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历史上真实的乌拉那拉如懿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乌拉那拉如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254 更新时间:2023/12/12 22:01:12

在《如懿传》中,如懿的身份是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雍正皇帝原配)的侄女,这其实是个错误。真实历史上的“如懿”出身并不显赫,她的父亲讷尔布只是镶蓝旗的一个佐领(正四品)。她的姓氏也并非乌拉那拉,而是辉发那拉。和《如懿传》中高冷倔强的如懿有所不同的是,历史上的辉发那拉氏性格雅、庄重。所以乾隆皇帝封她为娴妃意为“安和、恬静”。

自古以来,皇帝的后宫就如同战场。后妃们为了在皇帝面前争宠往往用尽各种手段。不过,娴妃却是个例外,虽然她在妃嫔中位份较高,但却低调到几乎让皇帝都感觉不到她的存在。

乾隆十年(1745年),高贵妃在病危之际被封为皇贵妃,意在冲喜。娴妃也在同日被晋封为娴贵妃。不久,皇贵妃高氏就病逝了,娴贵妃成为了后宫中的“二把手”。三年后,富察皇后也病逝了,娴贵妃被皇帝册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之事,代行皇后之责。乾隆十五年(1750年),辉发那拉氏被正式册封为皇后。乾隆皇帝在封后册文中这样写道:“摄六宫事皇贵妃那拉氏,秀毓名门,祥钟世德,早从潜邸……恭奉崇庆慈宣康惠皇太后命,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从这段话的意思中可以看出,辉发那拉氏被册封为皇后的主要原因是出于皇太后的举荐,而并非乾隆皇帝本人的意思。

辉发那拉氏当上皇后以后,待遇发生了很大改变。此前皇帝很少光顾她的寝宫,更谈不上怀有子嗣。可是在此后几年,她相继为乾隆生下了二子一女。乾隆皇帝无论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狝,都会将辉发那拉皇后带在身边。有人可能认为这些都是乾隆宠爱皇后的表现,其实倒也未必。历史上的乾隆皇帝是一个对女人非常“博爱”的帝,用情至深这几个字在乾隆皇帝的词典里是不存在的。此时的辉发那拉氏已经三十多岁,早已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因此与其说上述种种行为是辉发那拉皇后圣眷正隆,还不如说这些都是她作为中宫皇后理应得到的待遇。

在主持后宫的十几年时间里,辉发那拉氏得到了一个皇后应有的待遇,也履行了一个皇后应该履行的责任,按理说一切都相安无事。不过,世事总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时候,辉发那拉皇后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原来,后宫中的“二号人物”令贵妃(《如懿传》中的卫嬿婉)越来越受到皇帝的宠爱。令贵妃为乾隆皇帝所生的皇十五子永琰也被乾隆寄予厚望。这些都让身为皇后的辉发那拉氏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最过分的是,乾隆竟打算册封令贵妃为皇贵妃。按照清宫传统,皇贵妃封号一般只给去世的妃子追封,或者给病危的妃子冲喜。令贵妃不但身体完全健康,而且此时在后宫中地位已经很高了,如果再给她加上皇贵妃的封号,势必对辉发那拉皇后的地位形成严重挑战。甚至会影响到将来谁的儿子继承皇位的问题。所以在册立皇贵妃的问题上,帝后之间出现了不少矛盾。

乾隆三十年正月,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辉发那拉皇后伴驾随行。当皇帝一行人抵达杭州后,生性风流的乾隆皇帝又看上了杭州的一个漂亮女子,并有意将她带回宫去。但是辉发那拉皇后却坚决反对,因为根据清宫规定,皇帝的女人必须是从秀女中产生的,而不是说皇帝看上谁就能带走谁。作为后宫之主,皇后完全有权利阻止皇帝这么做,但乾隆皇帝却大大迁怒于皇后。帝后之间本来就在册立皇贵妃的问题上心存芥蒂,结果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让矛盾进一步激化。彻底失望的辉发那拉皇后在激动之下就剪掉了自己的头发。

按照满人传统,除非家里长辈去世,其他时候都不允许擅自剪掉头发,否则就是大不敬、大不孝。皇后的行为让乾隆皇帝极为震怒,他在上谕中指责皇后“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这么长长的一句话其实总结起来意思就是四个字:皇后疯了。

