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诵当上皇太子的时间并不晚,在他的父亲刚当上皇帝没多久,他就被册立为太子了,具体来说,时间是在公元779年。他册立的典礼是在第二年的正月举行的。到了公元805年,李诵的父亲德宗去世了,于是李诵顺理成章地接过皇帝的权柄。
德宗的遗诏宣读以后,李诵在正月登基,当上了皇帝,也就是顺宗。顺宗当上这个倒霉皇帝并不容易,他当太子的时间长达26年,他对这个皇帝宝座可谓是望眼欲穿。
李诵和那些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完全相反,他平时只知道做事,可能他在生活中信奉行胜于言的准则。他确实只喜欢做不喜欢说,就连当上皇帝以后,他在决策时也都是通过点头或摇头来指示,很少发表其他见解。我们无法想象,如果他的臣子们也像他那样沉默,国家的政策将如何提出。
李诵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他似乎对环境从来没有过多的要求。他爷爷的妃子转嫁给他,他没有表示抗拒;他的儿子给他父亲当儿子,成了他的弟弟,他接受了;当太子的时候,他处处谨慎小心,隐忍不发;当了皇帝之后,他不声不响地兴利除弊;父亲对待他很不公平,他没有怨言;儿子对他步步紧逼,他很淡定;太监们逼着他选太子,又强迫他退位,他一点也没有慌乱;他当皇帝时很从容,退位做了太上皇也不抱怨。李诵这辈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容淡定,真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李诵能够直面残酷的政治情形,说明他有过人的胆识和王者的气度。不过有一点还是要提一下的,他之所以平时不说话,还有身体上的原因,他的声带有毛病,不能说话。当然,他可以选择用其他方式和别人进行交流,比如用纸笔,但他很少发表意见,这就说明他的沉默主要还是性格使然。他是被战火洗礼过的人,也看惯了皇宫上下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所以他对政治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心里透亮了,表达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心里已经有了想法,他只需要去做。
李诵平时不喜欢表达,对于别人的事自然也从来都很少发表意见,而且他还不怎么与人交往,和大臣们的关系也都是马马虎虎。通常人们对皇帝身旁当红的太监都是拼命巴结,但是李诵当太子时从来没有这样做过。
李诵还没有当上皇帝以前,由德宗做主,让他娶了郜国公主的女儿。但是后来突然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郜国公主耐不住寡居的寂寞,竟然与官员有了苟且之事。德宗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异常愤怒,把这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关了起来,并把她的公主封号剥夺了。这还不算完,德宗马上下了一道命令,把郜国公主的女儿也就是李诵的王妃处死。接着,德宗又把李诵叫到宫里来,大骂了他一顿。
李诵真是倒霉透了,什么都没做,还是要挨训。若是换了别人,可能早就气炸了肺,但是李诵却安然受之,没有什么特別的表现。不过这并不能让德宗的怒气消除,他想要把李诵的太子之位废除。,德宗把一个叫李泌的大臣叫到宫里来,商量是不是该把李诵废了,让自己的弟弟李邈的儿子当太子。
李泌是前朝的老臣,又是当朝的宰相,他年纪不小了,心思也缜密,马上就觉得皇帝的提议非常不妥,于是告诉德宗说:“皇上,您要三思啊!太子虽说不合您的心意,但毕竟是您的亲生儿子,一定会效忠于您。但是如果您让侄子当了皇帝,他只会孝敬他的亲生父亲,哪里还能顾得到您呢?”德宗听了李泌的话之后,恍然大悟,这才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