念“在战场上要想活命,最好的方法就是杀死敌人,不然就是死于敌手,故作战骁勇无比”。但并不是广西所有的兵打仗都厉害,各地兵员也有所不同的。01桂北广西人传统意义上的桂北,

  • 腾冲战役打的有多壮烈?远征军伤亡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日军战力之强悍,即便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也同样给对方留下了可怕的印象,更别说对于当时落后的中国军队了。回归到历史事实,当年我们面对的敌人,可是一群嗜血的恶魔。那么,他们的战力有多可怕?个人认为,腾冲战役是最能反映的。01腾冲战役:从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实施腾冲反攻战时

  • 腾冲战役真实伤亡比:远征军战死9000,消灭日军3000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惨烈的战争从1944年8月2日开始,我第14航空队战机频频出动,以500磅炸弹轰炸腾冲城垣。当日16时,第116师第348团在东南城角被我空军炸开的十多米宽豁口处,击退敌之猛烈反扑,其第9连42名官兵率先登城成功,与日军在城墙上僵持。17时30分,第36师第107团第2连连长刘恩宪率1、2排在西

  • 蒋介石和汪精卫明争暗斗了一辈子,他们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汪精卫: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