乾隆皇帝当即命人将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城。没过多久,他又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四份册宝,即皇后一份、皇贵妃一份、娴贵妃一份、娴妃一份,并将皇后手下的宫女由十人裁撤为两人。按清宫制度,只有位分很低的“答应”,才只配备两名使唤宫女。虽然辉发那拉氏的皇后名分没被裁撤,但实际上已经是“不废而废”了。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辉发那拉皇后去世。乾隆皇帝下旨以皇贵妃的规格举行葬礼。但根据清廷内务府档案记载,辉发那拉皇后的丧事仅用银207两9分4厘,规格只相当于一个嫔的等级。朝廷里有个叫玉鸣的御史实在看不下去,上书为皇后说几句公道话,结果李玉鸣被革职流放。“无情最是帝王家”莫过于此。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反清复明”不断上演,明朝究竟有啥好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反清复明”这几个字恐怕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熟悉的,在《鹿鼎记》当中就是以此为暗号的天地会在进行这样的活动,当然在一些个史书当中我们也是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也是相当多的,这种现象似乎也已经是成为了事实。按理说在大清时代,康乾盛世也是让百姓们得到了很好的一个声息的机会,可社会中却出现了这样的言论,明朝究竟

  • 《南京条约》有哪些丧权辱国的条款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战争结束,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

  • 西方记载内容:大批中国百姓火烧圆明园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谈及圆明园,我们会下意识的认为英法火烧圆明园,这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铁证。然而西方的一批资料,却揭开火烧圆明园真相,以至有学者感慨颠覆了我们传统认知。甚至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量中国百姓参与了抢劫和火烧圆明园。首先看一个问题,英法为何火烧圆明园?根据《清史稿·邦交志》记载,英法火烧圆明园,

  • “胡惟庸”案为何株连三万多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虽然作为开国功臣被皇帝处死,但事实上胡惟庸直到身首异处的那一刻,关于他企图造反的那些阴谋,其实并没有被公布。这件事到李存义事发才进一步发酵,使得多达3万余人,成为此案的株连者。此事波及时间之长,甚至到数年后,还有漏网的所谓余党。因此当被朱元璋杀掉的时候,这位中书省的丞相身上,并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可

  • 历史上真正的武大郎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是清河县黄金庄人氏。是一名大家闺秀。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嫁了家境贫寒的武植(当时武植还没有中状元)。经过施老先生的艺术加工,就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潘金莲。

  • 揭秘历史上朱元璋的真实长相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早在明朝中期,朱元璋的长相如何就有不少争议。《明史·太祖本纪》描述朱元璋的长相时,也说他“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姿貌雄杰”当然是溢美之辞,“奇骨贯顶”却也是隐晦描述朱元璋长得有些特别,与常人不同。甚至有明朝人的笔记说他“左脸颊有一十二颗黑痣”,这长相简直是匪夷所思。在古人的迷信

  • 揭秘:张三丰是否真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史上张三丰存在与否一直是一个谜题,不过现如今看来,大部分史籍资料可以证明,张三丰在历史上存在过,只不过他的生卒年是没有记载的。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发动天下都未能觅得他的踪迹。换句话说就是明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信奉道教的。朱元璋就是非常信奉道教的,假如不信奉道教,那么朱元璋肯定是不会多次寻找张

  • 张居正和万历皇帝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张居正和万历皇帝的关系很复杂、也很微妙,比如说:开始,张居正开是万历的老师,在年幼的时候,明穆宗隆庆皇帝就把万历交给张居正做学生了;接着,在隆庆皇帝驾崩后,张居正不仅是万历的老师,似乎还类似于父亲一样对他进行教导与培养;之后,万历长大正式做了皇帝之后,张居正与他便又成了帝王与臣子的君臣关系。可见,张

  •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大明立国以后,朱元璋瞅准了南京这么个风水宝地做了都城。南京地处江南富饶之地,南京城也是易守难攻的绝佳位置。南京一直是大明的都城,直到朱棣上位后却火速迁到了北京。现在北京基本处于我国的上中央位置辐射全国,地理位置非常好。可是在明朝那会儿,北京可算是危险之地。再往北就是元人的老巢。朱棣为什么要放弃江南富

  • 刘伯温传奇预言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代刘伯温的预言,确实用隐喻的方式预言了今后数千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就是著名的刘伯温《烧饼歌》。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朱元璋某日早上在内殿吃烧饼,才刚咬下一口时,宫内太监火速紧急来报,说护国军师刘伯温晋见。这时明太祖朱元璋突然想起:“自元朝顺帝十九年,刘伯温助我一臂之力以来,一直到收复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